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课程“环境科学与技术”PIF教学模式研究

2017-03-08代智能阳艾利傅海燕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语科学教学模式

代智能,阳艾利,傅海燕

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院校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1]。“环境科学与技术”是厦门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部分专业的通识课程,教授对象为国际教育学院财务管理、电气以及土木专业的学生。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教学大纲、教案和授课内容都使用英文,课堂中实际英语讲解的比例不低于50%。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亟待研究探索。本研究拟在合理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双语教学的课程特点、现有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思考,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展示该教学模式的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以期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推广。

1 基于“环境科学与技术”课程实践的PIF双语教学模式分析

在双语课程“环境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前准备(preparation),使师生之间充分了解,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基础;同时,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interaction),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提升教学效果;并把教学延伸到课后,通过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反馈(feedback),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双语课程的学习,也有助于提升教师双语教学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将该教学过程总结为PIF双语教学模式,其中,课前准备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略有不同。

1.1 课前准备(Preparation)——上好一节课的基础

1.1.1 教师的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需解决“教谁”、“教什么”、“怎样教”三个问题。

1.1.1.1 “教谁”——进行充分的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可通过学生访谈、教授过该班级的教师访谈,以及考查学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教授过程中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否则学生只会感到枯燥难懂。通过课前访谈和课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词汇认知度较低,85%的学生对所列出的一些专业词汇认知度低于30%。80%的学生看专业英语教材存在困难[2-3]。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讲解重要词汇和词组,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词汇量以及阅读文献的能力。

(2)学生的特点和情感需求。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群体特点和情感需求,甚至每个同学也有不同的个体特点和情感需求,还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过程中事先了解;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态度不端正的同学,往往是教学过程中没能满足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通过课前访谈和课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5%的同学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1.1.1.2 “教什么”—— 制定教学目标体系

结合学生分析和课程要求,制定“环境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应将课程目标细化为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

1.1.1.3 “怎样教”——选择教材,进行教学预设计

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非常重要。实践证明,国外原版教材结合国内参考书的组合能有效促进双语教学的开展[4]。在PIF教学模式实践中,结合学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决定选用美国的Enger Smith主编的教材《Environmental Science》(thirteenth edition)作为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是专为美国以外的国际学生准备的通用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体系完善,内容紧跟科学前沿,难易度适中,是较为合适的教材。同时选用方淑荣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科学概论》作为参考书,辅助学习。

在选定教材后,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系统、细致的预设计,也就是备课。在教学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并结合以下几方面做出规划:①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②新旧知识如何关联。只有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关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新旧知识的比较及延展,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和效果。③充分借助多媒体可视资料(图片、视频、演示文稿等)帮助学生理解。④设计教师的语言策略,即怎样的口语表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结合上述规划,教师应制作好学生课前学习材料,包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导入材料、新授内容、课堂讨论、课堂小结、重难点翻译等;形式可以是PPT、文档、图片、视频等。并将这些学习材料提前至少两天交送学生,方便学生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

1.1.2 学生的课前准备

对学生而言,课前准备需要弄清楚“谁学”、“学什么”、“怎样学”三个问题。

首先,“谁学”的问题。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自我思考,总结自己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不足,分析如何把以往的有益经验应用到本课程的学习中,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来改正自己的不足。

其次,“学什么”的问题。学生需要结合“环境科学与技术”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加强对本课程的认知,明确课程目标,明确阅读、听力、表达以及写作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初步制定适合自己的较为详细的课程学习计划。

最后,“怎样学”的问题。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教师准备的学习材料进行课前学习,即预习,把学习计划细化到日常学习中。

通过对“教谁”、“教什么”、“怎样教”三个问题的思考,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学生通过对“谁学”、“学什么”、“怎样学”三个问题的思考,也从认知、情感和学习计划上做好课前准备。

1.2 课堂互动(Interaction)——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心中有数,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可以说是互动探讨的过程,上节课内容复习需要互动,本节课学习内容导入需要互动,新知识学习需要互动,提问回答需要互动,总结思考需要互动,等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增强课堂互动性:

(1)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分组交流、实地调研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思考、鼓励课堂表达和课堂交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崔艳等[5]研究表明,分组模式是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组间的竞争,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借助动画、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素材,提高课堂讲解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及时有效、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及认知水平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在课堂上穿插实验、游戏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课堂倦怠感和抵触情绪。

(3)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多对学生进行正面鼓励。

(4)在主体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分配适当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1/5~1/6),总结新授知识中的重难点部分,采取重点词汇中英文板书讲解、提问等形式,加强学生理解和记忆。

(5)教师通过询问学生的课堂感受、下节课希望教师讲授哪些内容、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解,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什么建议和要求等,做好下节课程的安排。

同样,学生应积极参与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新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口语和听力。学生在对新授内容理解有困难时,应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因此,课堂互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互动、课程需要怎样的互动、互动的时间、效果等;学生也应积极参与互动,积极反馈自己的感受,向教师提出建议。

1.3 课后反馈(Feedback)——上好一节课的保障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有必要与学生进行课后反馈活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知识水平,促进学生新旧知识融合。除了常规的作业布置,课后答疑外,还要重视对知识的阶段式检测检查,包括平时检查、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特别是平时的检测尤为重要。平时检测一般在课堂上进行,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单词听写。教师不定期对重点专业词汇进行听写抽查;二是以选择、填空和判断的形式进行快速检测。在某一章节学习结束后对本章概念、原理、公式等进行检测,以便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也有助于对下一章节学习的推进。实验证明,阶段式检测可使期末考试成绩平均提高15%以上。

课后反馈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几周、几个月、一个学期、甚至是学生的整个大学时代,课后反馈可检验课前准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计划,也可检验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保障。

2 效果分析

“环境科学与技术”课程开设已有2年,共有400多人修读,其中256人参与了该教改项目。由于这些学生都来自国际教育学院,招生时要求其英语笔试成绩不低于90分,因此,总体英语水平比普通班级要稍好。但是,双语课程需要综合考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比较其综合能力,学生的差别就比较大。课前问卷调查显示,76%的同学认为在“环境科学与技术”这类通识课的学习中,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67%的同学认为在没有进行课前预习的情况下,能理解的课程内容不超过50%。因此,学生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了解教学内容,掌握每堂课的重点词汇,这样才能跟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李英华等[6]研究也表明,学生在双语课程学习时,进行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课程结束后组织进行的课堂有效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互动课堂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高。有55%的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60%的同学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80%的同学表示喜欢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等有互动性较强的教学形式。黄月华指出,互动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7]。

此外,90%同学都至少1次通过不同的(课堂提问、网络提问、一对一答疑)途径向老师进行提问,并得到了较为满意的回答,最终解决了疑问;60%的同学有3~5次的提问经历;70%的同学表示喜欢教师分层布置作业,采取调研报告、主题演讲等多样的作业形式。

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阐述:

(1)学生反应。从图 1可以看出,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学生畏难情绪有所缓解,双语课程模式的建立使其对双语课程学习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增强了自信心。60%的学生表示在项目开展前不知道双语课程的学习方式,通过该项目开展,他们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对学习“环境科学与技术”这门课有信心,而且对其他双语课程的学习也更有信心。

图1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态度变化

(2)学生成绩。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该项目的开展,考试不及格人数下降了25%,仅有0.5%的学生不及格,经过PIF模式学习的学生成绩普遍高于未开展该模式学习学生的成绩。可见,PIF模式的引入,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效果。

图2 项目开展前后学生成绩区间分布

由于进行模式教育与未进行模式教育的学生不是同一批学生,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而且,教师在不同时期授课时教学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单纯从考试成绩来判断项目是否成功相对片面。但结合学生自信心的变化以及学生成绩的演变趋势来看,PIF模式的引入对学生双语课程的学习还是有积极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环境科学与技术”实践研究的PIF双语教学模式,把课前准备、课中互动和课后反馈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课前准备的基础效果,把握课堂互动的关键作用,跟踪课后反馈的保障效用,保证了课程实施的成效,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模式可为相关专业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但是,该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教学效果的评估方面,单纯从一门课、2个批次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估该模式的效果还远远不够,今后还需持续深入的研究。

[1]张颖,单德鑫.有关环境科学双语教学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80-81.

[2]王明仕,王明娅,赵丽,等.环境科学双语教学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5:14,34.

[3]赵兵涛,张忠孝,金晶.关于《环境工程与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102-104.

[4]孔庆学,崔艳.食品微生物双语教学的一点体会[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8,15(4):61-64.

[5]崔艳,孔庆学.生物工程专业课双语教学初探[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2,19(1):63-65.

[6]李英华,王丽敏,魏薇,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2):94-97.

[7]黄月华.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29-132.

猜你喜欢

双语科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拔牙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