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观探析
2017-03-09冯彤彤周友良
冯彤彤,周友良
(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观探析
冯彤彤,周友良
(湖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从复杂性理论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其内容为: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完全关联性、非线性、自组织性三大特征;完全关联性是指课堂教学是多因素相互关联的活动,非线性是指课堂教学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是指课堂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性特征。复杂性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坚持课堂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自组织过程,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复杂性理论;课堂教学观;教学论
复杂性理论(complexity theory)主要关注复杂系统以及研究系统的复杂性,是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之一。美国著名的圣菲研究所将其称之为“21世纪的科学”。当前,复杂性理论正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人文学科领域,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Sumara[1]、Davis[2]、伍新春[3]等学者指出,教育是一种复杂现象,需要跨学科的解释。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认为,学习理论经历了“对应理论”和“一致理论”两大思潮后,诞生了第三大理论思潮:即复杂科学视野下的学习理论。由此可见,复杂科学作为一种复杂性理论,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论支撑。基于复杂性理论视角,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非线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复杂系统。这种全新视角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的线性思维和还原论思维等模式,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认识,并且对解决当前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复杂性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观
1.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完全关联性特征。复杂性理论认为,系统非常复杂,内部由大量相互关联的组分构成。系统及组分层层嵌套、环环相扣,正因为完全关联,才会有各个层面的交互作用,因此,各个层级的组分或者子系统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系统发展,这种影响甚至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此外,系统所处的环境也与系统密切联系,并产生重要作用。正如苗东升指出的,把握一个系统,除了研究系统内部,还必须了解它处于什么环境,环境对它有何影响,它如何回应这种影响。[4]
复杂性理论视角下的课堂是指由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多层级的系统。教师子系统中包括教师个性、专业能力、教学组织管理、情感因素等要素,学生子系统中包括学生个性、当前学习水平、知识形态的难易、情感等要素。课堂教学的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非自然条件等要素。课堂教学环境系统中的自然条件包括教室的布局、设备、气温、空气、光线,教室周边安静程度等要素,非自然条件包括师生关系、班风等。上述诸多要素又可以看作各子系统之下的亚子系统,由下一层级的要素所构成。例如,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要素,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因素包括身体状态、自信度、情绪、焦虑、兴趣、动机、态度等要素。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影响要素数不胜数,并且这些要素在不同层级相互关联,教师子系统与学生子系统以及环境之间交互影响。师生都在不断影响着课堂教学系统,同时也受到课堂教学系统的影响,某一个方面的细微改变都可能会改变课堂教学系统的发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重视传统的教与学的因素外,环境系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师生与课堂环境存在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作用过程中伴随着信息、物质的不断传递,促使课堂教学系统不断变化。例如,教室外的嘈杂可能会同时影响到师生情绪,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暂时下降,注意力分散反过来可能进一步打击到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恶化,课堂教学质量就大打折扣。吴德芳指出,即使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教学进程,仍会因各种因素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致使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整体状态。[5]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多样,环环相扣,并且课堂中的师生、知识本身及其传递、教学环境等都十分复杂。课堂教学是多主体参与,多因素相互关联并且交互作用的复杂的整体性的实践活动。
2.课堂教学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复杂性理论认为,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即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不确定性关系,因X并不一定导致结果Y。正是因为非线性特征,系统发展通常表现出不规律、不可预测、随机的混沌状态,看似不相关的细微变化甚至能够产生巨大影响,即蝴蝶效应。系统的非线性特征是导致个体差异性的关键原因之一。
传统教学观将教与学视为线性关系,认为教师教得好,学生才学得好,反之,学生学得好,是因为教师教得好。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过分强调了教对学的影响。从系统的非线性特征看,教不一定引起学,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输入的所有信息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预设再细致的教学目标、再完美的教学过程也未必能取得教学实效。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除了教师与学生,还有教学情境等因素。课堂教学系统并非诸多因素的简单叠加所形成和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课堂教学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在课堂教学中,两个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批评或者一个眼神,而产生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学生一个偶然的恶作剧或者一个提问可能打乱一堂预设完美的课程。教师将在一个班级授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到另外一个班级,未必能够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皆是因为教学的非线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巨大差异。多尔曾指出,传统课堂教学的线性、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重点——将让位于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6]5显然,传统的线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并势必被复杂性思维所逐渐代替。
3.课堂教学系统具有自组织性特征。复杂性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特征。自组织是指通过事物自发、自主地走向组织的过程,使系统不断地结构化、层次化。[7]系统会根据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对系统的控制越强,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就会越弱。同时,系统也会根据环境的影响而变化发展,表现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系统在自组织和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涌现新的特征,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系统一旦还原为各个组分,这种涌现就不存在。
在课堂教学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人,面临内部和外部信息的刺激,认知系统会在交互作用中引起冲突,随着信息刺激的强化,认知系统进行重构,导致新的认知结构产生,这就是课堂教学系统中师生自组织的过程。系统周而复始地不断自组织重构,进而达到更高层级的有序稳定结构。学生的学习系统会随着教师、教学情景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自组织变化,教师的教学系统会因为学生、教学情境、教育政策等因素而自发改变。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一味灌输的过程,师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主导课堂教学过程,都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课堂教学才能有效进行。他组织式的被动教与学对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越强,学生学习的自组织能力就越弱,甚至逐渐丧失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更容易被扼杀。因此,基于复杂性理论,课堂教学要求师生重视自组织能力,教师的教需要不断自主地变化发展,学生的学更需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能够因为诸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在认知思维等层面产生涌现的效果,如顿悟现象。顿悟的过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知结构的重组过程,是认知从一种结构状态向更高一级稳定、有序的结构状态转变的过程,实质上是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从课堂整体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师、学生与环境交互的过程中,班级也能涌现出所有师生个体所不具有的特征。这些涌现出的新特征反过来又推动系统不断地自组织,向下一个更高层级的有序结构演变。
二、复杂性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坚持课堂教学内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活动,因此,教学内容具有预设性,没有预设的课堂也无法促进课堂有序发展。传统上,预设被理解为静止的、程序性的指令。然而,课堂教学并非线性式的实践活动,学生也不是完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教师要求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正如多尔所指出的,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够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6]147复杂性理论认为,课堂预设是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一系列课堂活动,但是,课堂教学并不是完全按照预设程序化地进行。师生都是能动主体,同时受到课堂环境的影响,师生在课堂中的发展都无法明确规定,教学中的偶然因素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涌现的新事件都可能打破课堂教学预设。面对这些“变化莫测”的“意外”,必须以动态的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和适应课堂活动中的教与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将预设的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注重知识的生成性特征。教学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做到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与学生真正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仅仅站在讲台上。要将课堂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交互动态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对教材的内容有选择性地灵活重组,以贴近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要根据课堂实际对教案进行实时调整,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不是将教案视为既定执行的程序。
2.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自组织过程。自组织性是复杂系统发展的重要路径,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作为教学参与主体的师生各自系统的自组织性。作为复杂系统的主体,通过内部自组织活动,能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吸收有利信息,并积极将外界物质、能量转化为对自身有利的方面,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发展。课堂教学活动要高度重视师生主体的自组织活动。首先,课堂教学应被视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组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既相互合作,也相互交流,在相互影响中自我组织,自我调整,共同成长。其次,在课堂教学系统中,一定程度的网络连接就能够使学习主体通过自组织过程进行提升,课堂教学网络系统中的控制力一旦过多,学习主体的自组织过程就会减弱,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随之降低。教师争分夺秒地将知识呈现给学习主体,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主性和思考权,学生的自组织过程也严重阻碍。因此,要转变强调外部管理、教师主导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再次,注重课堂教学的自组织过程要求教师承认学习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倡导开放、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追求动态生成的自然真实课堂情境,敢于“暴露”和直面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课堂上的自然涌现往往是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最真实体现,即便一些“意料之外”是错误的思路,也能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最可靠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机遇引导学生自组织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自我发展能力,在亲身学习实践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丰富体验。
3.重视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课堂教学研究往往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而忽视环境的影响。复杂性理论强调了环境对系统的重要影响,在课堂教学系统中,构建良好课堂教学环境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要大力改善课堂教学的自然环境条件,使教室的布局、空气、温度、色彩、教学设备等方方面面尽可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尽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教学自然环境的布置和创设应当坚持以个体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为中心,采取多形式、弹性化、多功能的设计,能够满足个体学习所需的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以及班集体教学。另一方面,要着重营造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积极进取的班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之间的互动越频繁,信息的传递就越深入、越高效。学生从课堂教学环境中接收信息、加工信息、涌现新信息,这种信息的传输都是经过课堂教学系统网络尤其是人际网络来实现的。课堂上要大力营造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成为学生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学习路径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实现个体的良性自组织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讲授、分组讨论、辩论等多形式构建合作竞争的课堂环境;要努力做到教学知识的情境化,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建构知识;要努力做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通过混合教学、翻转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开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要努力做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应注重班学风建设、集体建设、班干部培养等,努力营造良好的班风以带动个体更好地发展。
[1] Sumara D,Davis B. Correspondence,Coherence. Complexity[J].English Teaching, 2006,5(2):35.
[2] Davis B,Sumara D,Luce-Kapler R.Engaging minds[M].2nd ed.New York:Routledge,2008:75.
[3] 伍新春,吴思为,康长运.学习理论的第三思潮: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学习与教学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9.
[4]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6.
[5] 吴德芳.论教学之复杂性——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观[J].教育导刊,2004(12):10.
[6]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纲[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2):5.
(责任编辑:张晓军)
On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Theory
Feng Tongtong, Zhou Youliang
(SchoolofMusic,HubeiNormalUniversity,Huangshi,Hubei435002,China)
It forms the new concept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study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exity theory. It is assumed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is completely inter-relevant, no-linear, and self-organized. Complete relevance means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activity of multiple factors which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non-linear impli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ment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urns out to be uncertain, while self-organization means that classroom teaching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elf-organization. The implications for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complexity theory suggest that we must persist in the unification of presupposition and the dynamic form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self-organization i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classroom environment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omplexity theory;concept of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theory
2016-07-13
冯彤彤(1989- ),女,河南平顶山人,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周友良(1969- ),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G424
A
2095-4824(2017)01-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