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2017-03-08程陈
程陈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
唐宋两朝民族政策的比较
程陈
(大理大学,云南大理671003)
唐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在我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宋王朝的统治者对民族问题高度重视,并且有了较深的理解,针对民族问题,他们都制定了民族政策加以解决。当然,他们之所以制定民族政策,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
唐宋;民族;理论;政策
本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唐朝对当时的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第二部分主要写宋朝对当时的民族问题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第三部分,主要对比唐宋两朝对所采取的民族政策。
一、唐朝的民族政策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武则天时期、唐玄宗前中期,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使国力不断上升,更加富强,使之周围的小国臣服于唐王朝。唐朝统治者对待民族问题也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以前的朝代来说较为开明,具有较大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民族观方面
把隋唐以前的“华夷之辨”和“夷夏大防”的民族思想转变为“华夷一家”的民族思想。所谓“华夷之辨”或“夷夏大防”指的就是区分华夏族与蛮夷族,进行族群分辨。“华夏一家”指的是中华和夷族如同一家人一样。在隋唐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原汉族统治者基本都把周边的民族地区视之于蛮夷之地,把生活在周边的民族地区的人民称之为蛮夷。“四夷”的称呼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从唐太宗开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转变,开放、兼容并蓄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如唐太宗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就可以体现出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在他眼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再如,唐朝大量吸收了各族的上层人物,把他们纳入了唐王朝的官僚体制,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仅在贞观年间,大约有500突厥人在唐朝为官,五品以上的高官高达一百多人。
(二)和亲政策方面
和亲政策始于汉,盛于隋唐,衰于宋。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并且还要平复各地的割据势力,最重要的是汉高祖刘邦与匈奴战后大败,由此产生了畏惧。这时有大臣建议与匈奴和亲,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避免战争被迫接受了和亲。唐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数量上来说是汉朝所不能匹敌的。汉朝主要和匈奴、乌孙等少数民族进行和亲。而到了唐朝,据统计,整个唐朝统治期间,与吐谷浑、契丹、回纥、吐蕃、宁远、奚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了28次和亲。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与吐蕃的松赞干布成婚,就一个典型的政治婚姻,此婚姻保持唐蕃之间较长的和睦相处,需要强调的是,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同时还为吐蕃带去了汉族先进的耕作方式,指导和帮助藏族妇女学习纺织和刺绣等。唐王朝积极开展与吐蕃的互市,比如把中原的丝织品、茶叶、粮食等生活用品大量运入吐蕃。这就促进和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促进中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还为后来元代时西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和亲,维持了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民族的和睦发展。
(三)羁縻政策方面
在隋唐以前,在五代十国,十六国,五胡乱华期间,南方和北方发生了多次战争,有许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且建立了政权,由此造成了南方和北方的民族大迁徙,有很多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也有很多汉族迁往边疆地区,这无疑就加速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所以民族的大融合就为羁縻政策的实施和确立奠定了基础。羁縻政策的主要体现是建立羁縻府州制度,它是羁縻政策的具体反映,这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民族政策,把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了国家统一行政体制当中,根据这些民族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数量,加封本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可以世袭罔替,但是这些地区的官职必须由中央任命,必须要获得中央的认可。唐朝允许他们自己本民族管理自己本民族的事务,允许在本族内部称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可以保持原有的状态不变。
同时,还有一些优惠的政策,如本民族地区的赋税不用上交唐财政,但是有义务定期向唐王朝献方物特产。除此之外,羁縻州府如遇天灾、旱涝等,唐朝政府还会赈济救灾。再如,羁縻州府地区的居民户口不用呈交唐朝户部,但是必须要承认与唐政府的主权隶属关系。再如,羁縻州府地区,可以保留兵卒,守卫国家的疆土,但是必须受都护府的节制,服从朝廷的调遣。
纳贡宿卫制度方面,纳贡宿卫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羁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封建政府向与之建立宗藩关系的少数民族所受人质。所以这就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的控制。但是不同的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子弟被送入唐朝,并不是把他们囚禁关押于此,而是给予这些入京宿卫的少数民族一定的官职,并且把他们纳入了唐王朝的官僚体系,并且还有机会接受唐王朝的正规学校的教育,接受汉文化。这些来京宿卫的质子多为民族地区首领或贵族的子女,只要他们入京宿卫期满就可以回去。从这一方面看,唐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人才,使少数民族对唐政府心存感激,从而起到了笼络少数民族的目的。羁縻政策的实施,使的唐朝的疆域达到了极致,也巩固了自身的统治,也加速和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的融合,达到了维持边疆稳定的目的,同时也削弱了民族地区的政权力量。
二、宋朝的民族政策
(一)在民族观方面
宋朝是汉族的政权,所以常常以大汉族自居,具有很强的大汉族主义的思想,“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表面上对少数民族有不少的优惠照顾,可是在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强的防范之心,歧视他们。
(二)和亲政策方面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宋朝的国土面积不及汉唐,尤其是到了南宋,国土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和亲政策必须要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这就是和亲政策盛行为汉唐的主要原因。和亲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本纽带的一项政策,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血缘关系对人们和社会还有较强的影响。但是到了宋朝,因为宋朝军事实力较弱,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撑,再加上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社会内部的血缘关系受到了冲击,所以和亲政策就开始衰落了。
(三)羁縻政策方面
在保证宋王朝宗主国的条件下,对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进行册封,给予他们加官进爵,帮助他们在所管辖的地区树立威信,使其名正言顺。有很多都是沿用了唐朝的羁縻制度。还有就是赏赐帛匹、钱财。这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形,一种是固定的财政支援,如册封的首领的俸禄,再如,宋与夏的议和,所按月给西夏一定的白银、茶等。第二种是非常性的馈赠,如朝贡的回赐,灾害救助等等。少数民族一般都是以游牧经济为主,而中原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所以二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所以中原则对其开放榷场,设立茶马贸易机构,进行贸易交往。除此之外,与劲敌议和、签订和约是宋朝的创新,用赐岁币的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和睦,对方的称臣。
(四)经济政策方面
对“荒服地区”(指朝廷势力不能达到的边远地区或者荒凉贫瘠、比较落后的山区等)只征收“丁口之赋”。宋朝对少数民族的回赠一般都优于贡物,并且在朝贡的路上都沿途设立了驿馆招待,只需持通行证即可,如果有重要的首领,皇帝会亲自召见和赏赐。宋朝在与少数民族交易中会给予适当的优惠,并且还做出了明文规定,对执法者严格要求,防止官员从中牟利。此政策的实施,使少数民族从中得到了实惠,使他们心悦诚服,起到了拉拢、安抚的效果,加强了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持了边疆的稳定。
(五)以“互市”来牵制少数民族
虽然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积弱”的王朝,但这主要指的是军事实力,但是如果要论经济实力,可能超过了汉唐时期。宋朝的商业很发达,每年都有巨大的财政收入。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在“互市”上对宋王朝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如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一日无茶,他们对内地的茶叶依赖巨大。再如,回纥对中原绢帛、丝绸的需求也很大,还有福建的荔枝居然远销北戎、西夏、日本等国。由此可见,宋朝的商业之繁荣,与周边各个地区的经济交往也是越来越密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宋王朝控制住了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命脉。
宋朝也正是看出了这一问题,所以就巧妙的利用了“互市”政策来牵制、制约少数民族。例如,当宋与各少数民族交战或各少数民族具有不臣之意时,宋就立即停止互市,以此来迫使各少数民族停战或归顺。例如,在宋仁宗时,宋夏交战,西夏屡屡捷报,锐不可当,宋军节节败退,宋朝在军事上不能取胜西夏,就采取了停止互市的方式,使得西夏被迫停战称臣。
三、对比唐宋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
唐朝和宋朝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具有较大的不同,从他们所采取的政策中就可以看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民族观方面
唐朝把少数民族当做亲人一样对待,唐太宗曾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就可以体现出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在他眼中,夷狄和汉族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可能这也是与唐朝统治者的出生背景有关,比如唐太宗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产物。而宋朝,却恰恰相反,“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在名义上给予高官厚爵,但实际上还是歧视少数民族,防范少数民族。
(二)和亲政策方面
唐朝时期的和亲次数远胜于宋朝,和亲政策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到了宋朝却没落。
(三)羁縻政策方面
虽然唐宋都对于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加官进爵。但对其信任程度却各不相同。例如,唐王朝对归顺的蕃将信任有加,使其护卫禁宫,并与皇室通婚。宋朝却恰恰相反,规定凡是归顺的蕃将一般不让在朝廷为官,而是发落至本部落,以示荣耀而已,虽然蕃官的官资高,却只是名义上的,蕃官无论职位高低,皆居汉官之下。在羁縻州府的控制力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唐朝所设置的羁縻州府要受都护府的节制,而都护府又受中央管辖,具有实质性。而宋王朝对羁縻州府的控制力远不如唐王朝,只是对名义上的敕封,只要在名义上向宋王朝臣服即可,没有实质性的管辖权。在经济政策方面,宋朝的经济政策比唐朝要更加完善,给予了少数民族更多的优惠,优惠尺度更大。
(四)创新方面
宋朝与唐朝相比,有一些创新,比如用议和的手段,赏赐岁币的方式换取少数民族的称臣或停战,来换取暂时的安定。再如,宋朝凭借他强大的经济实力,利用“互市”来牵制少数民族,当宋与各少数民族交战或各少数民族具有不臣之意时,宋就立即停止互市。
(五)在政策的连贯性方面
唐政府始终如一,政治上羁縻,经济上优待。而宋朝利用“互市”来牵制少数民族,互市时而间断,时而运行。
唐宋王朝之所以对民族问题会有着不同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1)民族观不同,唐是“华夏一家”的思想,而宋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2)两个朝代的综合国力不等,唐朝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一个强国,而宋朝军事力量较弱,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只能以经济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3)周边的少数民族对唐宋王朝的影响。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发生不同的历史问题,两个朝代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的历史背景、民族问题也各不相同,所以两个王朝周边的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唐宋两朝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对当今的中国甚至世界都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其实当时的羁縻政策就是我国现在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前身或者说是萌芽,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对其借鉴、改进、创新的结果。
[1]陶里溪.略谈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政策[J].广西民族研究,1992,(4).
[2]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J].社科纵横,2006,(4).
[3]姚兆余.论唐宋元王朝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J].历史研究,1997,(5).
[4]刘星.浅析唐朝羁縻政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5).
[5]林文勋.宋代以“互市”为内容的民族政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3).
[6]骆桂花.唐朝制定民族政策的历史原因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1997,(1).
[7]任树民.唐宋王朝在西北的民族安置政策比较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1).
[8]迟显涛.影响唐朝民族政策的若干因素[J].西安社会科学,2011,(1).
[9]杨娟.北宋王朝对南北方少数民族的不同政策[J].哲学史学研究,2010,(24).
[10]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的大融合[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6).
程陈(1991-),男,新疆兵团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