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模式”价值研究

2017-03-08卢海洋

关键词:中国模式世界发展

卢海洋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国际化视野下“中国模式”价值研究

卢海洋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也愈演愈烈。中国模式的形成与成功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重新振兴以及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模式;发展道路;人类文明;多样化

2015年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日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中国模式”的讨论应运而生。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国模式”是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是在全球化潮流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与西方模式有本质的区别。

一、“中国模式”的特征分析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国模式”是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紧密结合我国国情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是在全球化潮流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模式”是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与西方模式有本质的区别。

自主性。“中国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定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其从初生阶段就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抄袭“西方模式”,显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由于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西方国家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上领先于我国,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经验,但这种借鉴绝不是完全临摹,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不会有一种能同时容纳中西两种不同环境特征的发展模式。经济领域,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政治领域,我国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党制和三权分立制,推行的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扬了民主;文化领域,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世界上的不同文明积极开展友好交流与相互借鉴。“中国模式”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模式,也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模式有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态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存在单一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意味着所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要经历,同样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其特殊性,是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有其自主性。

动态性。动态性又可称为时代性,是指“中国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型的,这种发展方式与时代特征、人民需求紧密结合。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都是在特点的时期面对特定的任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发展变化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南方谈话”解答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困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再到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解答,以及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全面”重要治国方略,这都表明随着我国国内外两个大局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也不断更新。因此,当国内、国际总体环境发生改变,一个国家、民族想继续前进,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是完美的,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模式”符合当前的中国国情,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但并不能以此为据固步自封,要不断适应发展环境的变化,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统一性。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单单只是经济方面,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区域的发展。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方位协调进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1]。“五大发展理念”,关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关乎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党对发展理论的再一次深化,是对我国发展模式的再补充,这种发展是区域之间的统一、是物质发展与精神满足的统一,是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统一。同时,任何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孤脱离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模式”不是孤立的存在物,离不开国际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奉行和平崛起的国际发展战略,以期以自己的发展带给世界人民更多的福利,因此“中国模式”也是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一。“中国模式”作为统一、立体、全方位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否则,中国的发展将会进入“亚健康”态势。

二、“中国模式”的价值分析

(一)“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示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发展迅速,“我们欢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顺风车”[2]。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需求力和辐射力能带动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联,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国将以巨大的外汇储备为后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不仅如此,日本、亚洲“四小龙”等新型工业经济体的发展轨迹表明,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转移的战略机遇能够加速自身发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从事制造业人数12515.1万人,在全行业所占比重35.2%,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将会更加依靠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这就给我国传统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提供了契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可以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大大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而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发达国家带来梦寐以求的巨大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能为这些国家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由于受制于各种历史原因,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如何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超过他们是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社会发展背景类似,都面临谋求本国经济与社会迅速发展的艰巨任务”[3],相类似的发展经历为这种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成功借鉴提供了可能性。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不断的建设、改革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这就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的社会发展模式。随着中国发展成果愈来愈多,“中国模式”越来越成熟,可供第三世界国家借鉴的方面也就越来越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现代化新路。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成功证明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不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选择。一种模式的失败并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中国模式”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前景抹上了一层阴影,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低潮期,西方媒体不断唱衰社会主义,更是叫嚣在不久的将来,社会主义将退出人类历史舞台。在面对如何对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有的国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继续推行苏联模式;有的国家积极探索、不断改革,“中国模式”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不断深化改革不仅革除了苏联模式的弊病也打破了中国原有发展方式的束缚,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消亡,相反焕发出新的活力。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这场冲击波下经济发展严重滞缓。这种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历史中并不罕见,是一种定期“常态化”的经济反应,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是这场危机爆发的根源,而这种矛盾是伴随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终生的。无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怎样的变化,其从萌芽阶段就具有的剥削本质不会消逝。中国在应对危机中的表现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尊重,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在中国逐渐显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中国模式”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保障

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模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尤其是形成的尊重多样、包容异己、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具有重要意义”[4]。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的和平稳定对全球的稳定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贡献。“和谐”自古以来既是我国人民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所推崇的处事原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是古人修身的基本行为准则,《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历史上的中国数度经历朝代更替,但这些价值和理念经历史的检验沉淀下来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进了民族精神,历代相传,使之成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倡导和谐世界的思想渊源。倡导公平正义,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公民的参与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福利,加速环境治理进程,促进环保新常态。形成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协调、均衡发展态势。这是对子孙后代、对世界人民负责的发展模式。

与国内和谐社会相呼应,在国际大局面上,我们提倡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理想的提出是我国当代人民对先贤大同社会追求的新时代诠释,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在全球发展中的延续。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亲、诚、惠、容”外交理念,从“中国梦”到“世界梦”的对接,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坚信和平,全力维护和平,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一贯原则的升华。这些价值观和品格一旦转化为中国的国际行为,就决定了中国只能做负责任的、担当信义的大国,中国努力维护与周边国家、世界各国的关系,借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中国一贯主张各文明之间开展友好交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地区稳定、世界和平、多边贸易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国际事务中,中国的不懈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中国模式”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国家、地区的发展是呈现多元化态势的。每个国家、民族从伊始所面临的内、外部情形就是不同的,形成了形式各样的文化传统、社会结构,道德信仰。不同国家、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各民族长期以来的发展成果,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文明的支撑。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或地区,不论大小,都有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发展模式的权利。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国家和地区应该理解各自的相异之处,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开展文明的交流,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基于基本国情所建立起来的发展模式相应也无不蕴含着本民族的基因。

“中国模式”除了本身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展方式外,还主张以包容的心态来看待不同类型的民族文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间的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成果表明中国模式是一种成功的实践,是一种符合历史规律的发展模式,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打破了资本主义模式唯一论,证明了西方世界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的虚假性,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同时中国模式的形成及成功,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模式”、“中国模式”都是人类社会众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在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各国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1]吴大华,尹训洋.创新发展是贵州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J].理论与当代,2016,(1).

[2]习近平.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EB/OL].http://china.cnr.cn/yaowen/20150929/t20150929_520007656.shtml,2015-09-29.

[3]李保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4).

[4]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性及其国际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4).

卢海洋(1992-),男,山东济宁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世界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