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焦虑障碍解析
2017-03-08朴轶峰赵延宇
朴轶峰,赵延宇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 510430)
DSM-5焦虑障碍解析
朴轶峰,赵延宇*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东 广州 510430)
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PA)已与2013年5月发布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与第四版相比,焦虑障碍一章在组织结构、亚型选择、诊断标准都有较大变化,本文对此予以比较分析与解读,以帮助同道理解及临床应用。
DSM-5;焦虑障碍;解析
1 DSM-5焦虑障碍概述
DSM-5的特点之一是将焦虑障碍独立,完全与强迫症、应激障碍分离,将在DSM-IV中包含在焦虑障碍的强迫症归入到强迫及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共同归入到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几个亚型均为焦虑特征明显的精神障碍,体现了亚型与一级分类的高度契合;二是重视并突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在DSM-5[1]中通篇布局及各章节的亚型排序都实行了按生命周期的次序编辑;三是先进性和科学性,参考了大量近年来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四是广泛适用性,考虑到DSM-5除精神科医师外内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社工、律师、保险从业人士甚至法学工作者都会使用;五是客观性原则,当其同时满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可以用共病的形式给出全部诊断,焦虑障碍一章也是共病较多的部分。
2 DSM-5与DSM-IV亚型的比较
DSM-5将强迫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从本章中剔除,分别划入到相应的章节中。在全生命周期观念的指导下将分离性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划入本章。惊恐障碍不再区分伴与不伴广场恐惧,广场恐惧症也无需标注无惊恐障碍史。
3 DSM-5与ICD-10、ICD-11主要亚型的比较
DSM-5与ICD-11在亚型结构方面一致,相对于ICD-10都增加了分离性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但是剔除了混合性焦虑及抑郁障碍,它在DSM-5中被编入到抑郁障碍,在ICD-11中编入到心境障碍,理由是它在症状上与抑郁障碍的关联性更强。
4 亚型内容变化及临床适用性
4.1 关于DSM-5与ICD-11一致性问题
DSM诊断分类系统和ICD诊断分类系统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收到重视和具有较大影响的诊断分类系统,在多数国家和地区使用。人们普遍关注DSM-5与ICD-11(将于近期发布)的一致性,因为它们都是主流的两个版本,它们的差异程度将会对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单一精神障碍患病率动态变化的统计、卫生资源的投入预测带来困难,惊喜的是两个版本在修订过程中参加修订的主要负责人在大部分内容上都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认识,据专家介绍两者的一致性在90%以上。
4.2 分离焦虑障碍
这一亚型在DSM-IV是归于“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DSM-5将这一亚型归入到焦虑障碍,并将易感人群扩展至成年人。一是由于分离焦虑障碍不再局限于18岁之前的人群,为此取消了诊断标准“C这种困扰出现在18岁之前”;二是对成人分离焦虑障碍的病程予以界定,即成年人的病程要满足6个月的要求并强调病程是持续性的;三是为了使得症状中的内容可以代表成年人的特点对部分措辞做了修改[2]。
4.3 惊恐障碍
DSM-5在惊恐障碍的认识上有了较大改进,还了它的本来面目,体现了尊重临床、尊重实际的精神。惊恐障碍的表现形式是反复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它是以惊恐发作为载体的,在个体出现广场恐怖症时就如同在分离焦虑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或其它精神障碍时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一样,两者之间没用特定的必然联系,为此DSM-5对DSM-IV做了修订,将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症各自独立,分别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4.4 广泛性焦虑障碍
这一亚型是是焦虑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单元,趋于成熟与稳定,也因此认识比较一致,修订的部分很少,在6种常见焦虑或担心的症状中对睡眠障碍有一处做了修改,将“难以入睡或常醒转”改为“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其次是增加了社会功能损害的指标,即:这种焦虑、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综上所述,DSM-5焦虑障碍章节结构编排合理、表述通俗易懂,易于被广大医务工作者理解和接受,各亚型诊断标准契合临床实际,有很强的适用性,相信会对于指导临床工作和科研有较大帮助。
[1] 张道龙,刘春宇,童慧琦,等译.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181-225.
[2]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07-116.
本文编辑:张 钰
Analysis of Anxiety Disorder in DSM-5
PIAO Yi-feng, ZHAO Yan-yu*
(Guangzhou Civil Affairs Bureau Mental Hospital,Guangdong Guangzhou 510430, China)
R749.72
A
ISSN.2095-8242.2017.001.194.01
赵延宇,E-mail:5240706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