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诗海,陶冶情操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课堂”教学反思
2017-03-09陕西省咸阳市中华路小学刘阿盟
陕西省咸阳市中华路小学 刘阿盟
近日,我执教的六年级语文《月之故乡》一课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热议,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背景
《月之故乡》是彭邦桢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借助月亮表达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后被选入人教版音乐九年级教材,是一首旋律优美,歌词意境深远的歌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道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大胆尝试开展类文阅读教学,将同样饱含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同样以月亮为抒怀铭志的诗有机地结合,穿插于教学内容之中,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月之故乡》而进行了有力地辅助。
二、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有梯度
(一)激趣导入,水到渠成
一开课我先赠送学生一句话“同学们,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你将受益终生。”在讲读这句话并鼓励学生要有好的听课习惯后再板画一圆,继而学生由这个圆联想到了月亮。接着我引领学生一起背诵描写月与故乡的古代诗词《静夜思》《月夜忆舍弟》《泊船瓜洲》《水调歌头·中秋》以及《望月怀远》,为引出《月之故乡》这首诗也就自然贴切了。
(二)读写结合,层层递进
因为《月之故乡》这首诗不但文字简单,而且篇幅短小,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出示这首诗的内容,而是我念一句,学生写一句。当我念到“天上的月亮在水里”之后,让学生猜写下一句“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当念到“一个在水里”后,又让学生接着写下一句“一个在天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对诗的创作有了初步的体验。与此同时,在学生书写时我适时地对现代诗的书写格式以及汉字书写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强调,这在《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是明确要求的。在写完诗后,我并不急于出示内容,而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试着加标点。这样的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及对诗的感觉。在指名读诗后,我又抛出还有两句话“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将这两句话填补在诗中去。待交流反馈读诗后,我才出示了原文。采用这样的设计是有递进性的,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对诗的独特体验。
(三)读悟结合,尝试创作
《月之故乡》这首诗完全呈现出来后,我先开始让学生齐读,再指名读,接着进行评读,旨在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感觉来。为了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我还组织引领学生带上动作读,不用手势只用眼神读。接着开始对学生进行尝试创作训练,出示了两道填补训练题:第一题,故乡一个月亮,他乡一个月亮,他乡的月亮在水里,故乡的月亮在心里;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第二题,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常常想起月亮。世界上最美,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是你。学生通过对《月之故乡》的反复朗读后,把诗人那种思乡之情已经初步感悟出来,因此在创作中,都激情澎湃,用词较为准确。语文课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创作训练之后,我提出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学生议论纷纷,争相发言,有说“看月思乡”“望月思乡”“故乡的月亮”“月之乡”等,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走近作者,类文渲染,感悟诗情
在对作者彭邦桢进行简介时,我分为四步描述,即:
第一步:介绍彭邦桢是湖北人,15岁写诗,颇有诗名,1938年流亡到了湖北恩施。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思乡之苦,引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第二步:介绍彭邦桢随军到印度,故乡让他魂牵梦萦。引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王新琳老师的《眺望》体会诗人思乡之愁。
第三步:介绍彭邦桢1946年随军赴台湾,浅浅的海峡隔断了无尽的惆怅。引读余光中的《乡愁》进一步体悟诗人的思乡之痛。
第四步:介绍彭邦桢1973年辗转去美国,移居美国,2003年在美国纽约去世。
通过“四步”介绍作者,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触动,身心得到了感染,此时,再让学生齐诵《月之故乡》这首诗,情感必定得到升华。
(五)欣赏歌曲,培养审美情趣,情感再升华
播放198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联欢晚会上,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演唱的歌曲《月之故乡》,师生学唱,领悟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整堂课在旋律优美的歌声中,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作业布置也匠心独运,设计让学生自主收集古今中外表达思乡的诗歌读一读,意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积累;设计的第二个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思乡的诗,是在完成第一个作业基础上的跳跃,让学生“跳一跳”,便可摘到“桃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初探类文阅读,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教育资源,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文学作品从情感表达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编者已经按主题思想进行了归类。我们在教学这些作品时,首先应读懂编者意图,确立其思想教育的目的;其次要推开来,想出去,努力去开发课程以外适合的同类作品,在这样海量的阅读中学到更多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类文阅读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有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阅读空间,从而改变阅读过于限定于课堂,限定于课文的局面。通过类文阅读教学,加深对教材中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认知水平而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阅读途径。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课堂,不应拘泥于语文课本,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作为语文老师,应着力整合教育资源,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徜徉在馨香的文学韵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