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
2017-03-08郎金花
郎金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
郎金花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本研究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对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地位和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对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模式
一、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效果欠佳
虽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教育效果欠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理想信念淡化。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弱化现象。如政治觉悟弱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态度冷漠;生活上,富裕优越的生长环境,缺乏奋斗的目标,艰苦奋斗精神弱化;职业理想偏重于经济价值,缺少社会责任感。
2.学生道德观念弱化。功利意识明显,过分注重自我价值,不懂感恩,不思回报,把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水平作为人生价值目标;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不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举止不当,不注重行为规范,不懂得文明礼貌。
3.学生价值取向迷茫。主要体现为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自私自利,只看所得,不讲贡献,不关注社会发展,不关心国家大事,贪图享乐,迷失自我;不讲诚信,考试作弊、假证书、假文凭。
(二)教育统合力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学生四位一体化形成统合力,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但现实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1.社会教育缺少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采取了全方位新闻报道、专题教育、事迹报告会、评选模范等形式,但这些形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和触动不大,除了高校以外,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深处的教育影响不深刻。
2.教育主体单一。大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任课教师负责理论教学,辅导员通过主题教育、谈心谈话、日常管理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教育。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参与教育的形式很少,甚至为零。
3.家庭参与程度低。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高校,很少家长主动与学校和老师交流,缺少对孩子学习和理解政治理论水平的的关注,往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适应、心理健康方面,对孩子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态度冷漠。
(三)教学模式单一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
1.教学方式不多。以课堂填鸭式教学为主,条件好的配以多媒体方式,比较枯燥,学生不乐意接受。很少教师能够结合时代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人成长追求,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
2.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多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但大学生学生并未真正投入社会社会实践,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无法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和意义。
(四)教育形式单调
1.教育途径单一。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理论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不够丰富,显得枯燥,不易于学生吸收。理论教学中,课堂教育占据主要地位,通过网络开展教育较少,如网络微课、网络视频教育。
2.教育载体单一。调查中发现,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以课堂理论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日常管理为主,仍然是以教育者为主导,学生受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实际上,多数学生更乐于接受新媒体下的教育形式。
二、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
1.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学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进行恶意攻击,损人害己,道德意识扭曲,迷失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满足学生对现实困惑的发泄。尤其是网络游戏和微商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生活空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掩盖了学生的精神价值追求,沉醉其中,无法自拔。最后,网络上一些负面的新闻丑化我国政府形象,无形中干扰了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判断和理解,习以为常,是非难辨,抹杀了学生对不正确价值观的对抗和反思,影响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2.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冲击。当今社会开放思想与封闭思想、传统观念与西方思潮、主流思想与个人主义相互冲击,多元文化并存,影响了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更易于接受新事物,严重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判断和接受,淡化了爱国主义精神、思想政治觉悟、诚实守信意识、社会道德风尚。
(二)家庭教育欠缺
1.教育环境差,不够重视。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更是学生人生的第一导师。家庭环境的好坏、成员的健全、氛围的和谐都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很大。家庭环境不和谐,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更会干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2.教育影响力弱,成员素质不高。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等因素形成了家庭环境的精神氛围。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教育的影响力。父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很大程度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对孩子价值观形成祈祷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高校教育体制缺陷
1.理论与实践教育脱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既要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内化于心,也要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信服于理论内容,巩固教育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
2.个别教育者素质不高。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主体,起到主导作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无形的影响着学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理解认识、实践能力素质的高低都影响着学生的吸收。
3.校园文化建设缺少规划。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但部分高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缺少规划和价值引导,重视活动的形式,忽视活动的内容和效果。从表面上看,校园文化活动很丰富,实际参与度不高,受益面小,无法真正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四)学生个体不完善
1.认识理解不到位。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00后”的实用主义者,认为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个人素质和能力是最重要的,而对政治理论、道德修养、价值取向认识理解不到位。思想意识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更看重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够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和谐发展。
2.社会阅历浅薄。学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在家庭中听从父母的安排,生活经历简单,社会阅历浅薄,思维方式简单,缺少对社会不当行为的甄别和理解。
3.心理素质不稳定。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不稳定时期,也是三观的形成时期。受来自社会、媒体、经济转型期的影响,以及对现实的困惑、社会现象的不解、理想追求与实际效果的落差,使学生形成多元化价值观,混淆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
三、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探讨
(一)一个主体
一个主体即以学生为主体。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教育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和追求。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是受教育者,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从服务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利益出发,采取扎实有效的教育手段,才能确保受教育主体真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质要求,成为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两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实践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将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首先,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在了解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努力实践,达到知行意统一,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
2.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继承性等特征,是历代文化精华的结晶,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坚持继承和发扬的原则,只有吸取精华,才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延续。但也要在继承发扬的前提下,结合不同时代的背景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传统文化和做法,高校要坚持继承和发展,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广大师生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三)三种关系
1.处理好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是基础,但也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接受因素,只考虑理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接受情况,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处理好理论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在理论教育的同时,配以情感教育,以理论为根本,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互助,这样才能使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满足学生的需求,保证教育的质量。
2.处理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质上是对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的教育,不仅需要教育者的言传感染学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身教影响和带动学生。教育者要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以榜样的力量说服和教育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力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实效。
3.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可以体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人生价值追求、实现生命的意义起到关键作用。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个人价值,也有利于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关系,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内化于个人心中,合理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矛盾冲突,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四)四员共育
1.高校——营造氛围。高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受教育者学习、生活,形成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在校的时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以确保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明确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积极进步、文明向上的良好氛围。
2.辅导员——教育管理。辅导员是大学生的直接教育者和知心朋友。一方面辅导员要不断探索大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中,另一方面也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尊重的与学生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交流,在此前提下,学生才能信其师,重其道,真正接受其教育的内涵。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作用,利用好自己的身份,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奠定基础。
3.家庭——示范引导。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对子女非自觉、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全面性的作用。高校通过与家长建立联系机制,加强对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家长认同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有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合作,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追求。
4.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按照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自觉提高思想认识和行为规范。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具体实施体现三个阶段,第一,学习领悟阶段。针对价值观教育深刻领悟,内化于心。第二,改进提升阶段。反思自我,查找不足,改进提高。第三,检验实践阶段。通过社会实践,检验自身所学是否促进成长,有益于成才。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将价值观教育内化,通过实践升华,并外化提升。因此,要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五)五个载体
1.日常管理。日常管理是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是否符合学校的管理规定进行的管理和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引领思想政治觉悟,规范言行举止,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将学习理解的内容体现到实际行动中。
2.专题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性强,影响力大,可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内在要求分解细化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加明确所要掌握的素质和能力。形成系列主题教育形式,更能够逐层次深入教育学生,起到教育的实际效果。
3.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体现出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办学理念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形成的影响是通过一定的校园文化载体而实现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价值多元化和现实状况对学生形成价值观影响深远,关系着形成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实效性。在开展校园文化为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
4.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是否扎实有效、道德水准是否规范和政治素养是否经受住考验的方法。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就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会,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指导自身的实际行动。
5.网络教育。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手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学生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学习了解知识和认识社会。以网络宣传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教育学生无处不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江英飒,等.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6
[2]王旭.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河北科技大学,2013.
[3]张英丽.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1.
[4]陈佩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张丁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13.
[6]郑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7]周向军,王瑜,高奇.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六大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8]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13,(5).
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重点课题成果:大连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2015dlskzd158)
郎金花(1980-),女,满族,辽宁大连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