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之本

2017-03-09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祝秀明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1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生活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 祝秀明

少年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他们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越投入,他们的感悟才会越到位、越深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应以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把课堂的组织教学与课外的社会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公共服务等社会活动,才能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融炉中,才能提高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在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同时,为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生活习惯和优秀品质的人奠定基础。

为此,我认为,让学生充分融入到社会生活实践中,才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一、以生活为本,让教学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品德与社会》课标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距离,使教学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从古到今话交通》时,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对飞机的发展史的认识,我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讲述,课前学生根据自己的搜集与整理的资料来自编自演,先角色分工,在小组内试演,然后再在课上汇报演出。通过这样的课堂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满足了学生活动这一要求,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应当承认学生所在的生活世界,是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这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传授的内容,虽然是生活实际中的事例,但却不完全是儿童所感受到、所观察到的生活,不完全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他们构成不了儿童自身的生命活动。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不过是一些文字、符号,在这些内容中儿童找不到生活的感觉,体验不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快乐》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生活中的快乐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样学生在感受别人快乐的同时,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快乐,只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会。另外,我还鼓励学生运用在学校少年宫学到的技能来一次才艺表演:唱歌、跳舞、讲美德故事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在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同样会获得快乐。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高胀起来,纷纷举手上台表演,学生在笑声中感受体验到生活中的快乐,充分点燃了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所以说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就是让学生享受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是为了生活的,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我们说,我们要让学生学习过一种健康、安全、积极愉快、有爱心、有责任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正是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构建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感性活动中得到快乐和喜悦

在课程中的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在这种种感性活动中学生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它满足学生好动的天性。

(二)从主动作业中获得快乐和喜悦

新课程、新教材中有许多知识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辨析,并且由他们自己作出表达等的主动作业,这一切都会使儿童感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实现,得到某种成就感,从中获得快乐和喜悦。并且,这种自我实现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生活中也易于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许。

(三)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等,都能满足个体与他人交往的需要

在这种交往中他又能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谐作、融合与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是令学生快乐的事。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始终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更好更高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作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实践者、践行者,不但要立足课堂,更要关注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使品德课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构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生活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无厘头生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