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2017-03-09邓海龙

祖国 2017年2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巴赫

邓海龙

摘要:巴赫是基督教路德宗的虔诚教徒、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在教义“天职”观的信念下,把毕生精力献给教会音乐,将其宗教情怀融于音乐创作实践之中,成为其音乐创作的动力源泉,他创作的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为了赞美上帝。

关键词:巴赫 宗教情怀 音乐创作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顶峰人物,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誉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作为虔诚的基督路德宗教徒,宗教情怀成为他音乐创作的动力,并将其全融入到创作音乐作品实践之中,用音乐来展现他的宗教信仰。

一、巴赫的宗教信仰

巴赫出生于爱森纳赫,这里盛行基督教路德宗,巴赫家族是虔诚的路德宗教徒。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是马丁·路德的母校,在这里,路德宗教条是必修课程,《旧约》中的诗篇、神圣语录和使徒书,巴赫都能够完整的背诵下来;在奥尔德鲁夫文科中学,莱昂哈德·洪特尔的《神学概论》使他进一步熟知路德教义理论;此后几年,在吕内堡拉丁文中学唱诗班,他积累了大量的宗教众赞歌曲目。牢固的家庭信仰传统、系统的宗教学习,把巴赫塑造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宗教徒。

此后,宗教信仰中的精进品质激励着巴赫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神学及神学辩证逻辑。他曾潜心研读马丁·路德的二十多本专著,和路德宗其它宗教领袖的五十多本相关宗教及教义争论的书籍,进而更加坚定了信仰。

路德宗教义认为:人能否得到上帝的拯救,在于人对上帝的信心和上帝对人的恩赐,无须神职人员为中介,信徒自身都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音乐是最有效的方式,认为聆听上帝的话语就是聆听福音“活的”声音。巴赫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是他坚强意志的源头,是他坦然面对众多困境、积极努力进行音乐创作的永恒动力。

二、巴赫创作音乐的目的

路德宗简化礼拜仪式,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认为通过唱赞美诗可以表达对上帝虔诚的敬爱与尊重,与上帝进行直接沟通。由于当时识字的人不多,看不懂有关基督教的基本教义,马丁·路德发挥音乐超越文化的传播功能,利用赞美诗和圣诗来教导信众,使更多的音乐进入教会,要求会众都能参与在教会的事奉当中来。

路德宗的核心教理是“天职”观,认为每个人的职业都是上帝给“义人”的任务,每个人的使命就是完成上帝所赐的职业,以荣耀上帝,这是“义人”的“天职”。医生的天职为“救死扶伤”,教师的天职为“教书育人”,巴赫作为一名虔诚的路德宗教徒,认为自己在音乐上的才能是上帝的恩赐,自己的天职就是用音乐来赞美上帝,以表达自己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表明自己对上帝的坚定信心。

巴赫终身为教会与宫廷服务,创作了大量的教堂音乐与世俗音乐,但是他创作音乐的真实目的不是为音乐本身的发展,也不是为宫廷贵族,他进行音乐创作与演奏的目的十分明确,即每一个音符都是用来赞颂上帝、荣耀上帝;都是他对上帝最崇敬的体现,是完成上帝所赋予他的“天职”,从而最终获得与上帝同在。

在巴赫的手稿里随处可见“S.D.G”、“J.J”、“I.N.J”等非音乐的标识,这些标识的原意充分说明了他音乐创作的最真实的目的是赞美上帝、荣耀上帝。在巴赫看来,音乐的存在就是用来荣耀上帝,竭尽所能完成上帝赋予的“天职”,才能获得救恩,进入天堂。

三、巴赫宗教情怀的作品展现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一千余首大小作品,他的音乐作品涵盖了当时除歌剧外的各类音乐形式,并将各种音乐形式进行了完善,其中将复调音乐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看来,音乐和演奏是上帝圣言的表达方式,是信徒们普遍的强烈愿望,目的是颂扬上帝,给他最高荣耀。

巴赫遵循马丁·路德通过音乐来传递圣言的思想,将宗教素材和音响作为自己创作的构思核心,用音乐来歌颂、解读、传播《圣经》,这项工作耗费了其一生的精力。巴赫的音乐作品中大多数为宗教音乐,其宗教作品的主要有:300多部的康塔塔、265部的清唱剧、5首弥撒曲、4首受难曲、大量的众赞歌以及众多的管风琴曲。

《圣经》是巴赫宗教信仰的核心,圣经的内容是他音乐创作的核心素材,作品广阔、悲壮、内在、深沉,《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是其最著名的作品。《马太受难曲》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它取材于《圣经》对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该曲充分表达了他对《圣经》的虔诚心态。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的场景。巴赫精心的“真实”再现了耶稣受难的戏剧过程,宣扬了耶稣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他用音乐的方式使自己见证了福音教义。

《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的另一代表作,也是他崇高信念的产物。该弥撒曲结构庞大复杂,有四部五个乐章,共27个乐段,是一首具有绝对神圣权威的、完美的献给上帝的合唱祷文。音乐成为链接现实与永恒、人间与天国的桥梁,是上帝存在的有力象征。

巴赫是最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上帝、完成上帝赋予他的“天职”——进行教会音乐创作,用音乐荣耀上帝、用音乐对《圣经》进行布道。巴赫晚年双目失明,但他仍坚持用口授的方式进行创作,在逝世的前几天,还口授了众赞歌《走向主的神坛》。坚定的宗教信仰使巴赫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困难与境地;“天职”促使他一如既往的进行音乐创作,发挥着无穷尽的创造力,成为那黑暗环境中的耀眼光芒。巴赫的宗教信仰一直支撑着他的音乐创作,将宗教情怀完全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的实践当中,成为其创作的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1]陈小鲁.基督宗教音乐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2]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林逸聪编.音乐圣经上卷[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邵义强.巴洛克音乐欣赏[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6][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歷史[M].海安译,商务印书馆,1974.

[7][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保康一中音美组)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巴赫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巴赫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OEHLBACH(奥勒巴赫)MATRIX EVOLUTION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西方近代音乐之父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