APP下载

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产生根源及预警机制

2017-03-09任卓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群体性农村教师利益

任卓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产生根源及预警机制

任卓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以规模性聚集的形式,通过语言或肢体上冲突的行为方式,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多为表达诉求、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而当事人利益诉求受阻、基层舆情监控的缺失等因素加速了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只有切实维护农村教师切身利益,畅通利益诉求通道,做好基层调研与舆情监控,才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利益冲突;预警机制

“十三五”是我国战略布局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依靠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也对人才培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从根本上说,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

农村教育线长面广、基础薄弱,是教育工作的突出短板。发展农村教育,教师是主干力量。近年来,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免费师范生计划等向农村倾斜的教师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对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在社会结构转型及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交通地理条件不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等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事业编制、职后发展等切身利益问题不断凸显,甚至爆发成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与稳定的因素,也是我国政府精准扶贫与教育扶贫政策推行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显性特征

“利益冲突是人类社会一切冲突的最终根源,也是所有冲突的实质所在,这是所有群体性事件突发的根本特征。”[1]由于工作性质与环境的原因,农村教师的日常交流和联系大多限于乡村阶层,远离权力中心,在维护与追求自己的利益方面渠道不多,在绩效补贴、生活保障、职称晋升、职业培训等方面利益若遭受到冲突与损失,则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

(一)联动性的冲突

与其他类型的冲突不同,农村教师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仅局限于事发双方、事发学校等小区域。农村教师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相似的工作环境、相近的利益分配、庞大的基数队伍等,容易使农村教师产生共鸣,这些共鸣使得群体性事件的组织以及事件的爆发变得容易而联动。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发现,一所学校发生的事件很可能蔓延到其他学校,一个学校发生的事件,其他地区也会关注或跟进,呈现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的特点,这种学校与学校、乡村与乡村之间的联动更由于网络传播的介入而愈加紧密。

在集体行动中,情绪和行为极易感染他人,群体的目标越一致,目标行为就越容易受到影响,行为的感染性就越大。以河南舞阳县为例,漯河市舞阳县教师不满工资克扣,连续多日罢课,事件始发于一个学校,不久后变迅速扩散到15个乡镇的上千教师的规模,大规模群体形成联动效应,以此来表达利益诉求。

(二)理性化的诉求

教育发展滞后、受教育程度偏低是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让农村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是教育扶贫的根本任务。“在‘知识改变命运’和‘教育蕴藏财富’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没有优秀的农村教师,农村教育的质量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3]虽肩负重任,农村教师大多对自身角色有着清晰的认识,也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他们思想活跃,他们心系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农村教育等问题,有自己一套独立的看法。

情绪型的冲突比较短暂,这类群体成员也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一群人[4]。而农村教师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关乎切身利益,大多源于正当利益诉求长期不能满足及固有矛盾的激化,行为本身无明显暴力倾向或情绪恶意发泄,且参与其中的绝大多数教师目的单纯,并不具有明显的主观恶性。通过分析近些年的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发现,教师多以理性化的形式如集体罢课、部门维权、静坐、横幅标语等诉诸利益,并无出现打砸哄抢、破坏公共设施、扰乱社会秩序等恶意暴力行为。

(三)非突发的事件

一般群体性事件具有难测性的特征,是猝不及防的,往往以小事件为导火索、情绪爆发为突破口。诚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不具规律性,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事态发展都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控的,倘若以突发难测这一前提展开分析,那么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事后控制,探讨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的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往往容易产生新的问题“治标不治本”。

相比一般群体事件的群众而言,农村教师有清晰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近年来农村教师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大多数群体事件的起因、动机明确,有的要求也并不为过,只是不满足于事情处理的复杂流程,便聚集起来寻求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突发且无迹可寻的,甚至说日常生活当中就“反抗”起来。“采用这种隐性化、生活化的反抗,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将内心中的不满等消极情绪排解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表面顺从等外衣下实实在在地抵消强势者对教师等施加的外在压制或控制,从而在不激怒强势者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

二、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分析

产生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现实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够,这是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也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出发点与着力点。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为社会发展侧面反映的农村经济,其形成和发展,会受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矛盾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不安定因素总是容易突破弱势群体这个薄弱防线。

(一)事件根本:自身基本利益保障不足

2013年以来,多地频发教师群体性事件,究其原因较多集中在抗议“工资过低”“工资拖欠”“编制落实不到位”等方面,而要求“涨工资”的群体性事件。农村教师个人利益得不到基本保障已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张家界市桑植县某小学调研数据反映,该校教师普遍认为工作压力大,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教学,还是来自于各级部门频繁的检查。上级任何一个检查文件发下来,学校教师都要做非常多的相关准备,这占用了教师们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他们平时没有“加班”的概念,觉得安顿好学生再离开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与安全更是他们需要操心的事情。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低下的工资与津补贴,以教龄30年左右收入较高的教师为例,其月应发工资为4000左右,扣除相应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实际到手只有3000元,刚刚从教的毕业生收入更低,实际到手只有1000—2000元,远低于该市平均工资。不少教师表示,迫于生活压力,职业上已无幸福与优越感。

前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保障教师基本权益的政策,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均强调“涨工资”。2014年,国家启动了新一轮事业单位工资调整政策,多地陆续开始调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但涨工资也伴随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由于养老金企事业单位并轨,农村教师需承担个人养老保险的部分,这样一来许多老师的工资实质上只涨了300-400元。老师们表示,月工资总数额看似增长,扣除各项保险费用后,实际发到手上的薪资并没有体现出增长。

另外,同工不同酬也是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一个焦点,具体体现在城乡差距与县域差距上。同一市下属各县之间教师收入差距大,多则差距为1000元/月。在老师工资不高的普遍状况下,这种差距尤为明显。在城乡差距上,主要表现为城区老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能得到有效保障以及补课费这种工资外收入上。在城区,学生家庭状况普遍较好,学生要求老师补课是常事,而补课费成为城区增长教师收入的另一途径。此外,农村教师遭遇不平等的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名额较城区不足等问题,也导致城乡教师的实际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张家界调研点的老师还反映,城区的教师基本每年公费体检一次,但农村教师每年公费体检一次不仅得不到有效落实,而且体检在私立医院进行的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同工不同酬的差距大,农村教师干满几年就走人的情况屡见不鲜,要么离职,要么托关系进入城区学校,形成农村教师“留不住”的尴尬局面。对于人的社会属性来说,总是想争取更高的物质利益,但从侧面来说,这会进一步造成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给城乡教育发展造成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事件孵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心理失衡

“十三五”期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当下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不断受到的物欲与功利上的诱惑与冲击。农村原有经济基础条件薄弱,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贫乏的信息资源造成农村教师很难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再加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社会期望与报酬之间的落差等等原因,农村教师从教的职业信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经济社会的转型变迁中,农村社会的产业结构日趋复杂,农村内部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并逐步壮大,不同阶层间的收入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农村教师原本“稳定”的收入的根基被快速动摇,农村教师在农村社会中的经济收入的比较优势日益式微。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要经历一系列自我否定的痛苦感、新旧矛盾的冲突感以及由自身知识和能力无法适应而带来的焦虑感和无助感等,这势必给教师带来一系列压力与身心问题,对由社会的“日常反抗”动机也更强烈。

(三)事件推手:利益诉求遭体制性迟钝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表明,量变引起质变。偶然的、非偶然的群体事件的发生,即便多数不可预测,但根本原因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且诉求不应,遭遇体制性迟钝。其合理诉求的表达无渠道、不畅通,甚至长期得不到有效回应,以致持续累积矛盾,最终形成冲突。

一般来说,任何社会阶层都有合理的利益诉求,利益受阻第一时间会找相应渠道解决。事实表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多数是当事群众已经有关渠道反映过的,而这些诉求仍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有效回应。2014年4月河南漯河市舞阳县15个乡镇的上千教师因不满工资克扣,连续多日罢课,集体讨薪。其实,在罢课活动开始的两个月前,全体舞阳教师就给舞阳县教体科局写过一封信,但迟迟未得到回复,遂爆发活动。

这些问题除了部分基层干部的人为因素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群体利益诉求遭到了体制性迟钝:即使法律和执法是公平的,但社会成员在相互对话沟通、权利义务、利益博弈之间存在巨大的能力差别的时候,结果都难以保障公平。一方面,一些地区重点关注发展经济,盲目热衷招商引资、拉项目,而忽略民生这个根本性问题,把民生中合理利益诉求的部分之充耳不闻,甚至曲解民意,以为民众恶意聚众闹事;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唯上”有压力,“尊下”无动力,没形成群体性事件,单凭个人呼喊之前,很难以认真倾听和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四)事件扩张:舆情监控的缺位

政府是舆情最大的制造者和控制者,政府信息对社会舆情的产生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群体性事件往往由于一些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相关信息公开不到位或不透明,以及上级对基层群众情况了解与舆论监管不到位,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升级。

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把信息时代推向了新的高度,在智能手机、移动终端以及各类应用软件的裹挟下,信息传播不再是单向传播以及某些专业团体的专利,传播方式也一改传统,不再是“你呈现什么,我就接受什么”,而是“我想知道什么,就能搜索到什么,就能告诉你”,呈现出交错式传播[6]。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接受者也是发布者,个体更具主观能动性,更能把握住传播的主动权,而作为团体存在的利益主管部门则处于被动地位,不会主动搜集群体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利益求诉渠道是否畅通等相关信息,一旦舆情监控不到位,群众利益受损且沟通不畅,便容易产生冲突。但农村教师的群体性事件大多不是突发事件,以潜伏性居多,有足够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做好舆情监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定的事实表明,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善后工作,成功在于情报掌握到位,失败在于消息闭塞不通,有效的舆情监管能更容易把矛盾解决在萌芽或初始阶段。

三、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农村教育自有其复杂性,教育扶贫也愈发突显其战略性意义。农村教师不仅在教化农村学生,也承担着在偏远农村传播现代文明、传承社会主流文化、传递国家意志的重要使命。农村教师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学校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广大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决定着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消解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个人、基层组织、上级政府等多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只有各方面承担手头职责,才能安抚农村教师、让其扎根农村教育,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社会稳定也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维护与提高农村教师基本利益是关键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划划纲要(2010-2020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促进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增长的政策文件,其中《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更是明确提到,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作为一项利好的民生政策,是广大乡村教师的福音,它能够极大的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境况,提升农村教师职业成就感和社会身份地位[7]。可以说,贯彻落实好这些文件可以从根本上转变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困境。

基本工资方面,完善农村教师薪酬管理体制。农村地区财力不足,有必要建立起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承担制度,其中岗位工资与薪级工资等执行国家标准的部分,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全额支付,并严格按照标准及时调薪,当地财政不得干预,以确保工资能按时足量发放到教师手中[8]。

绩效工资方面,必须优化工资结构,建议将70%的绩效工资与职称脱钩,而实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即教龄越长,奖励性工资的增长幅度越大,引导与鼓励优秀农村教师长期扎根农村从教;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建议单独设立绩效金,让“绩效”真正体现出其鼓舞与激励的作用,绩效用于奖励奋战在一线讲坛上的教师,劳者多得。另外,建议各项补贴、绩效奖励金由地区间高一级主管部门来统筹,这样有利于统筹地区间差异,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特殊津贴方面,设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为贫困农村及边远山区的农村教师设立特殊津贴,以地区贫困程度、地理位置、教师工作年限等作为津贴发放依据:经济条件越艰苦的地区津贴额度越高,地理位置越偏远、交通越不便利的地区津贴额度越高,教龄越长,特殊津贴越高。此项应主要由财政实力较强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对享受特殊津贴教师的数量和额度进行严格测算,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单独列支,以保障其专款专用。

(二)畅通农村教师利益诉求机制

要引导和激励农村教师安心从教,从“身入”到“心入”,“一定要了解农村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政策的制定要切实解决农村教师反馈出的突出问题,并时刻保持利益诉求通道畅通。”[3]

总的来说,农村教师利益得到侵害会寻求上级反馈,上级反馈不及时则会造成教师产生情绪,情绪发泄不畅通就会发展为民怒,进而演化为群体性事件。但从近些年农村教师群体性事件分析得知,在利益诉求上,一方面,部分执法工作人员和部门仍存在沿用惯性思维处理事件,遇见小事避而不见,遇见大事习惯性强制打压,武断定性,认为是“杂音”“吵吵就过去了”。甚至采用一些不合理手段解决,治标不治本,例如一味地用金钱来化解矛盾,隐瞒上级私下解决以逃避责任追究等等。另一方面,从当下看,部分地方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还欠完善,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压力作用下,农村教师的利益表达和有效利益协商机制尚未形成,无法满足他们有效参与利益制度化分配的愿望。

在社会利益分配多样化、复杂化的情况下,要有令人信服的发言权,就必须加强实地调研。因此,要畅通农村教师利益诉求,平时就要做好基层调研工作,收集情报,熟悉当下农村教师实际情况。上级部门应改变传统管理方式,给予教师足够人文关怀。政策主管部门要关爱教师,熟知教师现实教育生活,深入调研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切实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安心从教,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关注教师对农村教育生活的看法以及生活与情感体验。

在面对农村教师的利益诉求时,工作人员也应采取合理的工作方式,要让老师们觉得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问题。政策是好的,但具体工作没有做好,甚至因为个别工作环节的拖延和耽误、个别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情绪,引起教师不满,酿成群体事件。待遇不是小事,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每个享受工资待遇的人,都应当有对教师真的关心和关怀、对政策的准确理解、对所做工作的高度责任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好。在落实各项好政策的同时,挑选适合劳资岗位的工作人员,也是很有必要的[9]。

(三)转变观念,发挥基层组织舆情监管作用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原有的价值体系在不断地受到城市价值观冲击,价值取向多元、价值迷茫等问题也逐渐出现了,这是转型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阵痛。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理应承担起价值引导的作用,扮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生产知识、现代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在农村教育中的最佳传播者角色[10]。首先,农村教师要以反思审视为己任,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对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探索,除了工资薪酬外,农村教师也应多关注内部的感情世界,关注核心价值追求,而不是只关注考试成绩、教研教改研究等。其次,面对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农村教师要以理性的手段,审视农村教育现存的管理制度与规范,指出不合理之处,并以知识、智力和修养为资本,参与制度规范的制定与修正,而不是妄图用罢课、集会示威、静坐等群体事件改变政策走向,要将自己在观念、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文明展示出来,为农村、农村教育提供行动的样式。

发挥基层民主,做好基层舆情监管工作可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教代会要与各职能部门、上级组织积极配合,收集各种舆论情报,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引导政策决策者、决策提供智库、教育研究者到农村教师意见情况反馈较大、存在问题比较多、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去,引导他们通过合理手段求诉利益、解决问题,让隔阂化解在基层,让问题解决在基层。

[1]李永宠,陈晋胜.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J].晋阳学刊,2004(1):33-38.

[2]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农村教育困境:中国乡村教师生存状况调研报告[EB/0L].[2015-09-10].http://www.szhgh.com/Article/ news/society/2015-09-10/95526.htm l.

[3]邬志辉.破解乡村教育发展症结的良药[J].中国农村教育,2015(8):6-7.

[4]郑欣.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明[J].青年研究,2000(12):33-37.

[5]葛春.论农村教师的“生存伦理”及“日常反抗”——基于皖中L县的实地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3-37.

[6]马海龙.基于网络舆情的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防控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4:16.

[7]刘文华,原霁虹.甘肃农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及破解路径—基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政策视角[J].甘肃高师学报,2016(2):61-64.

[8]李迎春.农村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中州学刊,2010(7):121-123.

[9]刘华蓉.教师集体讨薪绝不能再出现了[N].中国教师报.2016-05-18(1).

[10]李长吉.农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兼论农村教师的知识分子身份[J]教师教育研究,2011(1):29-32.

On theCausesof Rural Teachers’M ass Incidentsand Alert M echanism

REN Zhuo

(Schoolof EducationalScience,Hunan First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Mass incidentsare triggered by some social conflictsand in the form of large-scale aggregation,which have negative impactson the society through the conflictsin language or physicalbehaviors.To express their demands, to fight for and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rural teachers’mass incidentscould be accelerated once the interestsof the parties are blocked or the grass-roots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ism issing.Only by earnestly safeguarding the vital interests of rural teachers,smoothing the channelsof interest demands,and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grass-roots researchesand public opinionmonitoring can ruraleducation be promot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urban and ruraleducation be realized.

rural teacher;massincident;interest conflict;alertmechanism

G451.4

A

1674-831X(2017)01-0035-06

[责任编辑:胡 伟]

2016-10-2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大委托课题(XJK016ZDWT04);湖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15k029);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项目(XYS14S19)

任卓(1987-),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农村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群体性农村教师利益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利益链与新垄断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