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导学案的设计例谈
2017-03-08吴敏
吴敏
顾名思义,导学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但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它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而不在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从内容上说它突出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从方法上说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辅之以教师指导、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语文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记叙文、散文、诗歌、说明文、古诗等,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文本,仔细研究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提出合理的自学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导学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探究新知。
一、诗文的导学案设计
1.入境诵读,体味诗趣
学习诗歌首先从理解诗题、了解诗人与诗的时代背景、朗读诗文开始。我们在教学古诗时设计的导学案,第一部分如下。
第一环节:入境诵读,体味诗趣
1.入境:
题意知多少:
作者知多少:
2.读诗:
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第二遍: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第三遍:读熟诗文,初悟诗意。
2.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小儿垂钓》这首儿童诗时,设想抓住诗中“遥招手”一词展开教学。于是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案。
第二环节: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品词:“遥招手”
1.做一做:“摇手”“招手”。
2.演一演:路人是怎么问路的?小儿是怎样回答的?
3.想一想:可以把诗中的 “遥招手”改成“遥摇手”吗?
4.悟一悟:从“遥招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吟句读诗,体会诗情
诗人常常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想象,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如一位老师教学《池上》一诗,就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围绕“偷”字,想象小娃偷采白莲回家时,不懂得隐藏踪迹时的有趣情景,让小娃调皮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导学案如下。
第三环节:吟句读诗,体会诗情
1.怎么理解诗中的“偷”?
2.想象“小娃偷采白莲”和“不解藏踪迹”的画面。
3.从中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娃?
综上所述,在教学古诗文时设计的导学案“三环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便走近了作者,融入了诗境,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会了学生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叙事文的导学案设计
1.查阅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或主要人物
很多叙事性文章有其发生的故事背景,或写了名人的故事,这些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需要在课前让学生去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与文本产生共鸣。
例如对《半截蜡烛》发生的“二战”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所以课前让他们搜集二战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分享,是必要的;《莫泊桑拜师》中的两个主要人物,都是有名的作家,了解他们可以为学习课文作铺垫。因此,我设计的导学案如下。
《半截蜡烛》
一、查阅二战信息资料,说暴行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德国纳粹的凶残暴行。
《莫泊桑拜师》
一、查阅资料,了解文中人物
通过搜集资料,结合课后“作家卡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莫泊桑和福樓拜。
2.了解梗概,把握事件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借“六要素”概括(《半截蜡烛》),借“时间”概括(《卢沟桥烽火》),借“主要事件”串联(《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把握主要内容。《莫泊桑拜师》题目就写出了主要内容,只要抓住文章开头结尾稍作补充就行,我是这样设计的。
二、梳理内容,了解故事大意
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 的故事。
3.聚焦特点,揣摩文章表达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抓住人物的塑造、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来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比如《莫泊桑拜师》一文,“莫泊桑三次拜师”是课文的重点和特色,我这样设计导学案。
三、围绕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作为老师,要言传身教。在这篇文章中,福楼拜更多的是言传,言为心声。请你读读福楼拜的三段话,和莫泊桑一起用心去聆听大师的指导。边读边想,福楼拜告诉莫泊桑写作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抓住关键的词句,在书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其次,叙事性作品所蕴含的情趣、韵味和意义往往都是通过人物而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聚焦作品中的人物。对《半截蜡烛》,我这样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形象。
四、抓住细节,品读人物形象
品读人物的形象离不开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等的细节描写。请你再认真阅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你在伯诺德母子三人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什么?请抓住关键词句在书上写写批注,谈谈感受。可以重点选择一个人物进行交流。
综上所述,叙事性文体可以这样设计导学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细节品悟人物形象或学习写作方法。
三、说明文的导学案设计
1.读懂内容,了解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从内容上来说,说明文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在理清条理的基础上,了解说明的事物或者道理。其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例如《大自然的语言》,要读懂什么是“物候”,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是什么;《奇妙的克隆》要读懂“什么是克隆”。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扬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课始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金字塔的特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介绍的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第一环节,我设计了如下导学案。
预习活动一:
你从文中读到了( )的金字塔。找一找课文中的词语,动笔圈出来,并写下来。
2.寻找教学点,辨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从方法上而言,说明文要教给学生说明的种类、方法、语言等,读懂课文是怎样借用说明方法将事物和科学事理写具体的。
仍以《埃及的金字塔》为例,埃及金字塔最大的特点“宏伟而精巧”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设计“预习活动二”,并给予句式教给学生回答的方法,做到把说的权利留给学生,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这一段的学习中,学生除了巩固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常见的说明方法,还学会了假设、具体描述等以前不常见的说明方法,一节课中能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有所提升,这就是学习语文的收获,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预习活动二:
读读第3自然段,金字塔最大的特点是。
为了体现出它这样的特点,文中这样写:……(可直接在文中画出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我从 中感受到 。
3.学习语言,加深内容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
就运用而言,学习说明文还要能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所以学習运用语言同样是说明文教学追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以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在写中迁移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感悟。
《埃及的金字塔》中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但是因为它离我们陌生而遥远,所以学生难以想象当时的情景。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图例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不过,我把说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学生指着图讲比教师讲给学生听有效得多,一是能增加自信,二是会用同伴听得懂的语言来阐释,三是能检查他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一举多得。这一部分的导学案如下。
预习活动三:
默读4、5自然段,思考建造金字塔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并进行方法的演示或讲解。
没有汽车、火车,古埃及人
没有起重机,古埃及人
综上所述,说明性文章的导学案设计,在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了解说明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关注到说明文的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