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瓯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现代转型
——基于瓯塑的艺术特点及现状

2017-03-08邓国祥

关键词:绘画美术艺术

邓国祥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论瓯塑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现代转型
——基于瓯塑的艺术特点及现状

邓国祥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瓯塑是浙江温州独有的地方工艺美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和技术革新,瓯塑在工艺和材料方面已经具备了自身的艺术特点。但是,瓯塑作品的现状显示了它正偏离工艺美术的范畴,逐渐变成一种与绘画语言相似的图像媒介,制约了它的发展。本文基于对瓯塑的艺术特点、现状的整理和分析,试图探索瓯塑的现代转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浙江温州市;瓯塑;民间美术

瓯塑,初名“髹漆塑”,俗称“堆油泥”或“彩色油坭塑”。是流传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它由我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和传统泥塑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1959年,温州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手工业,并以区别其他传统堆漆工艺,特取温州古域名“瓯”,正式命名“髹漆塑”为“瓯塑”。

瓯塑艺术大约历经了两次发展高潮。古代瓯塑的发展兴于宋代,由于政权转移至临安,原来活跃在汴京的髹漆工匠也随之南迁,使南方的髹漆工艺得以迅速发展,温州和杭州也因此成为了宋代漆器的主要生产地。这一时期,瓯塑多被用于装饰实用器皿。第二次发展高潮出现在 20世纪50 – 80年代,斯时已进入现代瓯塑时期,现代瓯塑作为一种民族工艺品经常被销往国外,其表现内容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一时期,几幅瓯塑精品也被用于装饰人民大会堂的墙面。这 30年的时间里,瓯塑虽然通过广泛宣传和改进相关工艺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其艺术影响力仍然有限,接受面依然局限于小众范围。20世纪80年代以后,瓯塑艺术逐渐呈现萎缩停滞的颓势,发展面越来越狭窄。今天,普通民众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并了解瓯塑艺术,学界对瓯塑的讨论和研究大多也是泛泛而谈,没有指明影响现代瓯塑发展的根本问题。本文从瓯塑的实用性出发,结合其艺术特点和发展现状,对现代瓯塑未来的发展可能提出几点看法,期望能为从事瓯塑艺术的创作者们提供些许参考。

一、瓯塑的艺术特点及应用范围

瓯塑是一种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艺术,兼具二者的艺术特点,又不尽相同。在造型上,它属于浮雕范畴。但是,不同于西方浮雕“按比例压缩”,瓯塑采用的是国内浮雕的主要理论——纳光纳阴,即“以刀代笔”,用绘画的方式来阐释浮雕:雕刻者将泥板视作画纸,用刀作“画”,在应该亮的地方让其凸显并迎着光源,应该暗的部分就压或削减使其凹进,并与光源形成一定的角度。它的特点是在进行大幅度的比例压缩后,所有层次关系都保持在同一高点的平面上。这种以线为主,利用透视、错觉等原理在平面上处理空间的艺术手法是吸收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的结果。也因此,瓯塑给人以立体、逼真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具备了比一般浮雕更强的平面感,接近于绘画。

瓯塑的绘画性在其色彩方面体现得更为直观。传统瓯塑是在形体塑造之后再进行着色描绘,现代瓯塑则是直接将各色矿物颜料调以熟桐油,生成彩色油泥,具有天然、细腻、色泽鲜艳且丰富和不易褪色等特点。借助此优势,它在描绘光线强弱、色调冷暖和空间远近等方面的色彩表现力近似油画,具有较强的写实性。除了在表现手法上吸收油画的艺术特点外,瓯塑还可以通过特定的制作手法来模仿中国工笔画中的青绿山水、人物、花鸟等表现形式,甚至汲取中国水墨画中的泼墨、泼彩技法,创作出大写意式的瓯塑作品。不仅如此,瓯塑与沥粉画、瓷盘画、综合材料、摄影等其他艺术也都有相应的结合形式。

历代以来,瓯塑被广泛用于装饰各类器物及空间环境:小到屏风、挂钟、首饰箱、礼品果盒,大到庙宇门壁、佛像、门神、壁画等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瓯塑主要以装饰家具、器物为主。到了20世纪80年代,瓯塑与室内建筑装饰的结合拓宽了瓯塑的应用范围,它常以装饰画的形式出现在高级宾馆客房、酒店厅堂、会议室等室内空间,成为了高品位的饰物。20世纪末至今,随着瓯塑与绘画艺术的不断融合,它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发展成为一种立体绘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的名称——瓯塑画产生了,瓯塑似乎正朝着一个更加高端、艺术性更强的绘画方向迈步前进,实则脱离了普通民众,偏离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

二、现代瓯塑的发展现状及其困境

瓯塑源于汉代,它的前身——漆器工艺中的堆漆工艺,是用瓦灰和油漆混合物作为原料来进行塑型,呈现的只是油漆的本色,传统工艺流程也十分繁琐,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直到 20世纪初,温州著名堆漆艺人谢新宝在材料和工艺上的不断探索、试验,终于让瓯塑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一方面,他采用桐油加自然原色的白坭或黄坭与其他颜色的油坭合成,衍生出无数种色彩,使瓯塑从原本的单色油泥塑转变为了彩色油泥塑;另一方面,他用手工雕刻的印模取代花板雕,复制出各种图案,实现了制作上的一次成型,从而达到了多快好省的预期目的。经由谢新宝改良后的瓯塑工艺既保留了传统堆漆工艺成型坚固的优点,又解决了色彩单一、制作时间过长的问题。这些变化无疑使瓯塑在题材形式、色彩和质感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瓯塑的艺术特点也开始逐渐显露:题材形式不限、色彩丰富、不易褪色、附着力强、永久保存、可以洗刷。从此,瓯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工艺形象。现代瓯塑诞生了。

最近几十年,瓯塑对中西绘画艺术的吸收,以及从表现形式上向绘画这一艺术门类的无限靠近显示了它企图从一门实用性艺术转变为鉴赏性艺术的野心。然而,这一转变似乎不太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瓯塑对绘画的模仿较为勉强,其艺术表现仅停留在形象塑造的模仿层。这是因为瓯塑在材料和色彩上的局限性。瓯塑的色彩调制是通过揉搓完成的,也就是说它不能像一般的颜料一样进行调和稀释,因此也就无法将绘画的艺术效果和韵味表现到位;又因为瓯塑“纳光纳阴”的浅浮雕表现优势被绘画中的空间光影、色彩明暗所消解,导致瓯塑自身表现语言的削弱甚至丧失。其实,绝大部分的艺术形态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技能技法去表现。例如中国水墨画在表现对象时要实现浓、淡、干、湿、枯、点、厾、皴、擦、拖等笔墨技法上的文化转换。若从绘画的角度来欣赏瓯塑,瓯塑显然缺少了这样一种重要的精神特质——创作主体一吐心中块垒式的自由挥洒。瓯塑的艺术语言之独特在于它的“纳光纳阴”与“设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放大它的特性,使它不会因为吸收其他艺术营养而弱化原有的表现优势。现在有许多瓯塑作品在运用中国工笔画的表现语言时会不自觉地添加油画中的光影、明暗,这使得作品的最终效果既没有工笔画的味道,又丢失了瓯塑自己的艺术特点。虽然有少数的瓯塑作品被奉为精品,例如瓯塑艺术大师周锦云于197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绘制的《西湖天下景》写实性地表现了西湖春景。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同类题材的瓯塑作品仍旧无法脱离对照片和其他绘画形式的模仿,这导致瓯塑本身的艺术特点被蚕食,其审美价值也在不断重复模仿中被逐渐消耗,瓯塑在创作上似乎陷入了困境。

其二,现代瓯塑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放弃了它的实用性。自瓯塑艺术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现代建筑装饰领域以来,它便逐渐被“东方立体油画”这一名头囿于绘画艺术的范畴。今天,人们似乎只能在机场、政府办公楼等公共空间的墙上,或者某次大型工艺美术展览上才能看见瓯塑的身影。原本实用与审美价值同构的瓯塑变成了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纯观赏用的艺术品。

其三,现代瓯塑艺术创作主体身份的变更。现代瓯塑的创作者已经从民间艺人转变成了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和从前的民间艺人相比,他们具备了更多专业的美术创作技能,但缺乏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因此创作的大多数作品只是已有艺术形式的重复表现,和技术制作上的自娱自乐,而忽视了民间艺术显著的特征:1、为民众的生活而制作;2、以实用为第一目;3、生产的宗旨是价廉物美;4、作者始终贴近大众生活。

历史发展的序列告诉我们,“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是从实用开始的,在实用中逐渐发展了审美。当社会分工逐渐细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自独立之后,工艺文化并没有解体,一直延续至今,因而它带有综合性和本元性”[1]。实际上,瓯塑在古代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它呈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目前已知最早的瓯塑文物就是从温州仙岩塔发掘出来的油泥塑梳妆盒,它制作于北宋元佑年间,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是一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功能的瓯塑制品。此外,在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真珍堆漆舍利宝幢”,和在瑞安仙岩慧光塔发现的檀木胎经函,工艺精致、造型精巧、纹样生动。宋代以后,温州地区盛行宗教,许多民间艺人开始将堆漆工艺用于制作佛像、装饰门神,其五官和衣纹的刻画较之以前更为细致。越来越多的寺庙开始采用堆漆做匾额和柱子上的对联等。后来这一技术又被民间加以改进,增添了做嫁妆用品和家具装饰的用途,例如富人家的床、柜子、首饰、礼品盒、灯盘、挂屏……可见,瓯塑在古代深受广大普通民众的喜爱。这是因为古时的瓯塑通过和日用器物、空间陈设等常见的生活物件相结合,既从精神文化层面上美化和丰富了生活,又保留了它作为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和经济意义。所以,它才能够在经历了时代更替,变化和发展后还能延续至今。反观现代瓯塑的发展现状,它之所以面临发展萎缩的窘境,和它目前的发展方向偏离工艺美术的范畴,并且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无关系。

三、瓯塑的现代转型和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瓯塑的应用与发展受到了挑战。现代瓯塑发展到今天已然进入了它在艺术上的瓶颈期。面对多元文化环境下各类艺术在风格、形式、创作技法等方面的频繁交流和相互借鉴,瓯塑若想要突破眼下的困境,或许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即瓯塑是一种工艺美术。所谓工艺美术,关键在于“实用”和“审美”的统一。更具体地说,瓯塑在美化生活的同时如何主动地为现代生活服务?从这个层面来讨论,瓯塑可能更接近设计,而不是单纯的绘画艺术。当然,瓯塑和绘画的结合无疑为它开辟了一条以鉴赏为主的发展道路,但这并不能替代或者降低它作为工艺美术最重要的“实用性”。尤其是在瓯塑传承教学的过程中,切不可用绘画的观念来对待工艺,否则便违反了工艺美术的规律。

瓯塑作为我国工艺美术的一个小类别,其核心功能是装饰。在绝大多数时候它需要依托实物作为其创作载体。例如,装饰某一面墙体、挂屏、家具、果盘等等。根据这一特点,它可以被归为观赏性和陈设性的工艺美术。尽管如此,瓯塑在生活中依然有得到实际应用,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它,更能够触摸、把玩,甚至使用它。这些互动的产生是因为有生活用品在里面作为中介,将原本“无用”的瓯塑与人、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赋予了瓯塑一定的社会功能。一旦瓯塑放弃它在现实生活里的应用,转而去盲目追求形而上的精神鉴赏时,容易沦为一种并不出众的图像媒介。结果是它非但拼不过其他类型的绘画,反而失去了工艺美术最重要的生命力,艺术价值自然也就随之下降了。

其实,工艺美术在性质上与“实用美术”并无二致。作为美术的一种形式,它受到实用的制约,因此带有“羁绊的性质,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它直接满足着和改善着生活的需要,并非一般的反映生活”[2]。这也就意味着它必须具有时代的特点。就瓯塑而言,在实际制作时,它可以和新材料、新工艺结合创造出新的造型及表现形式;在题材选择上,它可以同人们的生活特点、地域文化相适应,挖掘民间艺术中的“真”“善”“美”;在具体应用中,它可以拓宽应用的对象范围,通过和更多的日用品、器具、空间环境有机结合,美化人们的生活,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一言蔽之,瓯塑在现代进程中需要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

现在不乏一些论调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像瓯塑这样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无力与现代工业美术相抗衡。确实,面对强大的资本市场和竞争机制,传统工艺美术想要扩大其市场和社会影响力着实有点力不从心。但事实上,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诸如单一、冷漠、复制、机械的弊端正好给传统工艺美术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使它在传统感情的复归之下受到人们的喜爱。非常直观的一个例子是,现在许多商品的名字如果被冠以“手工”二字,价格要比非手工制作的昂贵许多。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手工制作的价值是机械工业所替代不了的。

那么,瓯塑怎样突破未来发展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回到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民间美术,或许是一个可以深入探索的方向。

民间美术被称作“下里巴人的艺术”,其特点是以实用为目,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工具,生存、生活空间而产生,成为装点生活、美化环境、寄托理想和教化娱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由于民间美术带有原发性,面广量大,一直成为其他艺术汲取养分的基地,因而带有“母型”艺术的特征。事实上,相对于其他美术,民间美术最具有生命力,这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是普通市民、劳动阶层,他们一般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作品里透着质朴、纯真,和浓厚的原生态气息。其次,民间美术植根于大众生活,是创作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习惯来进行的艺术表达,其主题以歌颂生活、寄托理想为主。例如,民间美术中经常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的形象来表现“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3]等主题,时间久了便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情感图式。比如石榴、老鼠寓意为“多子”,老人与寿桃的形象则代表“多寿”,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和文化内涵。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图形使观看主体和观看对象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从而产生了互动和交流。在这里,图形本身只是一个情感的载体,它所蕴含的唤起因素才是民间美术的核心和审美价值所在。

瓯塑要突破未来的发展方式,可以从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首先,瓯塑作品的精神意蕴要切入当下,研究把握新民间文化,引领人们的审美意识,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为己任,将个体的瓯塑创作与民具、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比如春联、年画和窗花就是艺术与生活融合得非常好的例子。再比如日常用的筷子,既是民具,又代表了典型的东方民俗。现在,传统的民间艺术正遭遇断崖式的社会变革,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心理需求也和以往大不相同,瓯塑艺术只有与变化中的生活和社会相适应,才能不断地更新自我,保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其次,瓯塑有必要和造物活动联结起来,将生活用品艺术化、时尚化,让人们共同参与艺术的生活,体味生活的艺术。最后,瓯塑需要创新自身的艺术语言,并将情感表达符号化。例如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福、禄、寿、喜、财等主题的情感表达既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它长存在人们的心里,并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情感主题已经有所变化,但从它派生出来的例如“吉祥如意”之类的祝福语在当下年节文化中依然十分流行。因此,如何切入当下,不仅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工匠”,而且成为帮助人们提高生活品质、引领时尚的艺术创作者,是值得瓯塑创作者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民间美术因为不同地方的文化特点和差异形成不同的“地方风格”,我们应该努力去挖掘这种差异,在创作中强化地方语言,从而在传播和对外输出本地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较高的辨识度。诚如鲁迅所说:“地方色彩,也能增画的美和力,自己生长其地,看惯了,或者不觉得什么,但在别地方人,看起来是觉得非常开拓眼界,增加知识的。”[4]瓯塑是温州独有的手工艺美术,土生土长于民间,经过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进入新世纪后的现代瓯塑,在借鉴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技法之时,更应该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尤其应当特别重视和把握本地区的文化,如此才不会丢失瓯塑创作的本体性语言。

传统的民间美术处在相对落后的农耕时代。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然改变,原先的一些滞后的民间观念早已不合时宜。但是,那份长存于人们心目中的“真”“善”“美”的美好愿望如同三驾马车,必将继续前行,形成新的民间美术。新的民间美术要面对的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交流频繁、文化多元碰撞的社会,和一群有着审美需求的现代人。这意味着人们愿意选择的生活用品,除了必须具有实用功能外,还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这正好为瓯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机遇。2017年4月份,在温州市瓯塑学会承办的“瓯塑艺术作品进社区”的宣传活动中,最受欢迎的瓯塑作品就是一个普通的陶制茶叶罐,它的瓯塑装饰部分色彩淡雅,花卉造型与罐身浑然一体,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瓯塑艺术并非没有市场,它只是需要瓯塑从业者去发现和引导。因此,怎样把握时代脉搏,用艺术的方式创新生活文化的时代话语,加强本土文化基因认知的自觉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 语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瓯塑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所谓的保护并不是像对待博物馆藏品一样将它和人隔离开来。瓯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支撑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因此,瓯塑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遵循工艺美术的规律和特点,即“用”与“美”的辨证统一,坚守它的功利性、实用性,使其发挥原有的社会功能,同时在审美趣味上紧扣时代的特点和生活的脉搏,强调民族文化和地方色彩,从而激活它作为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应该具有的生命力。

[1]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14.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23.

[3]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45.

[4]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469.

(编辑:朱青海)

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Ou Sculpture and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Based on Artistic Features and Status Quo of Ou Sculpture

DENG Guoxiang
(School of Arts and Desig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Ou Sculpture or Ousu in Chinese (sculpture in Wenzhou) is a unique local industrial art in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fter handcraft inherita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has possessed its ow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aspects of process and material. Howev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su works indicates that Ousu has been gradually deviating from the category of industrial art and becoming an image medium similar to the drawing language, which in turn has restricted its development.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quo.

Wenzhou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Ou Sculpture; Folk Fine Arts

J30

A

1674-3555(2017)06-0037-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7.06.006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2017-07-02

邓国祥(1960- ),男,湖南益阳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艺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