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分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7-03-08傅玉良
傅玉良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用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分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傅玉良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所提倡的理想目标。马克思始终将审美活动看作人的自由活动的典范,并坚持用美的规律塑造发展的人,艺术教育培养全面的人,审美教育创造自由的人,这都彰显了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精髓。正确认知审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重估其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有助于我们充分认知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创新与坚守的关系。
马克思审美教育;自由全面;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关于审美教育问题马克思没有直接系统加以分析解答,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思想,可以说他在继承先哲经验基础上,高屋建瓴的对审美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创新与突破。他的审美教育思想超越以往将审美教育的作用局限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更主要的是坚持从实践出发,思考用美的实践活动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使人占有自身的本质,进而克服人的本质的异化现象。因而,立足马克思经典著作,正确认知审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作用,了解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如何通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立足现实,重估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提出背景
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主要源于西方审美教育思想的积淀,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审美与教育的结合开始,到卢梭对完美健全的“自然人”的期待,到康德审美判断力的认识分析,再到席勒审美王国的构建都为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背景则是其审美教育思想萌发生的孵化机。马克思所处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期,大多数的财富价值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严重。这一残酷的现实背景敦促着以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马克思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行方式。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平等现象,同时他也认为“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审美教育为马克思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思路。马克思认可只有在审美状态下,人能更好的理解自身和对象的本真存在,越是异化的社会审美越能使人感受到自己使人并确证到自己的存在。
二、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1)青年时期;(2)成熟时期;(3)晚年时期。
(一)青年时期——审美教育的初步认知
马克思早期思想里十分重视人的社会性,审美活动同样强调在人的本质基础上也要中人的社会关系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每个人的发展不应该是与其他人自由发展相矛盾的,反而每个人的发展应该与他人的发展互为前提,这样才能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幸福,个人的幸福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而社会和谐也为个人的幸福提供了保证。
马克思对于自由的观点的认识在其博士论文中便已经初见萌芽,“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塞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尘世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规律”。实践的观点在这里就已经产生了,自由是建之于现实世界的,在人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展现真实特点。人只有被看作是现实的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具备了通向自由的可能性。
(二)成熟时期——审美教育思想塑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开始,他就有意识的将审美教育观念与其研究的实践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从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识审美活动审美教育。这一时期标志着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成熟。
1.“艺术教育”培养全面的人
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认知发展的最重要的载体。艺术教育的方式就是人们通过创造美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审美意识,同时又通过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获得美的体验与情感抒发。也可以说艺术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审美教育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几乎等同于艺术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艺术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可行的培养人文素养的方式之一,只有真正参与实践活动人才能更好的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
2.“审美教育”创造自由的人
马克思说:“劳动者为富人生产了商品,却依然让自己陷入贫困。劳动者用劳动创造了财富,却也建造了自己的贫民窟。劳动让世间产生了美,却又把劳动变成畸形”。在此时,马克思更加深刻体会到真正实现人性的复归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不可待。
在财富分配不均的私有制条件下,马克思逐渐关注到美感审美体验也可以唤起人们的内心的对于精神解放的需要,对于自由的渴望。审美教育对于人精神的自由解放作用即审美维度上对精神的解放就是要与社会革命现实解放结合起来,推动社会的变革。
(三)晚年时期——审美教育连通自由王国
马克思哲学的对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创立自由王国,社会中每一个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幸福与解放,社会的和谐。马克思在其实践观指导下分析得出美在实践中产生,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眼中审美活动始终是建立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离不开现实的物质条件。当然,更不能忽视的是劳动生产实践这一审美维度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就给审美活动创造出了新的领域,为审美教育通往人类的自由王国提供了可能性思路。
三、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特征分析
(一)思想基础——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关于美学与审美教育思想,马克思同样从实践出发,受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的影响,马克思开始探寻解决异化问题,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超越以往学者们将美、审美束之高阁,仅仅从精神世界,心灵思考上解决问题的弊端。在他眼中劳动创造美,美学并不仅仅限于艺术哲学,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活动中审美活动是随处可见的。而且,艺术虽然在审美教育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但是同样审美教育开展时可运用的其他多种途径方式也要得到重视。
(二)思想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重要的引领思想,具有指向性作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提倡人的内在本质得以发展。人的劳动实践水平得到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社交能力提高,同时人的个性也能属于自己自由的选择。那么人的劳动实践与社交关系以及个性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总之,根据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三)思想扩展——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创立
众所周知,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在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基础上,提出科学可行的未来社会的理论构想,是马克思毕生所追求的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能获得全面发展,自由的选择,实现人的本质的解放,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有序的社会。而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内在的含于其共产主义制度的理论构想之中,人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的审美化。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真正成为现实。
四、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探寻
(一)审美教育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探究
马克思将审美教育作为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的方式之一。虽然,审美教育虽然在马克思著作中没有系统的展示与分析,但是审美教育思想无形的贯穿于马克思思想体系之中,发挥了线索的作用,很好的将马克思思想体系串联起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劳动创造美,审美成为解决劳动异化的可行途径。人的本质的复归即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想目标,成为马克思审美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说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隐含于马克思思想体系之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
(二)审美教育通达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梳理
前文中已经提到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靠路径,在他这里审美本身就是内在于实践之中,是实践的一个理想维度或者说是超越维度,可以说如果没有审美的话,实践就只能算是一种谋生活动。审美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实践相结合。这不仅是让生产力得以提高得有效措施,还是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审美角度研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为我们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的理论传承
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以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出发点是不变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有“二十世纪的思想库”美称的美学家马尔库塞,他以马克思批判理论为基础上提出了其审美教育理论。他赞同马克思发达的工业社会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主导,造成严重的文化危机的观点。在马尔库塞审美教育理论中,他企图通过审美教育唤醒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思想仍给学者们提供了基础标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学者们探索研究新收获的土壤,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思想研究前景是许多思想观点难以媲美的。关于马克思审美教育的研究并不会就此止步。
五、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由于我国高校的审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曲折,至今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对于美育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更加看重美育思想,尤其是对高校的重视,针对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突出问题就需要依靠马克思审美教育思想中特有的内容、方式和特点,给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鲜血液。
(一)实现审美教育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融合
审美教育的目标最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里,所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还提倡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发展机会,这是马克思的理想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理想。每个人的理想应该与社会国家理想一致。每个人获得全面发展是美育的目标也是其独特性的体现。因为在只有在这一过程中人才能够体会获得真正精神上的自由,才能不断丰富自身提高修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有现实的可能性。
此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同样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始终是主体中心。校园环境建设,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室、宿舍、食堂的建设都要体现人性化;在校园的文化精神宣传,文化氛围更应该带给学生以积极的正能量,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以良好的心情接受教育。
(二)实现“美的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善
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换言之,人能够掌握并运用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实践与艺术创作,生产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起决定作用的实践活动,生命的实践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升华,它帮助人们认清自己确证自己的存在。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与艺创,这使可持续发展由理想变为可能,使得创造品既能够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又有独特审美价值。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可以借鉴审美教育把握并运用美的规律的方式引导人按照“美的规律”展开实践,最终实现人自身的发展,价值的实现。
鼓励学生遵循美的规律,理想联系现实,创造富有时代特色影响力的作品,注重艺术与思想性的结合,以先进的时代的进步思想理解创作艺术作品,同时积极主动加入审美体验美的队伍中,主动培养健康规范的道德思想行为,从根本上感受到人类社会的魅力。
(三)实现审美教育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不难发现马克思十分注重生产与生活实践的现实性与人的现实性。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制性逼迫性的方式而言,审美教育利用劳动与艺术实践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加主动性,使得人的价值与本性在劳动与艺术创作中被唤醒。唤起情感的共鸣程度是一个人道德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劳动让人感受自由选择自我实现的乐趣,通过一个艺术作品的人物刻画,情景展示以及语言交流能够更深入人心,领悟到人生的真理,道德观念获得人们的接受。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其活动必然不能离开追求真、善、美的终极关怀。随着工具理性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淡漠,人与人信任缺失。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劳动唤醒人对自身的价值的认知,以艺术创作作为另一种升华的实践活动,让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获得创造的自由。劳动与艺术的相互补充使得无论审美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更具吸引力,更有力的指导人们更好地看待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认识到审美本身就内在于实践之内,是实践的一个理想或者说是超越的维度,没有审美维度的实践就是简单的谋生活动。因而,只有在审美状态下的人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的潜力与才能,才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马克思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未来美学和美育领域的拓展创造了很好的研究视域。研究马克思的审美教育,在扩展理论认知的同时也要吸取审美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指导我国当代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真正的飞跃作出贡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尔建.马克思哲学人类学中的美学和美育[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62-68.
[3]耿爱先.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83-85.
[4]李新市.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美育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11,(6):28-32.
[5]李欣人.席勒美育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学刊,2001,(1):113-117.
[6]曾繁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当代美育建设[J].天津社会科学,2007,(2):95-101.
[7]王国敏,梁晓宇.完整理解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2013,(3):44-50.
[8]韦映.审美教育飞向自由的天空——谈谈席勒的美育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69-72.
[9]岳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审美教育旨归[J].理论·研究,2016,(3):13-15.
[10] 张政文.康德:审美与教育的相遇[J].学习与探索,2004,(5):102-107.
傅玉良(1983-),男,云南马龙人,大理大学2015级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