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法尚意”考《房彦谦碑》为欧阳询所书
2017-03-08何薇
何薇
从“重法尚意”考《房彦谦碑》为欧阳询所书
何薇
唐《房彦谦碑》前人多断为欧阳询书,然近人却以其中个别字有“狞犷”之嫌,且用笔过于“刻厉”,有伤神韵而质疑前说。本文则从欧阳询“重法尚意”的书法美学追求切入,从该碑隶楷兼融的书体及用笔、结字、章法中对法与意之融合,认定此碑确为欧书。
《房彦谦碑》 重法尚意 欧阳询
立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乡东北赵山之阳的《房彦谦碑》,碑主为初唐名相房玄龄之父房彦谦(公元547年—615年),先任监察御史,后贬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令,卒于官。经其子房玄龄奏请,唐太宗恩准其灵柩归葬故里,追赠为徐州都督、临淄县公,谥号为“定”,并于墓前刻石立碑。其碑文出自时任太子右庶子,有一代文宗之誉的李百药,历来自有定论;唯其书者为谁?颇有疑论。
宋赵明诚《金石录》断言为欧阳询,《章丘县志》卷十四《金石录》亦同此说。清王昶的《金石萃编》、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李光映的《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的《山左金石志》、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方若的《校碑随笔》等金石文献均无异议。然近世却有人提出质疑,理由有二:一曰此碑有些字看去有“狞犷”之嫌;二曰此碑用笔过于“刻厉”,有伤神韵。对此,有论者也承认“此碑的美中不足”,但仅据隋唐以来书家书丹,匠工刻字,乃是通例,又引沙孟海、启功先生之语,断为“书佳刻不佳”,即刻法和“书丹的笔迹效果有距离有差别”。①似可备一说,然此碑刻者为谁?都刻过哪些碑?则存而不论,故此辩解似属臆测之语。
笔者素习欧书,考虑到持疑者是以书艺、书风为据,故从“重法尚意”的角度仔细观赏此碑,认为此碑确实应为欧书。
“‘重法尚意’既是欧阳询一生重要的美学追求,也是他对唐代以至中国书法的最大贡献”。②所谓“尚意”,即崇尚魏晋六朝书法之意;所谓“重法”,即重视开创唐代书法之法。也就是说,欧阳询的最大追求和贡献,是将前代之意纳入唐代之法中,于法中又传达出意,从而将意与法融为一体。从这一角度来观照《房彦谦碑》,即可避免只见树木(尤其是经风雨剥蚀的残木、枯木)不见森林之嫌。
首先,就书体而言,阮元《山左金石志》、王昶《金石萃编》等均称该碑为“八分”“隶书”。然细观此碑,既非传统之汉隶,亦非后来之唐隶,而融合了汉隶和魏晋楷书的特点,又参照以六朝碑刻,还保留了楷书的笔法,故介于隶与楷之间,杂用魏碑气息,自然而不雕琢,平稳而又峭拔,清吴玉搢《金石存》谓此碑“极挑拔险峻之妙。”张怀瓘《书断》则称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险绝,篆体尤精。”此碑与欧阳询在楷书方面开创唐法的重法尚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就用笔“千古不易”而言,《房彦谦碑》体现了欧阳询在《八诀》中对点画用笔的书学思想。其中的点,无论是方点、圆点还是横点,多逆锋入笔,中锋运笔,稍用力按下后再转锋向下轻轻回锋,或方正峻朗,有“坠石”之法;或干净丰润,有水珠滴落之意。其长横起笔与欧阳询《九成宫碑》之多用方笔相类,然多露锋,此与魏之《始平公造像记》、“二爨”等碑刻则十分相似。其竖画一般皆引笔横入,折笔向下,一拓直行,再中锋送出,势如《八诀》所谓之“万岁枯藤”般沉着爽利。其撇画逆锋入笔,或折以成方,回锋横切向下成方头,有浓厚的隶意,与《爨宝子碑》长撇的起笔方法基本相同,如《八诀》所谓之“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然而行笔运到最后轻轻回锋,或垂直提起有圆润之意。其捺画“一波常三过”,由按到提,较多保留了汉隶之遗风;然行笔不过于急速,无漂浮柔弱之态,而有《爨宝子碑》中的捺画之意。其折画中的平折无折笔痕迹,有魏晋之意;方折则方硬刚健,具唐书之法。
其三,就结字而言,《房彦谦碑》虽被前代论者称为“八分”“隶书”,却并未如汉隶、唐隶横向取势,而取法魏碑,整体上呈方正之势,也体现出其书论《三十六法》所归纳的结字规律。如其中“弘”“通”“沉”等字各部分之间讲究“避就”之法,避密、避险、避远而就疏、就易、就近,“彼此映带得宜。”其中的“幽”、“灵”等排叠之字分间布白得当,疏密排列均匀,视觉感和谐。其中的“谷”字上部四个点画均外向扩展,体现“向背”之法。其中繁体之“观”与“颜”左右两部分协调统一,“相著顾揖”,从“二爨”、《龙藏寺碑》及汉隶中均可找到渊源。其中上下结构的“藻”字,左右结构的“弘”字,皆体现出《三十六法》中的“相让”之法,故而整个字重心非常稳定。其繁体“历”字上着一点,横画包含下部,左撇潇洒,底部长横舒展,正如《三十六法》“覆盖”条所谓“点须正,画须圆明。”繁体“仪”字上合下开,左半斜向上方,末笔斜拖如刀,笔势上紧下松,避免了方整刚正所造成的呆板。以下包上的“幽”字,其“包裹斗凑不致失势,结速停当,皆得其宜。”总之,就结字而言,《房彦谦碑》虽为隶书,却将隶意与魏碑亦即将意与法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