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观念对我国古代市民社会形成的影响

2017-03-09杜昀谦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摘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舶来品,在我国传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自发是形成公民社会,其原因是多方面综合所导致的,而在其意识形态领域最根本最核心即为“皇帝”观念。从意识形态领域对其进行剖析可以更为深刻的看出其内在的思想根源所在。

关键词:皇帝 意识形态 市民社会 思想观念

“公民”一词的含义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样在不断演化,伴随其发展变化的就是“公民社会”的具体内涵。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即当时所处的政治社会。在我国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并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与之相对应的市民社会也油然而生,把市民社会设想作为一种社会和社会秩序运作的模式的观点出现于17和18世纪欧洲社会。而在我国长达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虽然有许多社会思潮不断兴起,并且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变革,但是市民社会仍旧没能在历史进展中发生发展,而在这其中,“皇帝”观念起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高度制约作用。

一、“皇帝”观念的兴起

(一)天道与皇权的逐步交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思想交锋尤为激烈的时代,在这样的激烈的思想交锋当中,大多数流派的思想家们都争相表达和宣扬本家思想,并想办法将自己的理论进行推广实践,但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却没有形成一种民主思想,更何谈形成一种民主政治局势,反而进一步的推动、促进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并且最后汇聚成为最高等级的君主专制统治,而“皇帝”的概念,从那时起就已经成为统治人们思想的意识形态了领域的至高无上的意义。

我国古代各大思想家们都在探寻着人类起源,即探索“本根”的概念,本根论所探讨的中心就是宇宙万物原始生成与存在的依据,这是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然而在我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证当中,绝大多数都把“天”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而把“天道”作为人类所必须遵从的规律。在《吕氏春秋·圜道》篇中提到,“圜”是天道的特点,“方”是地道的特征。“圜”无所不包,“方”各执一隅。因此,与之相应,“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在这里,把君主视作执掌天道的人,而臣子则是辅佐君主,维护一方安定的地道者,君臣直接的森严的等级再次就显现出来。

(二)“皇帝”的圣化、神化

先秦诸子百家赞化、载物表明君主不仅仅是天地的助手,而且可以说是天地第二。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政治梳理,则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的治理,万物、尤其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把君主抬到了超人的地位。超人的人理所当然应该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掌管着世间的一切规律和事物。这种观念的盛行就为君主的绝对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不可动摇的理论和观念基础。

与此同时,思想家们还宣扬圣明的君主是历史、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实现历史发展、书写历史伟大篇章的人是伟大的圣君、明君。这种认识在政治领域上最直接、最深刻、最长远的影响就是对君主地位的肯定,君主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君主赞天地之化,成古今之变,握必然之理,是各家各派都赞同的。正如《管子·任法》中所说:“圣君所以为天下之大仪也。”这种观念在不断推广、演化过程中并没有消减,反而更加的系统化、理论化、完善化,成为了统治我国数千年之久的主流意识形态。

二、传统的人文思想中对王权的依附

(一)自我圣化对于皇权的依附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除了极少数流派和思想家外,其余的绝大多数思想家们并没有把神的观念加以否定。当时纵观我国古代的思想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虽然神学的色彩始终存在着,当时终究人更为重要,并以人的需要和精神在不断的改造着神的概念。我国古代强调的以民情知天命、先人而后神、敬鬼神而远之和神道设教诸思想,是人文思想对神道观念的改造和修正。

虽然在我国古代人文思想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步的消减了对于人的神化的设想,但是追求自我的“圣化”则始终占据着主流。在我国古代思想当中,神是超人的存在,是人所不能触及并且理解的范畴,而圣的地位则处于人与神之间,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与桥梁。人通过内在的修为无法成为神,但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修養和完善从而达到自我圣化的内在要求。想当中的主流就是对圣贤、仁人的追求。

(二)“皇帝”观念统治下的民本思想

传统思维当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一体思想,把自然、社会和人视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社会化和人与社会的自然化的相交互而达到的,这种相互交融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其内在的合理的意义,例如荀子所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这种论述中,体现着不仅仅人分贵贱,天地乾坤、阴阳也分贵贱。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话的思维方式,把一切个体都视为天地运行当中的一个节点,每个人的个人在其中只有相对的地位,而君主则是人间最为尊贵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即使如此,君主仍旧在这种秩序其中,虽然他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仍旧需要遵从天意,天道,遵从上天所制定的规律,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尊贵,而在传统思想当中对其要求就是要做到爱民,为百姓着想。

人们常常爱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民主思想的典型加以引用,而往往忽视了他在这两句之前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正是说明,君主才是仁人志士们的最终目的,修身养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一心为民,而是为了辅佐君王,而君王的责任之一是民众,所以民众只不过是被怜悯的对象罢了。因此,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主题是伦理道德,而不是追求人类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解放,他们把自我价值的最终实现指向了对君主所有的依附关系当中,把能够辅佐君主,成为贤者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的目标。而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的最终目的地只能是导向专制主义,即王权专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虽然有不少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恤民、爱民如子、民为邦本等主张和理论,但是这些所谓的“民本主义”思想的内涵实质并不是如此。

而这种对于皇权的依赖和依附,使得我国古代的能够接受先进思想的精英群体并没有产生对于皇权和皇帝观念的怀疑或者跳出这个范围内进行重新的审视,而仅仅是把目光局限于思想内部,力图以思想内部的变革完成社会的改良,正所謂“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在这种高度统一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管理之下,纵使有部分民主思想的产生,也会被很快的遏制并且扼杀在摇篮当中,当失去了优秀、先进的思想武器作为领导的时候,我国古代社会无法自发的产生公民就不难理解了。既然无法产生公民,就更加无法进一步形成市民社会。

三、古代思想意识形态枷锁的深化

(一)等级制度对人们思想独立性的抹杀

当我国古代的等级观念逐步确立并且为人民所接受以后,与之对应的等级制度也就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了起来。而等级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正是古代“皇帝”观念思想对民众的控制加强的有力表现。

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思想上达到自由的状态,因为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很难被人以现实的规定性的形式所控制。但是,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却很狡诈的运用了各种手段,将这一最难控制的自由领域给牢牢地控制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下,即从属于“皇帝”观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们通过各种途径的方式最终确立起了“礼”的形式,而礼的规定与理论则恰恰是人们思想上最巨大最笨重的枷锁,它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了其中,这集中表现为把礼作为思想的界限、藩篱,让礼的观念成为人们思维的前提和道德判断的准绳。

在我国古代意识形态当中,与“皇帝”观念并行其道的是道德至上的理论与其内在的规定性。儒家的道德理论是典型的我国古代具有特色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理论从外在表现形式上看,仿佛是在提倡注重和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然而其内在的伪善性恰恰在此。按照当代哲学思维来看,越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会越指向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展逐步摆脱各种形式和层面上的思想束缚,最终真正达到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而儒家所倡导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恰恰相反,儒家所要求是主观能动性越是发挥,就越导向对自我的剥夺,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时候,就是人们彻底丧失自我的时候。

(二)儒家经典及孔子的神圣化

随着人们主体性的整体丧失,所伴随的就是儒家经典的神化。儒家的经典《易》《书》《诗》《礼》《春秋》,被誉为五经,尤其是被汉武帝钦定以后,更是上升为官方之学,“五经”不仅仅是官方颁布的教科书,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官方意识的体现,是皇帝钦定的国家与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控制社会的工具和行为规范准则。由于“经”与王权的高度结合,使得它成为超越文化思想的一种政治力量,违反了“经”的准则就相当于违法。[4]而古代所谓的文化专制的实质,在表现形式上来看是儒家思想的专制统治,而其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背景则是“皇帝”观念的统治地位。“五经”被神化后,不仅仅是圣人的作品,更加是天意的体现或者是天授的表现。“五经”的神圣化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其地位的之上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本应作为认识的阶梯而存在,而“五经”神圣化是其变成了被社会众人所崇拜的最后真理的存在,这就使其成为社会的定式,虽然后人中发生过对其的质疑,但是由于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其后盾,所以其神话后而形成的至上性和最后真理的格局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些种种的行为在现在看来是一种荒唐可笑的做法,但是在当时则是一件极为严肃并且神圣的事情,除了极少数的思想家对其产生质疑外,成千上万的儒生对此都采取了深信不疑的态度,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当中,对孔子本人及其思想的尊崇和神化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而极少数的反对的声音就如同大海当中偶尔泛起的浪花,来的快去的也快,而且在悄无声息当中就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的生涯。

这种神化,在我国古代为经过思想启蒙的民众当中,有着极为强大的统治生命力,在这种思想枷锁的束缚下,人如同一个戴着手铐和脚镣的奴隶,而他们有着统一的管家——儒家思想,而他们真正的奴隶主则是其背后深刻蕴含着的“皇帝”的思想意识形态。

四、我国古代是市民社会的盐碱地

以上种种都表明了一点,在我国的古代社会当中,是没有适合人本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土壤的,即使有人播下了人本主义的种子,但是在这一片人本主义的盐碱地上,也会是一场颗粒无收的劳动。连人本主义思想都不会产生的土地,更无从谈起市民社会的田野的繁盛, 人们的思想被牢牢地束缚在了“皇帝”观念当中,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挣脱出来,站在这片“盐碱地”上望而兴叹,最终都只能化作历史长河当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叮咚过后消逝的无影无踪。

参考文献:

[1]张双棣等译注.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荀况,蒋南华,杨寒清译注.荀子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于泽华.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杜昀谦,学历: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医联紧密时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