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精神:赓续传统美德助推复兴梦想

2017-03-09刘四平陈巧雄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长征弘扬

刘四平 陈巧雄

伟大的长征铸就伟大的长征精神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由此铸就的长征精神,传承了民族精神,体现了传统美德,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

万里长征路遥迢,精神长留照古今。20世纪30年代,“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长征。红军长征,纵横15省,艰难跋涉6.5万里,战斗600余次,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多座高山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20余座,穿越“死亡陷阱”的千里沼泽、茫茫草地,征服人类生存极限,创造出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从瑞金到延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转移、转变和转折,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使革命的种子星火燎原;用意志和勇气谱写豪情万丈精神史诗,用生命和热血铸就憾天动地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共生死、共患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长征昭示我们:人的精神一旦唤醒,其威力必定无穷于天地,不竭于江海。正是这勇猛顽强的革命精神,红军英雄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在重重包围中娇若游龙,在千难万险前出神入化,一路高歌猛进,涅槃重生,闯出一片中国革命新天地。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淬砺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集中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下为公,舍生取义”的价值追求;“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自强不息、生死以之”的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顽强意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坚定信念;“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理念;“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艰苦作风……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劫难“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精神高地,它源于五千年文明积淀出的勤劳、智慧和勇敢的民族精神,源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自尊自立自信的民族品格;作为精神丰碑,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继承、锤炼和升华,传递着民族传统美德,延续着民族精神血脉。

中国近代,中华民族饱受欺侮,国家积弱积贫,人民灾难深重。从此,“力挽狂澜于既倒,亟拯斯民于水火”成为时代最强音、民族之大“义”。红军长征之际,正是日寇加紧侵华之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担负救亡图存之重任,率举抗日救国之大旗,挥师北上,将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英雄壮举。这种为正义事业“虽九死而犹未悔”,生动展现了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

长征精神承续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品格。长征期间,红军没有屈服、退缩于强大凶狠的敌人、恶劣无比的环境,以“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的钢铁般意志,发扬“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顽强拼搏精神,前仆后继,锐不可当,把不惧艰难、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发展到新高度,将特有的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

长征精神承续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红军战士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英雄气概,怀抱“精忠报国”之志,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直面筚路蓝缕、血雨腥风的炼狱考验,敢于拼搏、视死如归。据统计,长征路上,平均每前进700米,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其中牺牲营以上干部400多名,师以上干部80多名,军以上干部8名,10多万将士血洒征途……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无疑是对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的最好诠释。

长征精神承续了“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民族美德。红军长征遭遇的困难世所罕见:既要冲破上百万敌军围追堵截,又要克服党内分裂危险,还要跋山涉水过草地,忍受酷暑严寒、干渴饥饿、蚊虫病疫……困难没能消磨红军斗志,反而激发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风餐露宿、野菜充饥,以苦为乐,挑战极限,曾创下一昼夜山路行军240里的记录。高度的阶级友爱和革命责任感,使红军成为一个团结战斗的坚强集体。同志、官兵之间,情同手足,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生死关头,把生之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感人肺腑,可歌可泣!长征把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民族美德发展到新高度,赋予了新内容。

弘扬长征精神,实现复兴梦想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赓续,已融入中华儿女血脉,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歌颂长征精神,是为更好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的长征路。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今日之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梦想,且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梦想。但是,我们更该清醒认识到:中国梦之路绝非坦途,依然山高水长、困难丛生。为此,发扬长征精神,汲取精神动力,传承不屈意志,传递必胜信心,传接无畏勇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崇高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激励着红军勇往奋进以赴之、殚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如今,时代虽变,理想和事业并未改变,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依然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理想信念积聚中国力量,不忘初心,戮力前行。

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红军长征历史说明,人民群众是红军生存之基、行动之倚、力量之源,“一切为了人民”才能赢得群众拥护,“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夺取革命胜利。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因此,坚持一切人民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最大的追求,才能赢得民心,凝聚人心,心往一处想,筑梦成真。

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一部长征史,就是红军艰苦创业史。实现中国梦,依然要继承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和贪图享乐,依然要继续发扬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精神,敢于攻坚克难、涉险滩、啃硬骨头,积极面对风险挑战,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当今中国,圆梦适得其势,我们要肩负起时代重任,传承长征精神,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中,矢志笃行,不断谱写光荣与梦想的壮丽诗篇!

让长征精神在心头扎根,在脚下延伸!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

[2]杨天石.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M].南方出版传媒,2016.

[3]中宣部理论局.中国梦[M].学习出版社,2013.

[4]湖南省委宣传部.百年民族精神颂[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1]刘四平,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2]陈巧雄,长沙理工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长征弘扬
身边的传统美德
弘扬爱国精神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用中华传统美德涵养党的道德建设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弟子规》与传统美德研究中心简介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