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分析

2017-03-08王飞雄涂琢成

湖北体育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形式新课程教学内容

王飞雄,涂琢成

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分析

王飞雄,涂琢成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课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教学目标形式;目标设计具体可操作;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体育课;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教学方法开始创新,各学科逐步趋于良性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必须学科不仅积极落实和贯彻新课程理念,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此,目前国内对新课程背景下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改取得成绩,课改带来的影响以及课改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尤其体现在对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的研究上,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研究就更是捉襟见肘了。本文主要以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问题为研究对象,发现和总结该学科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1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设计的研究现状

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教学测量和评价的重要指标,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自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采取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1]。教学目标逐渐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成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目标设置的维度上,还是在目标内容的表述中,都出现了多样化现象[2]。教师在目标设计上不再一味地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而是以教材为本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开始涉及“三维目标”的主要内容,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始注重学生的最终所得,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正逐步迈向科学化进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且愈发严重,直接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活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下降,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该学科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随着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不断激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他们提出教学目标设计到底是针对学生还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到底是谁,学者在研究中小学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 “课时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目标指向主体的误用,必然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3]。另外,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行为动词到底到底指向的对象是谁,教学目标设计中行为动词的误用也会直接导致目标指向错位,学者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研究上指出了“目标指向的主体不清晰”。教学目标设计中作用行为动词的含义模糊,目标指向主体不明确[4]。有学者指出部分教案和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混乱,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正是因为目标形式的多种多样,使得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形式过于混乱[5]。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还有传统的目标设计形式,甚至还有教师自创的目标形式。在体育教学目标维度的选择与确定上较乱,不但不统一,而且除了“三大任务形式”以外,其他形式的目标维度,有的过于庞大,有的过于离奇,还有的有所缺失,基于此,趋于一致的目标维度的确定十分必要[6]。学者在研究教学目标设计时提出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没有深入的理解,没有弄清课时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的,领域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将课时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混淆使用[7]。还有学者在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研究中提出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他们认为教学目标设计没有考虑教学环境、教学背景和教学条件,教学目标的设计一开始就是教师的凭空想象没有结合教学实际所以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

2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错位

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在课堂中打算做什么、怎么做、而是学生经过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后获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知道怎么做、体会和感悟到什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一味地放在被支配的地位,不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指示学习,更不是一味地服从,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充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主体性。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而且是彻底转变,深层次的转变,同时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书匠”转变成一个“教育家”。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老师以学生为本,校长以老师为本,社会发展以学校发展为本,层层相扣的一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8]。归根结底,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体育与健康教育要进一步夯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教学目标设计的形式混乱

教学目标形式混乱直接导致教学设计不科学,正是因为教学目标的形式多样化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难以把握和选择,有的教师出现多种教学目标形式混用的情况,这样就会使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有些目标重复涉及而有些目标却丝毫不提,甚至出现自创目标形式。课时教学目标形式应该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趋于统一,笔者自身比较倾向于认知、技能、情感这一目标形式,虽然在2011年体育新课标(修订版)中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9]。”但是课时教学目标不能照搬课程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这一形式的教学目标更加贴近课堂教学,也更加具体和明确,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3 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不具体

课堂教学目标应该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泛泛而谈,但是在一些教案中我们会发现“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加深民族团结”、“增强全民体质”等目标,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针对性差的体现,它是将课时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相互混淆。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包含多个不同层次的目标,其中包括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课时教学目标是针对某一节课而言,它直接指向课堂,因此从目标维度上不但要求要贴近教学实际而且在目标的表述上需要更加准确和具体。

2.4 教学目标设计脱离教学实际

教学目标服务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而实现,没有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空穴来风。教学目标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试问教学内容中不存在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部分那么教学目标将通过何种方式体现,这种盲目的目标设计就会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相吻合,从而教学目标也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一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目标不但不能实现而且失去了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对整个教学过程也无法评价。课堂教学目标为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提供依据[10]。教学目标如果脱离教学实际那么如果就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学过程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根本,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 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新课程背景下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进一步强化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受升学率和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体育与健康学科仍然没有得到重视。学校作为体育与健康课开展的唯一载体,要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该学科的教育工作,要认识到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要在教学活动中平等的对待体育与健康学科和其他学科,体育与健康学科不是学校升学率的牺牲品,更不是其他学科的辅助学科。

3.2 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

教师是教学目标设计具体实施者,许多教师一方面不重视体育与健康学科,另一方面不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一些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堂就是自由活动的场所,因此教师不设计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学目标设计形式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的重点在于课堂实践而不是理论设计,熟不知理论基础上的课堂实践才是有效课堂的必经之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课堂教学缺乏科学教学目标的指导,课堂教学效率低,效果差。

3.3 教师的业务水平低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发现在部分学校出现了体育教师老龄化和体育课由非体育专业老师授课的现象,这两种现在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专业素质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才是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环,体育教师应该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正如王亚奎学者所说“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要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水平”[1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主体设计不明确,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混淆,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将学生处于被动的被支配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独立性和创造性。

2)教学目标设计的形式混乱,教师没有分清各种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在设计教学目标设计出现各种形式混淆使用的现象,更有甚者使用自创形式来设计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宽泛不具体,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缺乏操作性,教学内容中出现一些空话套话,或者与本次课的教学内容不相吻合,将教学目标、水平目标、教学目的等内容混淆使用。

4)教学目标设计的内容与教学内容不相同,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无法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目标中涉及的内容脱离课堂教学的内容,导致教学结果无法得到科学的测定和评价。

4.2 建议

4.2.1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的内容应该强调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经过学习后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授情况。

4.2.2 合理运用教学目标形式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的主要形式,分清四种教学目标形式的区别,掌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内涵,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形式。

4.2.3 目标设计具体可操作

设计教学目标时将目标具体化,将教育目的、水平目标、领域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分开,切勿出现空洞的模糊的目标内容,设计出适合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情况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

4.2.4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课堂教学内容相吻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实现教学目标,以便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测量。

[1]柴 娇,张 力.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2中教学设计思路的融合[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5):421.

[2]林少琴.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若干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4):87-89.

[3]王秀香,李 旭,鲁永学.中小学体育课时计划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4,21(6):101-102.

[4]梁占歌,张振华,黄胜武.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和策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2):109-110.

[5]贾立升.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若干现象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2):423.

[6]林少琴.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设置若干现象分析[J].体育学刊,2013,20(4):87-89.

[7]管水法,周德勇.论新课程背景下体育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J].体育教学,2005,1:18.

[8]陈秀君.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再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1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官 辉.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2:63-64.

[11]王亚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218.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Design under New Curriculum

WANG Feixiong,TU Zhuocheng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sig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emphasizing the dominant role of students, applying the teaching goal form rationally, designing specific and operable objectives and on the basis of teaching content.

phys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design; analysis

G80-05

A

1003-983X(2017)07-0622-03

2017-02-01

王飞雄(1972-),男,广东阳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和学校体育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19

猜你喜欢

形式新课程教学内容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