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
2017-03-09郭守军杨永利傅力李云王忠合
郭守军,杨永利,傅力,李云,王忠合
(韩山师范学院食品工程与生物科技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例
郭守军,杨永利,傅力,李云,王忠合
(韩山师范学院食品工程与生物科技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重要场所.以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为例,探讨了食品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建设内容、成效与体会等;对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
实践基地;食品类;实践教学;多元化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规模化发展转向“协同创新,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双赢”积极推进校企协作创新、合作办学和育人、合作就业和发展,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是力求培养“创新、创业”型地方产业升级发展所需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其体系的构建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质量最直观的反映[1].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础或专业课程实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专业见习和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等内容.
企业生产实践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促进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结合韩山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希望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1 粤东食品行业的现状
广东省现有各类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业35 000多家,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约4 000余家,食品加工企业5 000余家.年食品企业产值约2 000亿元,食品出口额20多亿美元,从业人员达150多万人,行业技术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建立和开办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粤东是广东省农业、渔业、食品、生物技术制药主产区之一,是广东省的食品企业密集区,主要的食品工业基地.粤东拥有上千家食品企业,其中潮州约有九百多家食品企业.需大量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的本、专科及专业硕士人才的加盟和先进技术的注入,以促进家族式企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韩山师范学院是粤东高校唯一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这给我们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地缘优势和机遇.
2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
2.1 选择与学校有一定合作基础的企业
韩山师范学院与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大公司)自启动了校企双方全面合作计划,之后校企先后签署双方合作协议书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韩山师范学院-广东顺大食品调料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建设的协议书.此外,由该公司资助和搭桥,韩山师范学院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双方已启动“3+1”、“3+0.5+0.5”、“暑假短期(2个月)的研修班”本科生培养模式(入学前三学年或三年半在校本部学习,入学最后一学年或半年赴台湾弘光科技大学进行学习与实践).顺大公司正式成为我校省级的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为本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及其它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了一个校外专业实践的平台.该公司一直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食品工艺与检测方向)学生的课程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场所,同时也接纳专业教师岗位实践活动.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食品方向)专业本科生共20余人在该公司的不同部门就业.
2.2 选择具有相当规模与接待能力的企业
顺大公司是一家从事本行业多年的公司,在台湾的经营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台湾业界有“南协成北振芳”之说.从1985年开始,公司进军大陆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总部及工厂设在广东潮州,另有一个潮州工厂“顺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生物科技产品研发.目前,该公司有员工200余人,公司分管理机构齐全.研发中心具有42名研发人员,其中,博士学位教授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11名,有博士学位教授级研发总监一位,其它研发中心人员均为本科生以上.顺大公司已在大陆经营了十五年以上,目前的产品已经为国内众多的食品大公司,如康师傅、统一、味全、娃哈哈、达利、伊利、蒙牛、喜之郎等食品业前五十大工厂所广泛使用.在中国香精业界也已列入前十大的规模,2015年市值超5.7亿元.公司建有职工宿舍及职工食堂,可为实习实训学生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提供生活保障.
2.3 选择具有健全培训机构和完善管理体系的企业
韩山师范学院已与多家本地食品相关企业建立了校级的本科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但是由于其中大多数合作方是传统的家族式企业,无论在生产、技术研发、管理和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缺乏现代大企业的特质,特别是在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方面,能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的为数并不多.
相比较而言,顺大公司是一家台湾的独资企业,它建立了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于2004年取得了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2007年取得了ISO 22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通过了国际Halal清真认证.2008年顺大公司导入品质管控追溯系统(Shop Floor Control System),实现了管理、生产、检验资料搜集的自动化.该系统根据顺大公司生产流程及生产设备现状,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料的严格把关,自动控制称重,自动监测搅拌时间,自动监测生产环境的温湿度,自动监测产品的质量状况等,旨在达到产品生产过程全面电脑监控自动化和产品品质100%达标.
所以,从与本院合作的企业中,选择顺大公司为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省级教学实践基地[3-4],并已确立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建设.
2.4 地理优势
顺大公司距离韩山师范学院只有10千米,乘坐公交车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乘坐公司的通勤车只需15多分钟,开展大学生校外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非常便利,合作具有地理上的优势.
此外,也考虑到有部分学生对现代食品仪器分析很感兴趣,为了满足想提高自己分析测试技能的学生的需要,我们又与潮州市农产品检验中心建立了本科生专业实习的合作关系,该中心属于省属农检中心,设备装备先进,距离学校约4千米,又在闹市区,可搭乘公交,实习生返校容易也能保证其出行的安全.上述两个实习点,对于参加弹性实习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进行)非常便利.
3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3.1 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之前的校企互动
我院自2006年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4年开设生物技术专业,当时考虑到粤东食品相关产业的特征及不同专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生物技术专业方向设置为食品工艺方向.每年两个专业毕业生约90余人.由于毕业生就业趋向的多元性,企业接收专业实习生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采用了双向选择机制.依据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安排,首先由本院向合作企业的人事部门提出本科生专业实习的请求,企业结合生产现状给出实习岗位的名额,然后让愿意参与实习实践的学生自愿报名,最初名单确定后,再邀请企业人事、技术或生产部门联合来学校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去企业实习的名单.
3.2 制订专业实践实习手册
实习手册由学校食品专业教研室与企业共同编写.校方负责制订《毕业生产实习手册》,其内容包括学生毕业生产实习守则、实习手册填写要求、实习周记记录内容等;企业负责制订学生进入公司后的实习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及生产安全规则、实习项目、任务与目的,实习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训练的能力点,实习安排及注意事项,实习结束后应交的资料,实习成绩评定等.结束工厂的实践实习工作后,向学校递交实习手册及实习报告,优秀实习生还要在学校相关的网站填写“实习感言”.如顺大公司主要生产部(超声波萃取车间、粉料自动包装车间、无菌充填车间、大袋无菌包装车间、沸腾造粒车间、三位混合车间、液体搅拌车间和咖啡豆烘焙车间等)、技术及研发部、产品应用部、品控部等部门,公司会按照学生本人的意愿结合各部门的技术要求,安排学生轮岗或顶岗实习.
3.3 多元化实习模式建立
针对学生的意愿、企业的需求及学生实际就业的现状,采用多元化、弹性计时制的实习模式[5].
第一,因人而异,考虑到目前就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意愿分为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和以个人择业为主的就业体制下,有的学生毕业后想就业,有的学生想继续深造考研,延缓一下当下的就业压力,有的想考取国家公务员从事本专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而想就业者,有的想从事科研,有的想从事营销或技术推广,有的想从事行政管理等等.对于上述后三种情形主要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采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由学校推荐;对毕业后就业的大部分学生实施集中实习,并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分别指派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即“双导师制”.
第二,调整教学计划及实习时间.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合为专业综合实习,同时将第七学期的专业方向课程提前授完,于该学期的第12周完成全部的课程考核.此外,也将本科毕业论文时间由原来的第8学期改为第7学期完成,如此可以避开以往将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第8学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相对较长的实习时段和将毕业实习时间提前有利于实习单位工作的安排,保证实习生担负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保证拟需求毕业生的实习单位对学生有足够的考察时间,增强进人的准确度;有可能给学生带来预料之外的就业机会.
第三,实行弹性的实习计时制.
除了上述的集中实习之外,对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高年级学生可从第6个学期结束的第一个暑假开始,利用其节假日,在企业的统筹安排下,采取较为灵活的计时制的分散实习,实习总学时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后,实习生可向公司申请结束实习或延期.而且在寒暑假,学校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勤工俭学(该形式是企业针对我校与该公司比邻,为缓解企业人员不足而提出的方案).
4 成效与体会
4.1 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学院采取“旺出淡入、工学交替”的模式,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企业不仅免费接纳学生实习实训,为学校节省了大量实习费用,而且为学生提供每月900~1 200元的生活补助,解决了实习生的生活之忧.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的学习、实践、就业一体化,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从2006~2011级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共20多人在该公司的不同部门就业,其中已有3人由于工作出色被晋升为不同部门的主管.有一位毕业生设计研发的新产品“冰糖雪梨香精”为顺大公司创造了1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就职该公司绝大多数毕业生踏实勤苦、积极上进、良好的团队合作等表现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同时,企业导师在指导学生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所显露的学校专业教学中的一些缺陷与不足,可以对学校教学及时反馈,从而督促调控学校教学.在之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校方邀请企业导师来校献计献策,提供企业乃至行业需求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并为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提供可贵的建议.在2012~2016年间,学校先后共派遣专业实习和专业见习的本科生已达400多人.
4.2 跨海与台湾高校进行联合办学
通过顺大公司搭桥,韩山师范学院与台湾宏光科技大学进行联合办学,获得校外资源的良好共享.双方已启动“3+1”、“3+0.5+0.5”或“本科+30~50天短期访学培训”等多种形式联合办学.“3”表示在本校进行三年的通适课程、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1”或“0.5”表示赴台湾宏光科技大学进行为期1年或半年的专业实践实训学习,顺大公司对部分成绩优良的学生给予一定资助(4 000元/生).
4.3 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自2012年至今,顺大公司每年资助韩山师范学院食品工程与生物科技学院约10万元人民币用于横向科研项目及部分赴台进修学生生活补助,分别占项目资金的80%和20%.横向科研项目内容由企业拟定后,由本校专业教师提交项目申请书,经过公司审核通过的项目给予项目资助.在教师的指导下,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以毕业论文的方式参与,进行在校课外科研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4 促进指导教师的双师型发展
教育部对从事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教师队伍的要求之一是“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6].为了达到本科教学所需教师队伍结构要求,韩山师范学院近年来引进了一些高学历、高层次师资,但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他们大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组织协调能力,教师自身工程素养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7].因此,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要求新引进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在指导过程中,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食品设备与故障处理.为企业出谋划策,做到知与行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书本与实际结合,使教师整体素质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但往往也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或者缺少作为一名教师、培训师所应具备素质.通过采用学生评选最优企业指导教师的方法,在企业物色了部分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指导教师,组建了“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确保了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教师数量、质量与比例达到要求[4].
4.5 成功设立了新的食品专业
在本院传统师范专业生物科学及之后的非师范专业生物技术办学的大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历了10年的办学旅程,积累了一定的承办非师范、工程专业的经验.特别是2015年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为企业、政府部门、消费者等多方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基层监管队伍的不足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此形势之下,经过到省内外高校的相关院系考察,于去年向省教育厅提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申请,并得以批准后,于2016年9月成功迎来了第一批就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学本科生.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校大学生一方,由于受学校现行教育管理体制限制及当前疲软制造业的的影响,学生对未来前景普遍表现比较迷茫,缺乏对专业实习实践重要性的认识,缺乏主动性.学生期望值高而承受能力低,且稍有不如意便选择相对自由的自主性分散实习,大大降低了实习在实践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削弱了实习为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的[8].企业方面,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认为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是负担,会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经济效益,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加之个别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消极怠工等因素,影响了公司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使得能进入企业实习的人数和专业见习的机会受到很大的限制[8].学校一方,传统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的工科办学的时间短、校内实训基地不足、教学过程重科学理论、轻工程实践等原因,使得企业对在校本科生的职业能力期望值偏低.
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前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从政、企、校三方提出下列建议和对策,以适应地方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需要.
(1)制定相关的政策,激发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多动力,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导向功能,并完善相关制度.“十三五”规划中,当地市政府拟投入上亿的资金实施联合办学,已经为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的发展开了先河.学校应该抓住良好的机遇,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大学生实习协调领导小组,协调政府、学校、企业和其他涉及大学生实习的部门关系,疏通各种障碍,并说服政府要对为大学生实习作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成立相关组织并建立保障制度,确保实习基地发挥其应有功能[9].
(2)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变过去重理论知识和轻工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按照“重基础、强实践;重素质、强能力”的总体要求,依照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市场需求和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既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校争取多渠道申请质量工程项目,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大对校内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并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进行实训指导.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我们依托国家财政资助的“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中心”及校内省级“粤东食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中心”项目的资助,已经为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创造了良好条件.
(3)建立健全管理、评估、考核等规章制度,制订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建立健全实践教育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加强实习各环节的管理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优化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科学制定实习评价体系,对实习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同时,精心选择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把经验丰富、关心教育的专业人才聘为实习班主任及指导老师,学生每周完成一次小范围的工作汇报(包括工作成果、心得体会等),以多媒体形式进行汇报,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实习中期,学校要由二级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带队,进入企业与学生及企业指导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掌握学生实习现状,并及时疏导解决实习中学生出现的特殊问题.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一实习小组利用多媒体汇报实习情况并答辩,考核学生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锻炼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企业完成顶岗或轮岗实习任务之外,接受与在校时近似的严格管理和考核[8,10].
6 结语
首先,校方在选择和确定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对象时,要综合考虑到实习生在企业文化氛围下及技术和管理平台上对其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的预期.优质的企业文化会培养实习生未来走入职场的良好心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平台能很好的锤炼及提高在校本科生专业的实战能力.
其次,校企双方在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其合作空间能进一步的延伸.如建立横向科研项目的合作、举办多种类型的大学生创业或专业技能大赛等;通过企业在海内外的合作关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海内外沟通桥梁,使实习生获得境外学习进修或海内外深造攻读研究生等的机会.
[1]董文明,袁唯,龚加顺,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7):13-14.
[2]杨爱丽.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35-37.
[3]毛智勇,赵林惠,王玮,等.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产学研),2010(10):71-72.
[4]王劲松,陈清婵,王学民,等.“校企共赢”食品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8):7920-7922.
[5]张立,李红玫,高必达,等.采用多元化实习模式拓宽农科毕业生就业渠道[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46-48.
[6]冯巧,李辉,赵亚奇.工程类本科专业实习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4(1):48-50.
[7]关海宁,刁小琴,王鹏,等.地方本科院校与区域性应用型企业实习共享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235-237.
[8]杜传来,李先保.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科教创新导报,2015,134(4):39-40.
[9]陈冰.实用型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安排:中欧比较[J].市场论坛,2013(5):63-65.
[10]赵丽艳,余平,王维坚,等.加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吉林商学院学报,2013,29(5):120-12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Training Bases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Taking Guangdong Shunda Food Condiment Co.Ltd
GUO Shou-jun,YANG Yong-li,FU Li,LI Yun,WANG Zhong-he
(College of Food 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Training bases are important places to train students’practical and creative abitities.With Guangdong Shunda Food Condiment Co.Ltd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lection,training,contents,effects and experience of off-campus training bases.It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solutions to problems cropped up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training bases;food category;practice teaching;diversity
T S 20-4;G 642
A
1007-6883(2017)03-0089-06
责任编辑周春娟
2016-10-08
2013年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013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韩山师范学院“2013年度省质量工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生物专业凯普生物班”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
郭守军(1965-),男,甘肃天水人,韩山师范学院食品工程与生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