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7-03-08江晓艳梅运彬
江晓艳,梅运彬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五大发展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
江晓艳,梅运彬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但应该看到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环境污染、道德滑坡、人的片面发展等,单维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多维度的发展理念所取代。新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创新发展理念培养和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人的发展品质、用开放发展理念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五大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1),五大发展理念不仅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课题,是关于发展理念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战略抉择。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的关于治国理政的又一次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着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着重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开放着重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共享着重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可见五种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不同,具有不同的指向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彼此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促进。且我国在不同时期关于发展理念的探索是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发展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波浪式前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经验与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提出 “三个代表”等一系列发展思想;进入新世纪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创造性的提出“科学发展观”重要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新的发展实践推进我国理论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大发展理念 “是党中央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分析我国发展中‘变’与‘不变’因素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新阶段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论断”[4],体现了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灵魂。其中,协调与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新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出新事物、三是改变,坚持创新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打破陈规陋习、以新的思维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绿色发展传递了尊重客观规律的事实,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逻辑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其实践活动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中央始终奉行这一宗旨,指出今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在青山绿水中开创金山银山;开放发展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哲学意义上的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二者在相互交往中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享发展阐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强调‘共享’发展,不仅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而且也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5]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从哲学方面讲,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形态下“对人的依赖”关系,“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6](P109),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分工制约着人劳动能力的狭隘性。第二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形态下“对物的依赖关系”,大机器的生产本应该彰显着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使劳动者成为机器结构中一个有生命体征的部件。第三个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7](P37),劳动的人实现了自我异化的扬弃,并自觉的创造出自由自在的社会性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片面发展而言的,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非压抑人的本性的、以“人性”为标准的社会,而非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人单向度、畸形发展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应包含多个向度,即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505),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创造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道德等社会关系之中。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表现和实现”[9],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从事实践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人。人的社会关系的问题不仅决定着人的本质,而且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内容,因此,必须在人的相互关系中去寻找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将“人的需要”纳入到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个人需求的多维性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关键所在。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物质生产实践,以生产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极大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人的现实需要的结构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性质和人的发展水平的反映,丰富的需要结构的满足,是促进人发育出全面发展能力体系的关键,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人的本质得到新的充实”[10](P223),多维需要日益满足、社会关系日益丰富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人的个人能力的发展。人的个人能力的发展并不是指社会分工的彻底消灭,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物质生产以及科学研究领域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似乎不会再产生。究其原因可见,不仅仅是知识量的增长,而且人类生命以及人类思维的有限性制约了人们只能在一生的有限时间内只能利用有限的信息,因而也只能活动在有限的领域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生产能力、价值的创造,同时也包括价值的享用功能,“时间实际上就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11](P532),现实的人只有在足够的时间里才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与享用空间,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每个人自由而个性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其中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人的本质是提到:“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2](P162),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自由发展的高度,之后在《共产党宣言》写到:“代替着那存在这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P119),自由发展是将自身作为目的的发展,以实现自身人格的完善与社会发展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人的个性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的个性被压抑,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并逐步由“有个性的个人”代替“偶然的个人”。
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科学展望,同时也是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为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与科学方法。
(一)用创新发展理念培养和提升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就是说,“人是天然的劳动者、生产者,但人的劳动或生产水平天然并不高。要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需要增强人的劳动能力。”[14]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劳动力素质低下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因此,必须将创新发展理念摆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地位,以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使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以尽快实现“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15](P561)。
(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协调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高素质人才,也包括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需要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巨大动力,需要的满足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了价值目标,需要的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源泉,而需要的极度倾斜则是社会不稳定、家庭不和谐、个人不幸福的内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民众的精神腐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们过度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需要的充实,导致人们成为金钱的奴隶、思想道德水平滑坡,整个社会处于焦虑之中。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但就社会成员的具体差别而言,成员之间需要的满足程度当然不能整齐划一,“我国现阶段而言,有些成员已经达到实现自我的阶段,但有些成员还处于基本的生存层次。通常,群体当中大部分成员需要的满足情况体现了社会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16]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人的发展品质
对人的发展与解放的不懈追求是马克思的核心主旨,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其直接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但其终极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令世界瞩目,但其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不容忽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的人不仅与周围的社会发生着关系,同时与自然界也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着人的社会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形成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最高价值追求。
(四)用开放发展理念丰富人们的社会关系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个体只有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融入社会,融入世界发展的趋势,分享世界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立潮头。同时,国家和民族的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着更加丰富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社会关系的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扩大开放不仅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文化上的交流,也使得我国社会的开放度和自由度随之增加,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时间”大大增加,并进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自由时间内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和更大程度上发展社会交往,更是大幅度地丰富了自己的社会关系”[17]。整个世界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的相互交往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便捷和频繁,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社会关系也空前丰富,这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以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
“‘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质上就是把公平的价值追求和民生的普惠原则纳入到了发展的范畴”[18]。“五大发展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以及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更加关注人民幸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党的宗旨的根本所在。共展优先考虑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脱贫、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的满足,如: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体制机制;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精准脱贫;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开辟就业新途径,增加劳动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等,充分彰显了人的自我价值。马克思认为,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是人得以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以人能够公正、平等、合理、幸福地生存和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3][5]韩振峰.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的重大升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
[4]彭继裕,袁浓.“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解读[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M].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
[8][10][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223,162
[9]詹一虹,肖萍.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 [J].社会科学战线,2007,(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32.
[13]马格斯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14][16]崔治忠.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人的价值[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0).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1.
[17]袁志利,侯丽君.改革开放与人的全面发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8]路召飞,李东雷.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共享发展理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7).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的合理便利及其实践研究”(2016GA011)
江晓艳(1993-),女,河南民权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梅运彬(1974-),男,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