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
2017-03-09孙勇
孙 勇
新疆巴州纤维检验所
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
孙 勇
新疆巴州纤维检验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产业转移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所发生,而纺织服装行业则是最早完成产业转移的一个行业,就针对这一行业所发生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来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可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出我国产业转移的路径与产业在空间结构上的布局改变。本文主要就我国纺织服务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区域转移特征展开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推动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纺织服装产业;空间集聚;基尼系数;局部空间;区域转移
1 引言
产业转移是经济水平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所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特别是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产业转移现象也表现的更加突出。当前对于产业转移较为普遍的一个观点即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至了其它国家或地区,是发生在实体空间上的一种转移情况。对于纺织服装业而言尽管各个国家地区都分布有相关的企业,但在生产与贸易时依旧存在着极为明显的集聚效应,在这一行业的转移主要是由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至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本文现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所存在着的空间集聚与区域转移来展开具体探讨。
2 我国纺织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据前瞻产业研究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棉纺织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战略分析报告》指出,2013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共15000余家,销售规模19251亿元,产品销售利润超过2000亿元。从总体上来看,纺织服装行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已经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形成了产业聚积群,这也成为了当前我国纺织工业的新特点。
3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
在新世纪的前十年,我国各行业间的区位基尼系数都相对偏大。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国相对较为集中的一个行业,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纺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也日渐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产值比重超过一半以上都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2009年,仅江苏南通、苏州,浙江杭州、绍兴,以及山东的滨州在全国纺织业当中的产值占比便达到了26.7%,单单山东青岛一地的毛皮制品加工业就占到了全国比重的25.2%。
在同一年,基尼系数超过0.95的纺织服装产品由大到小依次包括了印染精加工、绢纺、丝织加工、毛皮鞣制、服装加工等原料依赖性相对较为明显的细致分化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更加倚重于对基础原料的生产,在此方面这些地区便具备了先天性的优势条件,因而也便会导致大量的相关企业更多的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而化纤纺织、棉纺织以及服装制造与其他各类纺织制成品制造所对应的基尼系数相对偏小,这也正是这些行业在各地区分布相对更加分散的主要原因,其对于生产原材料的依赖性相对偏低。
在这一时期当中,基尼系数的波动程度相对偏小,从整体上来看还有所降低。区位基尼系数的降低表明这一产业在所分布的空间集聚效应上有所减小,集聚与地方化趋势也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除过资源优势之外,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同时还会受制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产业转移同样也会导致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将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分散化和均质化特性。受到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纺织服装行业本身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由此也就导致了上述因素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将愈发明显。
4 我国纺织服装业区域转移特征
4.1 更加集中
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更加趋向于集中化主要以毛纺织与丝织品制造为代表。总的来看,毛纺织产业中心越来越少,产值集聚情况愈发明显,其中江苏无锡长期以来稳居第一位置;而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则主要包括了苏州、济宁、银川等城市。在丝织品制造方面,浙江绍兴一直稳居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最高时甚至超过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半数以上,临近的江苏、浙江等地市其市场份额逐步减少,产业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愈发凸显。
4.2 临近转移
存在这一转移特征的纺织产品主要以纺织带、毛织品制造,其他针织品和编织品制造等。总的来看,毛织品制造产业中心由原有中心城市转移至了较为临近的地市,如由江苏、上海转移到了浙江的多个地市,由天津转移至了河北的多个地市;并且,西部的多个产业中心逐渐消失。纺织带的制造产业中心则更多的集中到了广东、浙江、山东、江苏等地,除少数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市的市场份额均有所升高;尤其是山东济宁从零开始,现已跃居到了全国前列;而上海与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在这一产业上已基本消失。其余针织品与编织品制造产业中心所发生的转移情况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的省内就近转移。
4.3 空间大尺度转移
具备空间大尺度转移特征的纺织产品主要有:毛条加工、针织品和编织品制造。总的来看,毛条加工产业中心已经逐步由我国东部地区的江苏、广东、上海等地转移到了内蒙,在内蒙的通辽等地市近年来其毛条生产份额在国内市场的占比升高了10%以上。针织品与编织品制造其产业中心也逐渐的由北京、天津等地逐步转向内蒙地区。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纺织服装产业也将面临众多新的挑战与机遇,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发展趋势日渐凸显,这对推动我国的区域产业平衡,促进中西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而言意义重大。然而对于各地区而言也应把握住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综合衡量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与基础,适当转入或转出一定数量的纺织服装企业,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并就空间集聚效应与地区优势从更加长远的眼光来予以重点考量,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地区市场功能的优化。
[1]王旭斌,吴开,张婷等.嘉兴市纺织业的空间集聚与产业升级[J].江苏商论,2014(9).
[2]朱华友,卓方勇.我国纺织业空间集聚格局演化分析[J].岭南学刊,2013(12).
[3]孙超平,刘慧敏,吴勇等.我国纺织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与系统效率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12).
[4]吕品,郑莉锋.产业特征、地方保护与中国纺织业集聚[J].工业技术经济,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