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警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017-03-08刘亚婷
刘亚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新警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刘亚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各种社会矛盾突出,警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新警作为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是公安机关的有生力量,但在警务工作中,新警极易出现理想与现实不符的落差感、高强度工作引发的焦虑感以及面对重特大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等心理问题,通过从身份过渡适应不良、新警个人问题难解决等主观原因以及新警心理筛选未落实、新警心理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客观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严把筛选关、建立身心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重新做好生涯规划等措施,旨在减少新警心理问题的发生,加强和改进公安队伍的建设。
新警;公安机关;心理问题
公安民警是一种具有高危险、高强度、高压力特点的特殊职业。经过上岗培训的大学生新警虽然体能过关,技能熟练、业务知识夯实,但其经验不够,阅历不足,面对自身心理问题不知如何进行调整,继而引发心理困扰。据有关研究,新警任职头三年内耳闻目睹的丑恶现象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和感受到的还要多,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居于首位[1],又有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80%的公安民警心理压力过大,还有5%的公安民警已经产生心理障碍[2]。因此,正视新警个体的心理建设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找出并分析新警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对提高新警的综合素质,增强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警常见的心理问题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经常要接触涉黄赌毒盗等社会不良事件,加之生活、工作、家庭等压力的出现,易造成新警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常见如下:
(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问题
大学生对入职前警察职业的期待与入职后所了解到警察职业的现状产生一种理想与现实不相符的落差感,从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心理落差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新警在本科学习阶段所选的专业与入职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不相符。正如,本科专业是侦查,四年苦心钻研对刑事犯罪进行侦查活动所采用的各项侦查技术、措施和方法,但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被分到户籍管理部门,由于专业不对口,兴趣不一致,从零开始学习户籍管理知识不仅让新警感到乏味无趣,更让新警产生一种“大材小用”的负面情绪。对于这一部分无法释怀的新警来说,长久压抑在内心的落差、愁苦情绪容易造成新警的心理不适应,以至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2.从学生到工作这个转型过程中,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独立。新警入职后,理想状态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勤恳工作换取劳动报酬,孝敬父母,丰衣足食。可事实却是警察待遇低,工资落实不到位,福利得不到保障,更甚者,工作三个月之久还需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费等窘境,让新警希望实现经济独立的愿望落空,从而产生落差感。对于一部分生活条件不太好的新警而言,不仅会给其生活带来诸多困难,还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更会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导致其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便会产生心理困扰。3.“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已经成为老生常谈,新警入职前,理想中的警民关系是一种“大和谐,小冲突”的状态,但现实生活中新警对于当前警民关系的“冲突”并没有接触过实案,不能深刻体会到冲突的尖锐性,当遇到“钉子户”、“上访”等凸显出警民关系紧张的问题时,大部分新警往往对如何处理此类事件感到措手不及,这种情境对于新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能力较强的新警相对处理的较好,心理状态能得到很好的调适,但能力较弱的新警在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时,便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懊恼所处的境遇,被眼前的挫折所击溃,从而出现心理失调,继而引发心理问题。
(二)高强度、高频率工作引发的焦虑问题
新警被视为活力和精力的象征,是注入警队的新鲜血液,理所应当的被安排更多繁琐的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作量大,导致睡眠不足而“过劳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新警进入公安机关工作后,工作占据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值班和加班陷入一个循坏,正常的节假日得不到休息,由于繁琐的工作和过大的工作量,新警的公休假得不到保障。长久以往,新警的身心得不到放松,并逐渐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产生担忧,从而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会产生疑病妄想。
据有关调查,新警入职1-9年内[3],职业倦怠感较低。换言之,尽管新警工作初始阶段会有各种压力和不适应,工作热情始终是存在的。但这种工作热情一旦在新警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展望和规划时就会发现,周而复始的繁琐工作,并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勤恳的工作换取的劳动报酬也不合心意,升职更是遥遥无期,在面临是选择继续如此工作,还是选择读书深造或是选择更换职业都会长久困扰着新警,使其热情减退,产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会恶化成焦虑症,以至于出现其他心理问题。
(三)遭遇重特大危机事件的心理应激问题
随着当前恶性犯罪和暴力袭警案件的增加,严重群体性事件、重特大交通事故、突发性灾难事件等应激源的增多,警察往往比其他职业的人员经受更多的压力和创伤性事件,在对这些事件进行处置、救援的过程中,警察所面临的创伤性事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4]。
对于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就必须要直面毒品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等社会阴暗面的新警而言,需要其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克服这些阴暗面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在校期间虽然对社会阴暗面有所了解,但其接触到的负面实例大都来源于老师授课、网络媒体、有经验的新警等,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也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一旦当新警亲身经历这些社会阴暗面时,他们往往无法正确调适心理紧张的活动状态和内心所要承受的压力。
不论在任何犯罪或是自然灾害中,当警察接到任务时,这类事件对警察而言都是具有突发性质的事件,警察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处理诸类事件。这本身对新警而言就是一个心理挑战,更何况在处理诸类事件的过程中,还有新警因此受伤,因此丧命的案例比比皆是。由此可见,新警在入职之后,当面临如此多的创伤性事件时,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极易造成新警出现心理应激障碍,会对新警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四)特殊的工作环境导致新警人际关系敏感问题
新警从学校走入社会,生活空间的扩大,人际关系便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在具有复杂特殊的公安工作环境中,新警不仅要与领导同事打交道,还要与群众和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一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和当前的警民关系现状,新警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十分困难,容易出现不被理解和受到冷遇,新警往往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接受和消化,以至于再遇到要和群众打交道时,会出现畏缩和紧张心理,这在性格内向的新警同志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新警进入公安系统工作,与违法犯罪分子打交道必不可少。警察依法打击和惩治吸毒、暴力犯罪等严重违法犯罪分子时,遭到犯罪分子打击报复的案例也不罕见。若新警不能正视公安工作的危险性,调整畏难情绪,克服心理畏惧感,就无法与违法犯罪分子周旋,甚至于根本不敢接触违法犯罪分子。由此可见,人际关系敏感是新形势下新警心理问题的较突出表现。
二、新警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人的心理现象很复杂,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5]。新警的心理问题具有程度轻、易调节、以一般心理问题为主等特征,其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主观原因
新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身份过渡中的适应不良
身份过渡中的不适应可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工作环境不适应。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在学校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接收者、索取者。而当真正成为公安机关的一名执法人员,此时的角色定位是社会的服务者、奉献者。在这个身份的过渡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新警由于自身的适应与调节能力欠佳,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产生强烈的陌生感,以及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使其未能进入状态,极易出现抑郁、悲观、偏激等心理问题。二是人际关系不适应。大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一种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这样简单的校园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排解生活上的难题和学业上的困扰,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当作为人民群众的服务者和社会安定的维护者时,新警不仅要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还要提起十二分精神与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而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新警会以一个希望作出成绩的心态来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给自己施加了巨大压力。
2.警务知识在实践中难以致用
新警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与公安相关的警务知识,但所学习的警务知识都属于理论范畴,缺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导致新警进入公安队伍后,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充分表现自己,却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手足无措,比如出现对现有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致使实际操作出现问题,或者现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出现相悖的情况等等,长此以往,新入职新警会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产生不信任,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怀疑,当这种心理活动得不到适当的开导和合理的宣泄,就会导致新警产生压力,甚至出现放弃心理。
3.择偶问题难以解决
现代社会的人生三大事是学成、就业、结婚。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顺利成才就业,便开始催促子女的婚姻大事。一方面,作为80、90后,自愿或非自愿的相亲现象早已屡见不鲜。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人员,在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繁忙的警务活动中,很难抽出时间接受父母的安排,顺从父母的心意,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问题。如果父母对子女工作的不理解,加之子女无暇与父母沟通交流,便会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新警在初入警队后,除了承担工作上的压力之外,还要承担家庭所施加的压力,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不仅容易击垮新警的身体,更容易击垮新警的心灵。另一方面,由于新警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与外界接触面变窄,严重阻碍了警察去追寻爱情和婚姻的脚步。“警嫂”在近些年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高频词,作为警察的妻子也是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这就从侧面反应出警察找对象较困难的现实处境。
(二)客观原因
新警产生心理问题的客观原因主要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
1.招录新警时,未做心理健康筛选
心理健康筛选工作是招录新警一个重要的环节,心理健康筛选对于及时发现新警的心理健康隐患具有探测器的作用。在当下我国各类公务员考试中,一方面,考试的重点在于笔试和面试,倾向于测试招考人员的应试和综合能力素质测验,却忽略了对招考人员的心理健康考察,尤其是在招警考试中。另一方面,有些地域虽然开设心理健康筛选工作,但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筛选的作用。所以,当警队中出现易激惹或者内向、不善交际、没有协作意识、过分自我的新警时,不仅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团体协作、还会影响整个公安队伍建设。
2.新警心理培训机制不健全,身心健康档案建立不完善
招录新警的工作结束后,新警培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目前新警心理培训还存在以下问题:(1)心理培训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在我国公安机关内,有心理培训资格的专业人员较少,而新警的培训工作任务大,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导致新警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不明显,新警在培训中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非常有限,收获小,进程慢。到目前为止,各地市的新警培训章程均也无统一标准,培训无统一教材,对培训内容也缺少完整系统的讲解。(2)硬件设备落实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大部分公安机关未落实“六室一场”[6]20-21(包括:办公室接待区、心理测评室、心理疏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资料档案室、心理减压室和室外心理训练场。)的硬件设施建设。未能确保新警有释放压力,寻求心理帮助的场所等。(3)身心健康档案未落到实处。许多地区未能及时给每位新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无法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测试和掌握新警的心理动态。
3.群众对警察的期望值过高,造成新警的隐形压力
除了日常繁重的工作问题和新警个人问题的双重压力之外,新警还要承受着群众的高期望值带来的隐形压力。虽然警民关系存在小部分不和谐的声音,但是“有困难找警察”的思想已经在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心里根深蒂固,无论事大事小,都要找警察处理,认为警察是万能的,一旦警察在某个事情上处理不当,没有满足群众的要求,则会导致群众对新警的信任度和依赖度降低,甚至产生怨恨情绪并进行莫须有的抨击。而新警初次在真正意义上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能,稍有差池便更容易招致群众不满,新警没有途径和手段寻求帮助或进行自我调适,长此以往,不仅增加新警的工作负担,更增加了新警的心理负担。
4.警力严重缺乏,“从优待警”落实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一警多职”现象影响工作效率。当下治安环境复杂,犯罪现象屡治不止,由于基层新警数量少,基层容易出现“一警多职”的现象,新警不仅要办理治安案件,协调户籍管理,还要参与刑事案件侦查等。严重的警力缺乏,致使新警身心俱疲,由于是初入工作单位,新警不得不去承受这些压力,加之其不懂得如何释放压力,便一味地将压力积压。长期以往,对新警的身心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其二,“从优待警”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使其出现心理不平衡。从狭义上讲,新警的工资与其超负荷的工作形成强大反差,不仅工资低,补贴少,基层还会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新警渴望积极工作,但报酬无法落实,这就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新警的工作积极性,使其难以平心舒郁,导致出现心理失衡。从广义上来讲,从优待警还包括保障民警的权利,丰富民警的文化与精神活动,体恤民警的生活,在工作上爱护民警,在业务上培训民警等等。但在很多社会尖锐问题上,我们看到的却是警察在舆论上得不到支持,在武器装备上得不到保障,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等现象,这不仅在身体上击垮新警,更在心灵上冲击着新警[7]。
三、新警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新警的心理症状,如果得不到疏解,将会严重影响警察能力的发挥,降低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和素质。
(一)开展招警心理健康筛选,严把入口关
开展招警心理健康筛选,严格把好入口关是预防新警出现心理问题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新警的入警考试,除了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考试之外,还要加大力度对报考人员的心理健康筛选,可以就一些常见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测试,人格测试将通过自评测试的新警与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一对一交流,避免新警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掩盖事实或随意作答的不负责任现象,达到测验的真正目的。在最后录用新警时还要帮助新警对心理健康问题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理解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疾病,目前没有心理问题也不代表将来不会有心理问题等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辅助新警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和心理疏导,防范于未然。
(二)增加新警的身心训练,建立身心健康档案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对于通过综合能力考试和心理健康测验的新上岗的新警,要在不断加强其体能训练体魄和持久的体力才能发挥其最好的水平。同时,还要对新警定期进行心理训练,统一新警心理培训课程教材,加强新警培训机制的系统性建设。心理训练是针对警察个体和群体开展的,其目的是培养和提高警察在警务工作中所必需的各类心理品质,促进警察身心健康与能力的顺利发挥。例如,1.丰富新警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定期开展警务攀岩活动、“警务风貌”展示活动以及各类“发现我身边最美警察”等助人为乐的活动等,既能帮助新警释放心理压力,又能起到磨炼新警的能力和毅力的作用。2.举办各类良性竞争类比赛活动。如射击、格斗等警务大比拼,既能提高新警的警务实战技能,又能在一种良性比赛中缓解工作压力,促进身心健康。3.加强各类警察能力训练。如开展警察压力管理训练、警察人际沟通训练、警察应激水平控制训练、警察临战心态调控能力训练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提高新警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工作能力,更好地为公安事业做出贡献。4.建立新警心理健康档案。各公安机关负责人要为每位新警建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试,及时入档、存档,掌握新警的心理动态,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开导,及时治疗。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为做好该阶段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新警心理健康新媒体建设,即“三微一端”建设(包括微信、微博、微课和电脑客户端)。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和微课等App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介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为新警提供便利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指导新警进行心理调适。还可以通过电脑客户端进入公安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网站,新警可以将自身受到困扰的心理问题在网上与专家进行交流与互动,从而进行方便且高效的心理减压。2.开展专家讲座并开通热线电话咨询,对新警进行心理疏导。各地区的公安机关要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丰富新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新警正视心理问题,跳出心理问题就是心理疾病等认识误区,当新警出现心理问题时,就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各地区的公安机关还应该保证机关内心理咨询热线畅通,确保新警有问题能直接进行电话咨询寻求帮助。3.心理服务工作的工作人员以及本辖区的指导员、教导员要定期做好新警交心、谈心工作,谈话情况应当有书面或电子记录。定期与新警做好交心、谈心工作有助于拉近与新警的距离,通过谈话来了解新警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新警遇到的实际困难,从多个反面和角度掌握新警的身体状态和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新警心理辅导工作。
(四)规范和加强新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心理危机是个体或者群体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的生活挫折或公共安全事件时,既无法回避,通常的应对方法又失效时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而警察心理危机是警察在生活或工作中遭遇到突然或重特大负性事件时,既不能回避,通常的应对方法又失效时所产生的心理严重失衡状态,是一种应激障碍[6]259-260。规范和加强新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势在必行,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1.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分认识心理危机的严重后果;其次要聘请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人专员,对新警进行相关培训,让新警自身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当中;最后各机关、各部门要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有效、长期开展危机干预工作,防范和减少新警心理问题的出现。2.对于已经形成心理创伤的新警而言,要聘请专人专员学会使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其进行疏导,使其消除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事后还应对应激事件的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并建立档案,及时掌握当事新警的心理动态,做到及时疏导,及时反馈。常见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有:紧急事件应晤谈技术、支持性心理疗法、眼动脱敏技术以及意义疗法等。
(五)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做好新警的后盾堡垒工作
落实从优待警政策,要做到以下几点:1.为新警在适应阶段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新警初入工作单位,对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较为陌生,各地区公安机关负责人要深入了解到新警的需要,只有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激发新警更大的动力去完成好工作任务。2.关注新警的身体健康。各单位负责人应当每年定期为新警进行一到两次的体检,如:心电图、B超、胸透等项年度检查,建立民警的健康信息档案。同时,还要注重医疗保障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公费医疗制度和死亡抚恤制度改革,切实做到保证民警利益最大化,落实“从优待警”政策。3.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加强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六室一场”建设以及配备心理测评、心理训练等专业仪器设备,确保对新警进行心理培训的是专业人士以及有专业场所可供新警释压和寻求心理帮助。4.维护新警的正当权益。新警也是普通人,只有当自身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时,才会更加心无旁骛的保护人民,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六)调整好心态,做好生涯规划
“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一名新上岗的警察,生涯规划十分重要。生涯规划是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点、能力的基础上,将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并结合社会现实特点,对未来警察生涯的主客观条进行评估、分析和总结,确定最终要实现的最佳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新警选择就业之后,首先要做好生涯规划,在工作中,要积极上进,并制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新警刚进入公安机关时,都会想要一展宏图大志,计划入警几年内就想坐到某个职位,从而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旦新警产生不良情绪之后,要积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情绪宣泄,宣泄能够使人卸下包袱和面具,正视自己,从而更好的调整自己,期间,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符合实际的目标,适当的压力才是最佳的动力,压力过大或过小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当新警自身无法调整时,可以选择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只有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身心平衡,快乐工作。
[1]张小平,新警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刘涵,李瑛.公安新警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及优化策略分析[J].法制博览,2014,12(中):60.
[3]王彬.警察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策的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王淑合.公安民警心理自我调适学习读本[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9.
[6]王淑合.警察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20-21.
[7]王勇平.论从优待警[J].公安研究,2001(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Police’s Common Psychological
LIU Ya-ting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38)
At present,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which leads to severe social security situation and various social conflicts and brings unprecedented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o the police force. The new recruits, as a dynamic team, is the effective strength of the police force, but also needs to face mental issues like the divide feeling when there is a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anxiety caused by intensive work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due to major events during work.This thesis analyzes su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maladjustment during role transition and personal issues, and objective causes like insufficient mental examination during recruitment and incomplet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mechanism and aims to reduce mental health issues among the new recruits of the police force,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ecurity forces. Actions like giving strict mental examination during recruitment,establish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personal files, popularizing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and making life and career plans should be taken.
the new Police; police security orga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D631.19
A
2095-1140(2017)04-0122-07
2017-06-03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16年“公安专业学生心理弹性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16c0613)
刘亚婷(1993- ),女,湖南张家界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2016级警务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警务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天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