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探析
——以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白行村为例

2017-03-08刘乐杨冰清偶春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名胜区新村西湖

刘乐 杨冰清 偶春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引言

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聚观赏性、科学探索和文化价值于一体,由天然景观、人文景观组成的可让游客观光的活动区域。风景名胜区不仅仅担当着一个地区公园或者地方绿地的角色,还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了互补,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1]。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保护景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景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新农村的经济,使景区内村庄经济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改造农村的基础设施来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从而更好地开发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形成以农业促进旅游、以旅游带动农业、互相推进协同发展的局势,同时也增强整个风景区给游客留下的印象[2]。

一、风景名胜区内的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重要工作之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从基本的改造开始,而景区内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有普通农村的形态特征,还有着景区这种特殊性[3]。景区内农村既然有景区这样的特别资源,就应将它的景观价值最大化的科学开发,不能无章法的滥开发,开发前需做好科学的景观规划,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方案[4]。

我国现有多数的村庄是在过去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几乎都存在着落后的生产力和交通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白行村便是其中之一。村庄的布局较为散乱,星罗棋布,村容村貌不佳,并且缺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公用设施,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改造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便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紧要任务。在不损害景区资源的情况下,利用景区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科学规划改造白行新村,提升白行新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村容村貌,使新农村建设与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共同进步。

二、西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早在公元前1040年,颍州这里就建造了一个御花园,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成了颍州西湖。春秋战国期间又在这个御花园内修筑了女郎台、梳妆台等等,至唐武宗李炎做颍王的时候修建了景致优雅的兰园。在颍州西湖最盛时期宋代建成了会老堂、六一堂,西湖三桥。然而在历史的变迁中,因为黄河泛滥成灾且水利没有修缮,导致颍州西湖遭受泥沙淤积的侵害,几乎成为了平地,往日迷人的景致消失不见,渐渐地颍州西湖逐渐走向了衰败,现在仅存会老堂等建筑。晏殊、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巨子先后在颍州担任官职,并在颍州西湖留下了墨宝为后人所传诵。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做颍州太守时对颍州西湖进行了疏通扩宽,还建造了苏堤、苏碑,垂柳、花卉种满在岸边,并留下了“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这一赞赏颍州西湖的诗句。

阜阳市政府为了恢复颍州西湖原先美丽的风光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2011年 3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与北京林业学院编制了颍州西湖风景区24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另有修筑6平方公里湖面区域的具体计划方案。女郎台、梳妆古镇,兰园等景区基础项目建设也逐步开启,做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施工规划并加强湿地保护,控制西湖水位,保护水资源,启动景点建设,竭尽全力将颍州西湖风景区打造成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娱乐度假和休闲生态相结合的旅游景观区。

三、白行新村概况和建设内容

(一)村庄概况

白行村位于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边,102省道从村庄穿过,全村占地面积约 6.5m2,由 17个自然村和24个村民组组成,大致有1000户人家,近4000人,约有耕地2800亩。村庄的自然环境优美迷人,交通也较为便利,有发展成特色旅游村庄的潜力。村庄居民目前主要以农业、林业为生,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村民们收入较低,村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由于缺乏对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意识,原来先人建造的青砖灰瓦合院式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混凝土建筑代替,白行村早已失去原有的田园风光原始村落特色。再加上村庄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建筑零散,风格不一,对西湖风景名胜区造成了景观资源的干扰,对景区形象的提升造成了困扰,因此科学规划白行新村的改造方案是非常紧要的一项工作。

(二)白行新村整体的建设任务

改造白行旧村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任务,在考虑村庄发展远景的同时要兼顾到村庄的现状,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的同时合理利用村庄内原有的基础资源来开发整改村庄,因此需要一个正确合理并且节约资源的建设规划。

白行新村的建设规划主要内容是:把白行新村建设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业的新农村,依靠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发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对白行新村进行开发,不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村庄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各个历史阶段,在相关研究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开发利用村庄的文化资源,治理改善村庄的旅游环境,大力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旅游业,有利于发展村庄文化旅游并推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使村庄的传统农业逐步转型成旅游服务业,加大了村庄居民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村庄经济的结构调整,促进村庄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白行新村的规划措施

(一)白行新村整体规划思路

1.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必须在全面掌握和了解白行村内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村庄现状特点找出目前村庄存在的主要矛盾,根据村民的经济条件、生产生活需求、现实状况以及开发的意愿提出改建或者扩建,不强人所难,同时避免大拆大建,也不能忽略村庄本身的特色一味地改造而导致村庄千篇一律。

2. 规划立足现状,长远发展

一方面要立足于现状,另一方面要符合白行新村发展的长远利益。白行村临近西湖应以古颍州西湖历史人文为引导开发文化旅游村庄,以欧苏文化探源吸引游客来此观光。建造文化历史商业街,以仿宋建筑为商业街的主要建筑大框架,当地居民可以沿街摆摊售卖当地特色纪念物品、食品等,摊位和商铺的设计也要模仿宋代时期商铺的外形,打造一个历史重现的街道,不仅可以给当地居民增加就业岗位,而且还能吸引游客,以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合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

对于可利用的建筑就保留或者进行改造,对于近几年来新建的居民住宅、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要尽量利用,并且要注意保留下来的建筑是否与整个新农村建设布局相协调。如果有果园、池塘等能保留和发展的区域,可以结合村民意愿和新农村的发展需求给予保留,这样既有利于生产,拉动了村内经济发展,又丰富了村庄景观。

(二)道路规划

白行新村村内的道路系统联系着村镇内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村庄的骨架,一旦形成就会影响村庄的全局发展,并且难以改变,需要慎重规划。落后的交通阻碍了村庄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进度,而交通一旦得到了改善,村庄内的资源优势就能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道路系统规划是整个村庄空间平面规划的基础,会对整个布局以及未来的建设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灵活地规划道路系统,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游客观光的需求,让道路形式与功能相互协调[5]。而且新农村道路的重新规划能提升农村的沿街风貌、也可大大提高居民的出行安全和舒适性。

新农村的道路建设要在参考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体现其自身的特点[6]。首先,白行村人口密度较低,车流量人流量较少,但是交通工具类型多,大多为生产、生活所需,道路基础设施差、技术标准较低并缺乏管理。在认识到白行村交通特点的同时,了解道路的分类和分级。

总的来说道路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根据道路的交通特性进行分级,村庄外部道路主要是公路交通,而村内道路是联系村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网络,是白行村的“骨架”和“动脉”,这从总体规划上就形成了白行村的基本骨架。其二是根据道路的功能进行分类,新农村道路在满足基本交通功能的同时应为村民提供交流活动的场所。

(三)景观与生态规划

将景观资源在大概的尺幅范围内再次分配,经过多番分析后再提出优化方案来进行规划,把景观资源价值与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1. 自然优先原则

大多数旧农村是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而且格外注重“居游其中”这种意向[7]。白行新村毗邻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拥有较好自然资源,有利于新农村的景观改造。例如,利用天然的山水,树林,竹林构建新型的“水口园林”景观点,高低错落的灌木,结合流动的水,安静的古井,远处的山,近处的亭,在变化中体现一种朴实实用的山野之美。

2. 针对性原则

在当代农村,屋顶对生产生活起到的作用很大,晾晒衣服、农作物、放置太阳能等等。当然光秃秃的屋顶并不美观,现代化的机器堆积在屋顶也毫无美感,屋顶上可搭建简易瓜棚或者做传统的砖雕花来进行绿化美化,在满足生活所需的同时,在细节方面匠心独到,将艺术与生活情趣相结合来搭建地方特色景观建筑,对发展民俗观光旅游产生了积极影响。

3. 利民原则

景观不是花瓶,它的主要功能还是要使村民能舒适地在此生产、生活,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让村民住的舒心,另一方面给村民带来实惠[8]。风景优美、生活闲适可以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吸引在城市中需要解压放松的人群,对于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也是大有裨益的。景观建设就是一项软投资,但是总是处于模糊的状态,如果仅仅只是体现实用性显得没有个性,这样是难以吸引游客,只有实用和景观建设同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农村,美化新农村。

(四)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数不胜数,如何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满足游客不同的审美的同时要继承传统文化,开发独树一帜的富有鲜明地方特色且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村庄。

1. “欧、苏”文化探源

历史文化村庄与普通的旧村庄是有区别的,它形成于较为久远的历史时期,并不同程度的保留着传统建筑和传统风貌,并有着浓郁的历史氛围[9]。颍州西湖由胜至衰,在这变化中还是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印记,欧阳修和苏轼便是其中代表人物。历史文化除了聚落本身的含义之外,更重要是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资源。北宋时期是颍州西湖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北宋西湖诗词创作的全盛时期,文人墨客遗留下的精神文化产物至今还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古村庄是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场所,是千百年来人类历史社会发展和文化驻留的载体,这里遗留了古人在此生活的印记。可以在白行新村建造“欧、苏”文化馆,这样能让游客更直观地去了解“欧、苏”文化,周围建造一些仿宋的建筑群来营造一种历史溯回的氛围,让游客能有更深的文化体验。

2. 生态观光等特色旅游

结合当地生产开发特色旅游,农业作为当地村民的主业,也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发展自身擅长的农业在村内建设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区,种植常见的蔬菜、花卉、水果、盆栽供游客们观赏采摘,提升生活乐趣[10]。利用村中的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休闲旅游,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吸引城市中的垂钓爱好者,并给村民带来新的收入。

3. 商业街规划

拆除不协调的建筑,恢复原有的环境,开发与欧、苏文化配套的北宋风格商业街,沿街建造简约的仿宋建筑,根据屋顶的大小和长短变化让建筑自然的穿插、随意的变化勾勒出的天际线显得错落有致。村民们沿街开设小商铺,售卖具有宋代特色的物品、阜阳当地特产、艺术品等等,既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又丰富了村庄的民俗文化,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来此驻足。沿街的建筑群可开设酒肆、客栈、衣铺等等,古色古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繁华的北宋街市。

五、结语

我国新农村建设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当代背景下发展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是个极有挑战性的过程,要做到保护与开发景区资源相结合,坚持可持续性开发新农村,改善和提升村民的整体收入。利用科学的规划,强化新农村管理制度来逐渐改善村容村貌。使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农村,走向更加文明的未来。

[1]金兆森.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9.第三版.

[2]李光录.村镇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大学出版社,2014.3.

[3]蒋和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4]张琳.浅谈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阜阳市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白行村为例[J].科技信息,2009,(18):341-342.

[5]邓方荣.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14(04):29-32.

[6]欧阳高奇.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讨——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内村庄为例[J].中国园林,2009,25(01):83-87.

[7]刘旭.通州区新农村道路规划建设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14):71-74.

[8]孙喆.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林,2007,23(09):39-45.

[9]施世强.新农村建设对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2):143-144.

[10]谌子益.新农村背景下古村落保护利用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名胜区新村西湖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当西湖遇上雪
“五老”宣传队走乡串镇唱新村
发挥“五老”队伍作用 创建“三无四有”新村
不分内外育人 建设文明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