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梳理及对国内当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
2017-03-08董爱霞
董爱霞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维柯的“真理即创造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成为西方认知主义心理学重要的思潮之一,并经过长期的理论和现实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对学习的基本理论为教育的出发点,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的作用、促进教学发展的条件以及教学设计和方法等,提出了创造性的建议,形成了独特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下,面对新时期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自身,是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应该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的概述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作为学习当中的客观因素,学习者应该从何种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看待知识,对于学习者的建构学习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先从知识观出发,阐述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并不是一个针对问题的最终答案进行准确表述的过程,而是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使学习者能够对客观世界提出一种解释和假设,并且这种解释和假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的提出新的解释和假设;另一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具有绝对的正确性,而是具有相对的针对性,是需要在具体的情境和问题中,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学习的。同时,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使知识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能够在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得到理解和运用,但是,并不意味着知识在任何时间、地点、情景,以及具体问题中都会得到相同的认同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观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自身只有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主动探索和发现所学知识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消极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学习;其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自身认识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处于一个发展中的人,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不断进行学习;最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要想实现建构学习,就要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会把握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经验和知识经验的不同,在学习过程当中,要根据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形成自己的认知。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教师观方面的理解,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作用的否定上。西贝特认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通常就是面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确定标准、以及评估答案等。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而不是作为一个组织者或者专家的角色出现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的。而在教师的主要任务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之一的冯·格拉塞斯费尔德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个主要任务,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而教师第二个任务则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建构知识的理解,将学生的经验与能力看作是学生进行建构的产物,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这两个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建构学习成果的好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
(一)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合理建构教学情境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可以发现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绝对性的,而应该结合具体的情景去理解,因此,在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对教学的情景进行合理的建构,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在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合理建构合作式教学情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合作学习的模式,更加有效的推动学生的建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根据教育目标设置相关教学活动环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相关经验和思维模式,从而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认知突破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使个人认知处于社会的情境当中,并且在情境的互动中发生改变。所以,在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资料、肢体语言以及相关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的建构学习,创设丰富的认知情境。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一切教育都应该是基于个体的个性化而发展的。”因此,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建构心理关怀的情境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要对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重视,并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心理体验来进行学习建构。
(二)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合理建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建构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角色和任务是对学生的建构学习进行引导,而不是指挥。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整合性、灵活性等特点。因此,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参考和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首先要合理的建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配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可以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处以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构一种互动的关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的引导下、个体之间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对学习意义的共同建构和分享的过程。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构一种合作互助关系,相互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进而在互动中得到学习的启发,突破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而是使教师和学生基于平等和互动的关系,同时处于教学模式中的主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学习。
(三)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合理建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师观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学生建构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建构学习主要通过不同的方法,以平等的地位对学生建构学习进行引导。因此,在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通过讨论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建构学习。教学是以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合作为基础的,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进行相互交流和互动,在交流和互动中获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并且根据反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系统。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引导和启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原则进行深入分析,对不同的教学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和启发,有理有据地解开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在取得学生信赖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建构学习进行引导和启发。另外,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建构学习进行引导,通过读原著、实施情景演练以及调查研究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建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提高学生在参与建构学习活动的效率。
[1]郑太年.知识观、学习观、教育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全球教育展望,2006(05):32-36.
[2]刘晓峰,贾林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J].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2008(01):18-19.
[3]关宏,胡圣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启示[J].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2007(07):26-27.
[4]刘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启示[J].河北大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学院学报,2012(02):21-24.
[5]董爱霞.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3)29-30.
[6]董爱霞.高校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讨[J].科技展望,2017(02)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