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头可不能轻易叫!
——“IT生存法则”之智慧城市
2017-03-08高洪福
“一定要用一线城市的视野来谋划四线城市发展的未来”
——市领导
“我们用未来发展的眼光,围绕城市主体,改善我们城市当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顾问
“可以了解到方方面面的数据,不再为要一个数据要问很多人”
——委办局
“把我们市从传统老工业城市打造成本地区首个实现融合服务和信息消费的智慧化新城”
——负责人
老许是某四线城市科技局的技术主管,受市领导委托负责本市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搞的好的话,可能单独成立“大数据局”,他就可顺理成章任该局负责人,这对已经在副局级职位上干了快十年的他来说,可以说是难得的机会啊!
可是,真接触到具体工作,老许发现这个活可不好干: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再加上闻风而来的各类厂商、集成商,也是不断地兜售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
先别急,理理头绪,只要回答好下面三个问题,就不会偏差到哪去。
第一个,为什么要建设智慧城市?
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说,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高,传统的摊大饼式,重量不重质的粗放城市化进程已不可持续,需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人为本,探索出更经济、更环保的城市建设与运营模式。
从具体城市层面来看,借助互联网+,结合自己的地方特色,突出长板,充分整合资源,激活生产力,用新动能推动城市转型,成为惠民、惠企、惠政新城。
总结成一句话: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市民过上更便捷、更健康、更幸福的宜居生活!
第二个,智慧城市长什么样?
在老许的案头上,摆放着好几摞不同合作方提供的解决方案:“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一云两网三平台”、“惠民工程总体框架”……
应该如何选择才好呢?其实认真解读这些解决方案,是有许多共性的,因为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指导意见与评价标准,这些都会使大家的方案在总体框架上逐渐趋同,只是侧重点和能力不同。
有的以“市民卡”为突破口,有的以“云数据中心”为突破口,有的以“智慧交通”为突破口,有的以“城市决策运营中心”为突破口,不一而足。
但最终,都会形成以数据交换为核心,以应用互联为载体的服务运营体系,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把单独成立的管理部门叫“大数据局”的原因。
政府相关决策者的感受就是,通过城市决策支持中心的大屏幕,能够实时清晰地了解到基础设施、交通出行、公共安全、旅游、舆情、人口分布等动态数据,还能实时监测废水、废气等污染情况。
企业的感受是,通过企业融合服务平台,把企业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包括政策性的服务,包括第三方的服务,都整合在一起,尤其是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会发现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以找到政策的、环境的、资金的等各类政府或商业服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有了沃土,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有了依靠。
而普通市民的感受就是,通过市民APP和个性门户,足不出户,许多事都可以轻松查询、办理、反馈了。
第三个,智慧城市怎么才能建设好?
首先,一定要找对合作伙伴,虽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有品牌、有实力的厂商、集成商很多,但适合最重要,要找与自己城市建设理念和能力一致的合作伙伴,因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是个长期的工作,只有合作双方的充分契合,才能走得更远。
其次,顶层规划很关键。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其核心又是实现数据汇聚、应用互联,这就需要进行全局规划,从上往下看,避免重蹈条块分割建设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再次出现,而且这个顶层规划要至少给出3-5年的目标和计划,并为未来的扩展留下充足的接口和空间。
再者,架构设计也很重要。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给架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云化思路,是选择传统的IT架构,还是选择云化的架构?是统一建数据中心,还是只建数据交换中心?是以自建为主,还是以租为主?如何进行取舍,如何避免重复投资,都是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和谨慎选择的,毕竟在经济性、成熟度、安全性等方面,不同的架构设计其差别还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大多采用混合架构的原因。
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步骤上,要遵循“信息资源梳理、数据处理入库、平台搭建与服务、深入推广应用、持续运维服务”五步法进行,实现建设与运营的无缝衔接,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演进。
——IT语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啦啦啦……!
“老许,恭喜高升啊!等当上局长了,可要请客啊!”
听着老同事们善意的调侃,老许只能嘴上打着哈哈,可心里明镜似的:干不好,啥都不是!干好了,也未必是自己!
不过,还是要努力干好,不为别的,人总要争口气吗!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给智慧新城打上自己的深深烙印,何尝不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呢?!
下期预告:“它”始终不温不火为哪般?
征稿启示
发现栏目旨在针对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栏目评论的内容涉及网络、存储、计算、云、系统、安全、运维和管理等方面内容,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使发现栏目的文章更加精彩、充实、实用,特向广大读者朋友征集稿件,字数在3000字左右,要求必须原创。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投稿。
投稿须知:
1、欢迎采用电子邮件形式投稿,稿件,邮件可直接发给投稿信箱:netadmin@365master.com。以电子邮件投稿的读者,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
2、来稿请以TXT文本格式保存。文章中需要插入图片者,请将清晰图片另存为BMP/JPEG/TIF格式。
3、所有来稿本刊会在五个工作日内回信确认是否收到,一个月内确认是否发表。作者请在来信中注明自己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以便本刊随时与您联系。如未得到回复,请您确定一下邮件是否正常发出,若重发后仍未得到回复,可以打电话查询,编辑部电话:010-88559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