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校本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呼伦贝尔旅游》课程为例
2017-03-08亚吉
亚 吉
(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与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一、“转型”方能“发展”
2014 年教育部首次提出了 1999年以后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研究制订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转型发展,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转型发展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常态下结构调整已然是一种大格局、大趋势,是中国无可回避、必须进行的一场变革。结构性改革是改革的重头戏,也是考验中国经济能不能转型升级的关键。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为维持经济可持续增长,都在积极推动结构转型、改革原有经济运行模式。供给侧改革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需求。经济转型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因此,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主动服务于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转型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
1. 是破解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企业、行业)的能力和水平有限,难以跟进老牌大学学术追求的步伐,办学竞争力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
2. 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目的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社会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在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2015年呼伦贝尔学院发布呼院党字[2015]27号文件《呼伦贝尔学院关于加快推进转型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为提高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结合呼伦贝尔乃至全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院现状,要加快推进学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速度。”呼伦贝尔学院作为自治区首批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自学院实施转型发展一年多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旅游管理专业被学院确定为首批转型发展示范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呼伦贝尔旅游》课程是呼伦贝尔学院的校本课程,没有教材,现使用的是教师自编讲义。该课程主要是为呼伦贝尔旅游人才尤其是导游人才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导游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任课教师作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真正在学院转型发展中贯彻转型发展的精神,把转型发展的成效落在实处。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注重课程整合
《呼伦贝尔旅游》课程是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本科的专业限选课,先修课程有《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内蒙古旅游》、《呼伦贝尔地理》、《呼伦贝尔历史》等,后续课程主要是《模拟导游》。在教学内容设计中,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方案、教学进度表等对先修课程相关知识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了解,既运用了相关知识,做到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同时又避免了相关教学内容的重复。例如:既运用到了先修课程中的地理、历史、民俗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又运用了《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等相关内容,既复习旧课,强调知识学习的全面准确性,又强调知识应用的技巧。
(二)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呼伦贝尔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除享誉世界的呼伦贝大草原外,还有闻名于世的大兴安岭、民俗、湖泊、口岸、冰雪、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有如珍珠项链一样贯穿于呼伦贝尔旅游的线路中,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中,突出呼伦贝尔的优势旅游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三)以旅游线路为载体
1. 内容设计的创新
学校提出转型发展以后,旅游类相关专业被确定为首批转型发展示范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具有多重优势。《呼伦贝尔旅游》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知识系统的模式,以呼伦贝尔旅游线路的形式设计章节,以海拉尔区作为呼伦贝尔旅游的中心节点城市,呈辐射状,划分为四条旅游线路,即海拉尔——满洲里;海拉尔——阿尔山;海拉尔——莫尔道嘎——根河——鄂伦春;海拉尔——牙克石——大兴安岭岭东。每一条线路突出其特色,例如:海拉尔——满洲里旅游线路为呼伦贝旅游的黄金线路,又被称之为“常规线”,线路特色以草原、民俗、口岸、湖泊、冰雪、历史文化、异域风情为主要特色。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线路特色,使风光导游和风情介绍有机结合。
2. 内容设计创新的目的
(1)更加直观
传统教学模式下《呼伦贝尔旅游》的内容框架结构大致分为呼伦贝尔概况、历史、旅游城市、旅游资源、景点景区等几个方面。以旅游线路设计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模式更加直观。
(2)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呼伦贝尔旅游》课程是《模拟导游》和《英语模拟导游》的先修课程,《模拟导游》和《英语模拟导游》是旅游类相关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以实训模拟讲解、撰写导游词等形式进行,《呼伦贝尔旅游》课程教学内容以线路形式进行授课,与后续课程能够更加有效对接。旅游类相关专业学生按照人才培养计划,需要进行呼伦贝尔模拟导游实习,实习结束后多数学生能在呼伦贝尔及其周边地区带团,进行专业社会实践,无论实习还是社会实践,都是以旅游线路的形式进行。为学生毕业后在呼伦贝尔从事旅游工作,尤其是旅行社的计调、导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知识模块为依托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每一条旅游线路被分解为多个知识模块,每一个知识模块根据旅游线路的沿途景观特色来设计。知识模块设计是《呼伦贝尔旅游》课程的核心,因此在知识选取中突出重点知识——史地知识,兼顾美学、心理学等知识。
1. 夯实专业基础
导游作为旅游服务的一线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前提和应有的专业素养。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才能担当文化的传播者。
2. 提高专业技能
在知识模块的学习中,要求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相关课程的联系性,注重导游讲解技巧和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能够学以致用。
(五)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道,“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指出了道德的含义。导游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把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与职业特点结合起来的职业行为规范或标准。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利用“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经验,重视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 让学生参与并主导课堂
在授课内容安排上,课上内容与课外活动安排有机结合,给学生布置课外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内容的性质、课外学习工作量,充分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先学后教,使得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学定教,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大大压缩了教师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复习、讨论、模拟讲解等时间占到一半,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贵知疑,教师有意设置疑问、解答疑问。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法改革
1. 充分运用实验室资源
《呼伦贝尔旅游》的授课地点是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的实训录制系统共收录了呼伦贝尔地区46处旅游景区,每一处景区采用360°全景视频和三维实景技术制作而成。在授课过程中,可直接调取所需的景点,直观、立体、形象生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注重现场教学
《呼伦贝尔旅游》这门课程的教学现场是景点景区或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地点。比如,讲到海拉尔市区风光与风情的时候,需要在授课之前让学生先熟悉要行走路线的重要节点。在授课过程中,会使用校车,按照既定线路,从飞机场到北山口,返程时,选择另一条旅游线路,不走重复路线。行走校车就是课堂,授课方式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在讲到拓跋鲜卑、呼伦贝尔建城历史、三少民族风情等相关内容时,会参观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呼伦贝尔古城、鄂温克博物馆等,并根据场景进行讲解示范。在讲到日本侵华的历史时,现场教学选择在世界反法西斯海拉尔纪念园、断桥及和平公园等。现场教学非常直观,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发挥行业企业指导作用
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性特征明显,对从业人员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目前,呼伦贝尔地区的高层次旅游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培养符合行业岗位需要的紧缺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方能体现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目的。《呼伦贝尔旅游》课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良好的校企、校地合作关系,将课堂设在企业,或者请行业、企业的专家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
4. 发挥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作用
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拥有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和全国高级导游员证书,并长期在呼伦贝尔地区进行导游实践工作,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对呼伦贝尔的旅游相关资源、企业概况较为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较容易驾驭相关教学内容,并能够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三)学法指导
1. 学法指导的针对性
《呼伦贝尔旅游》这门课程是在前期基础课相关理论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授课,以期在后续的实习、社会实践和就业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记忆、理解和应用的知识和技能较多,因此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非常重要。针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主要运用速记学习法、睡眠学习法等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对已经学完和预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中讨论的内容多为布置的自学或预习内容,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问题一定要明确,方便学生课下查找课上讨论。这部分内容建议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来实现,不但能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学法运用的综合性
针对撰写导游词和旅游线路模拟讲解这样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要求学生撰写海拉尔东山机场至北山口的旅游线路导游词,这是海拉尔至满洲里旅游线路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不但要通过相关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还要通过学习方法将知识学习与技能通用相结合。学生可运用问题学习法、联系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归纳学习法、观摩法等多种学习方法,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结合教师演示和线路视频资料,能够把风光导游与风情介绍相结合,突出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中心旅游城市的特色。只有学习方法恰当,才能使导游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
四、实践应用探讨
(一)毕业论文选题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时,结合课程学习、实习、社会实践进行选题,尤其是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创新等方面的论文,较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专业就业率
旅游管理专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是100%、97.2%、98.7%,尤其是在呼伦贝尔就业的学生,绝大多数在从事旅游工作,较为集中的行业为旅行社业。
(三)社会反馈
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办学效果明显,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效果比较突显,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呼伦贝尔旅游》课程以旅游线路为载体、以知识模块为依托,将课程设置“模块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既整合了课程,避免课程分割、脱节或重复,又将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双师双能型”的优势,即“学界对业界的相对熟悉”,与学生协同创新,真正契合转型发展的精神实质,将转型发展落到实处。
[1]教育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Z].http://www.moe.edu.cn/,2014.1.26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3]王健民.旅游研究的成熟要体现出学界对业界的熟悉[J]旅游学刊,2007.(01)
[4]徐占江.呼伦贝尔旅游[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6.5
[5]魏小安,厉新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5(05).
[6]曲殿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