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小组教学与导学稿的结合
2017-03-09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沙西初级中学陈国荣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沙西初级中学 陈国荣
转眼间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已经有六个年头,总感觉最近几年来学生的成绩一届比一届差,当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原因、社会的原因、学生个人的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都好,学生的成绩提高不起来是客观的事实。我曾经尝试课后个别的辅导,由于需要辅导的学生人数实在太多,老师根本忙不过来,因此效果并不理想。怎样才可以老师不需要太累,又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呢?
我第一次采取的是“学生一对一结对子学习”。一个成绩好的和一个没有那么好的学生结对子,平时在学习上好的可以帮助稍微差点的学生,学期末对成绩进步较大的同学进行颁奖。效果也不理想,后来经过调查才发现平常好的同学很少去辅导差的同学,差的同学也碍于面子也很少去问,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要想通过结对子来整体提高成绩,必须要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怎样才能合理分学习小组,起到以好带差效果?
2、怎样才能初步形成小组成员的团结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怎样才能利用导学稿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为了解决好上面的几个问题,我采取了下面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分学习小组
小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学习小组在整个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小组的合理划分就成为了这次学习成功的一个关键。
(一)了解学生情况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掌握学生的学习、性别、性格、喜好等具体情况,基本情况掌握越具体越利于建立各方面均衡的良性小组。
(二)把学生分层
根据成绩、性别、性格等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分层时应综合考虑学生情况,切忌简单以一方面为标准分层。
(三)初步分组
根据学生数量和拟分小组数量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到各组。此时更要慎重,既要考虑小组学习实力的均衡,又要考虑性别、性格、喜好等问题,因为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有凝聚力团结协作的团队。
(四)确定小组人数和成员座位
实践证明,小组人数太少没有学习氛围和舆论压力,小组人数太多讨论时容易忽略差生,效果不好,小组人数3至4人为宜。在我们学校,每个班人数不多,每个班划分为9到10个小组就可以。同一小组的学生坐在附近,讨论的时候组员带上学习材料走到组长处,围绕着组长进行讨论。
(五)确定组长
组长是每个组的灵魂人物,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所以组长的选择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还要看组织能力、责任心、亲和力等各方面。
(六)确立组号
建议根据学习程度把小组成员编号,从高到低,以此类推,一号为最好的学生,也就是组长,程度相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组里应该拥有同一个号码,便于以后课堂中检测、抽号展示等。例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组员的号码给分,一号一分,二号两分,以此类推,鼓励兵帮兵,鼓励差生。
(七)划分对子组
根据已划分的小组进行结对子组,为以后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打下基础。建立对子组时要考虑性格差异,也就是相互合作的问题。
二、初步形成小组成员的团结向心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组划分结束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小组进行建设,进而更大程度上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对进行组长的指导与培训:对于组长应该着力培训组织小组活动,着力指导协调小组合作、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搞好组内评价等各方面。
(二)健全小组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
(三)适时对小组进行调整。
(四)鼓励各小组自主管理,民主制定组规。
(五)、倾力打造动车小组(即每人都是发动机,推动小组前进),避免传统列车小组(即一个组长带动整个小组)。
三、制定一套完善的导学稿,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我们把导学稿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预习。老师会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导学稿发给学生,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预习部分内容,第二天上课前再收上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小组进行适当加分。而预习部分又分为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老师在进行新授课之前先把预习部分的自主学习部分的答案放出来,学生用红笔更正。学生就会在老师讲新课时特别留心听自己预习时做错的部分,从而达到。至于自主探究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老师再加以点拨而完成的。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都要站起来走到组长座位,围绕的组长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动静结合,使一部分精神容易分散的同学再一次集中起来。第二部分是课堂反馈。老师在讲授新课下课之前会预留练习反馈时间,根据题量不同反馈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所以这对于老师的课前对时间的把握有一定的要求。老师根据反馈的效果对每个小组进行加分。
通过小组教育与导学稿结合的教学,学生能逐渐培养预习的习惯,上课也能更有目的性的听老师的讲授,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讲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现在变为学生先学提出问题,老师再接受,学生真正变为课堂的主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学
生无论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对于差生的转变有明显的效果,变得更乐意与同学交流,也自信了很多。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共同成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老师辅导的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环节有待完善如:个别差生始终参与度不高、上复习课的时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问题,个别学生跟不上节奏,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这些都需要我们后阶段急需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