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学太顺利
2017-03-08邓红萍
文︳邓红萍
别让教学太顺利
文︳邓红萍
某位小学数学名师在讲述他的成名课“时、分、秒”时提到,下课铃一响,教学刚好结束,不多一分钟也不少一分钟,言下之意是课堂教学非常顺利甚至完美。这个案例引发了我的长久思考与实践。多年的实践告诉我,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太过顺利可能并不好。
一个很普遍的案例:教五年级上学期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大多数教师在探究一开始,就会提问:“能不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呢?”然后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最后极其顺利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非常“成功”,但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被教师提问中的“完全相同”给限制了。为什么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学生无从知晓,使得他们的认知上形成了空白,探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实际上,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一些教师常常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无思维深度的,甚至假问题的情境。教学虽然顺利,但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得不偿失。因此,笔者认为,别让教学太顺利。
学生出错时不要急于纠正。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不强,在数学学习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很多教师却害怕学生出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一出现错误,便立即换另一个学生回答或者由老师代劳,以便使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其实,如果教师能利用错误做文章,给学生留下自我反思的时间,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剖析错误的原因,课堂将会更加精彩。
例如,在学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读出下列各数:1201、2100、2121、1002。学生对前面三个数的读法轻车熟路,但在读1002时,有一名学生读作“一千零零二”。这个学生一读完,其他学生马上大声地说:“错了,错了。”教师看到这么多学生认为读错了,觉得应该再给这位读错的学生一个机会,于是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这名孩子轻轻地说:“我是学电视里主持人的读法,电视里在读2000年的时候都是读作‘二零零零’的,所以我就这样读了。”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于是,其他学生也纷纷说,这样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如电话号码、门牌号等都不是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法来读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两种读法进行了比较,使学生知道数字在表示代码的时候可以只读数字本身,而在表示数量的时候要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法来读。
在上述例子中,当学生出现错误读法时,教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从错误中发现了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给读错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进而让其反思自己的读法,让全班学生学会辨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虽然教学预设被打乱了,但教学效果却更好。
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急于肯定。美国有位教育家说过:“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大部分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都需要一个思考过程,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够迅速解答。然而,有些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或看到个别优秀生举手,立即请该生回答问题,迅速推进教学,根本不给其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不用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的培养了,提问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例如,教学“10除以3.3商3余数是几”时,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0.1,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1,双方各不相让。这时,教师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而是在一旁静静地等待。于是,有学生提出质疑:“我经过验算,发现正确的余数应是0.1,可余数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去思考、去辩论、去验证。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余数1在十分位上,所以表示0.1;(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检验出余数0.1才是正确的。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我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带了10元钱去买一种单价为3.3元的薯片,买了3包,还剩1角钱,也就是0.1元。”这个在教师看来答案唯一的问题,就在这几分钟时间里,被学生用推理、验证、举例等方法探索出了多种不同的理由。虽是短短的几分钟,留给学生的却是思考的时间、尝试的时间、讨论的时间。虽然教学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但给学生的思维发展留出了更大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郴州市第十三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