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教材文体之脉入“学讲”融合之道
2017-03-08陈娜
陈娜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徐州市中小学从2013年底开始推行的“学讲”计划,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一棵树”“一朵云”,让孩子不仅自主地“学进去”,还能大方地“讲出来”。笔者现结合《说勤奋》一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谈谈我在探索“学讲”理念与语文课堂有机融合这一过程中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引领学习方向,变“关注内容为先”为“关注文体为先”
《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议论文。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从体裁入手,这样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不一样,同学们读读书,好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这样的文章作者一般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再读一读书,在文中找一找)
(生读课文,同桌交流找到的观点)
师(相机讲授):这样的文章就叫“议论文”。作者的观点就是论点。想要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只讲大道理没用,要用事实说话。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生继续读文,概括事例)
这样的设计,不是让孩子生搬硬套概念,他们对于“议论文”的认识、理解循序渐进,也让课文的脉络更加清晰了起来,教学扎实有效。
二、学生合作探究,变“理解事例内容”为“发现事例异同”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凡是可以交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东西,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的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这节课要怎样教给学生“有影响的东西”呢?我把教学两个事例的设计修改如下。
师:作者为了证明观点举出了两个事例,也就是“论据”。事例必须要让他人信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同学们再读读书,想想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两个事例呢?
生1:我们组认为两个事例都是勤奋学习后成功的例子。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句子品读)
生2:我们组来补充:两人一个是古代人,一个是现代人;一个是史学家,一个是生物学家;一个很聪明,一个基础很差。
(师相机引导与第一小节中“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功”联系起来)
生3:这样两个不同时代、情况不同的人通过勤奋学习都成功了,很能让人信服。
师(总结):是的,想证明观点,论据就要从多方面选择,还要一摆出来就能让人信服。同学们可以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举两个事例?不是一个,也不是三个或者更多呢?
(学生们在小组内又热烈讨论起来)
课堂上,有个男生举出了方仲永的“反例”说明“再聪明,只要不勤奋也不会成功!”。我抓住契机予以表扬,让学生明白:正、反面举例,多角度证明,更有说服力。最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女生的发言:“老师,如果把童第周的事例换成爱迪生的事例会不会更好?因为爱迪生是外国人,这样就更能说明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勤奋了。”
三、自主发现体裁特点,寻找不一样的朗读之道
我发现自从“学讲”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更偏重于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琅琅读书声较之以前要少了许多。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文,该怎么指导读书呢?经过组内研讨和专家指导,我采取了这样的设计。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同学们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一课和其他课文相比,在朗读时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一男生发言:我们组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样的语句很适合演讲。
师:真有想法!其实许多议论文都可以是演讲稿。我们试试吧,小组内交流演讲时要注意什么。结合参加过的校级演讲比赛来说,想想当时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生1:我们认为,演讲时要有激情,声音更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变化,这样才能吸引人。
生2:我来补充,可以加上手势、动作。(师评价:多用一些适当的肢体语言,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
生3:我們组认为最重要的是选取好演讲材料,课文那么长,我们建议只演讲一个事例就可以。
在积极参与演讲的同时,学生们对如何朗读议论文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相信这次“演讲”会让他们难以忘怀。
授课结束,我沉下心思索在《说勤奋》一课教学中的收获: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基于课标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准确定位”和“基于‘学讲理念下的自主探究”,两者要有机融合在一起。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坚定地把握学科特点,落实“学讲”目标,同时专注于孩子们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张扬他们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