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中西部地区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

2017-03-08万雪丽吴华洪孔德璇肖艳林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7年6期
关键词:实况强降水水汽

龙 园,万雪丽 ,吴华洪,孔德璇,肖艳林

(1.贵州省六盘水市气象局,贵州 六盘水 553000;2.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3.贵州省气象台,贵州 贵阳 550002)

1 引言

针对我国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台风暴雨的研究在很久以前便已开展[1],如程正泉等[2]研究表明,台风登陆时的地形抬升和地面拖曳效应,以及饱和湿下垫面对于潜热通量输送、降水范围和强度有重要影响,而台风外围气流里产生的中尺度对流云团(MCC)是降水形成的直接系统[3-5]。许多专家学者[6-9]也开展了台风西移对贵州带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研究,如周明飞等[7]对发生在贵州三次台风(0104 号、0214号、1011号)暴雨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0104号台风受高压坝的影响,台风移速及强度衰减速度明显偏慢,给贵州带来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随着数值模式的发展,并应用于中短期天气预报,尤其是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引起的极端强降水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5,10-13],如吴海英等[14]对台风“海葵”倒槽特大暴雨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冷空气从对流层中层侵入台风倒槽,促进暴雨区及附近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引发了江苏省局地的特大暴雨天气。戴竹君等[15]利用轨迹模式对热带风暴“Bilis”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模拟发现,索马里和80~100°E越赤道气流的持续水汽补充有助于低压环流在陆上长久维持。但当前模式的发展仍不能满足日常业务中对于复杂天气过程模拟的需求[16-17]。

因此,针对2014年9月16—18日发生在贵州中西部地区的台风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将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尺度模式(WRF)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数值模拟,以期加深对此类台风暴雨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WRF模式在贵州台风暴雨过程中的预报特点,对于加强模式产品的应用和促进模式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 资料与方法

本文采用的资料包括: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一日4次的FNL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降水资料为贵州省88个地面观测站的逐时降水资料及中国自动站与CMORPH[18]融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水平分辨率为0.1°×0.1°;台风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包含热带气旋每6 h一次的中心位置及强度。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19]对台风“海鸥”的演变及贵州降水进行模拟。

3 台风“海鸥”过程特征及环流诊断分析

3.1 台风“海鸥”概况

2014年第15号台风“海鸥”于9月12日14时(除特别说明外,文中时间均为北京时)在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向约1 090 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生成时强度为热带风暴,中心位置位于13.8°N,130.8°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风速18 m/s。生成后“海鸥”向西北方向移动且强度将逐渐增强,13日早晨加强为强热带风暴,下午加强成为台风,15日穿过菲律宾岛进入我国南海并逐渐向华南地区靠近。16日9时40分前后,“海鸥”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风力达到42 m/s,中心最低气压为960 hPa,之后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至17日14时低压中心位于22.9°N,102.8°E,中心气压998 hPa,风速15 m/s,减弱为热带低压,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

3.2 降水实况

受台风“海鸥”影响,贵州中西部地区于9月16日20时左右开始出现强度较大的降水,此次降水过程一直持续到9月18日20时左右趋于结束。由图1可见,此次过程贵州省48 h累计降水量呈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强降水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以西地区,且六盘水市南部、毕节市东南部以及黔西南州北部超过150 mm,普安县境内累计总降水量超过400 mm,而东部地区普遍在25 mm以下。

图1 2014年9月16日20时—18日20时贵州中西部地区的过程降水量(单位:mm)及5个代表观测站分布Fig.1 The observed accumulated 48-hourrainfall (mm) for 2000 BJT 16 to 2000 BJT 18 Sep 2014(units:mm)and the location of fives representative stations in middle-west Guizhou

为分析整个过程中逐小时降水的演变特征,从贵州中西部地区选取安顺、纳雍、盘州、仁怀、兴仁等5个代表站,给出9月16日10时—18日20时共48 h逐小时降水量分布(图2)。由图2可见,强降水分2个时段,第1时段为16日20时—17日20时,此时段受台风“海鸥”的直接影响时段,从12 h累计降水量可以看出,其最大值基本出现在17日20时前后,降水量呈快速增长趋势,降水强度亦逐渐增强,这与台风“海鸥”路径稳定、移动速度快、登陆强度强、降水强度大的特点相一致,此时段的降水持续时间长、局地性强;第2时段为17日20时—18日20时,台风已经减弱为热带低压,对贵州影响有所减弱,但从降水演变图中可看出,贵州西部维持较强降水,安顺站的雨强在18日10时超过了11 mm/h(图2a),盘州站12 h累计降水仍然维持在85 mm左右(图2c),但强降水的持续时间不长。因此,在台风对贵州的影响减弱之后的24 h内,尽管强降水的持续时间相较第1时段明显偏短,但贵州西部地区的降水仍维持,且最大小时雨强基本出现在第2时段,从而导致17日20时—18日20时产生了连续性的暴雨天气。

图2 贵州中西部地区代表站48 h(9月16日20时—18日20时)的降水时间序列(a,安顺;b,纳雍;c,盘州;d,仁怀;e,兴仁),空心柱为小时降水量(左侧坐标),实线为逐12 h累计降水,虚线为逐24 h累计降水(右侧坐标),单位:mmFig.2 The time-serial of rainfall(mm) of stations on mid-west Guizhou for 2000 BJT 16 to 2000 BJT 18 Sep 2014 (a,Anshun; b,Nayong; c,Panxian; d,Renhuai; e,Xingren), which columns are for hourly precipitation, solid and dashed lines are respective for 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by 12 hours and 48 hours

3.3 环流背景

降水发生前,贵州上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副高西脊点位于101°E附近,贵州大部地区维持多云天气。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低涡西侧偏北气流逐渐引导中高纬冷空气南下,16日08时冷锋已到达长江中下游,由于受到西北行的台风阻挡,此后冷空气缓慢向南向西推进(图略)。此时,台风移至海南省文昌市附近时,副高东退,西脊点在110°E附近稳定维持。17日02时台风倒槽西移至贵州西部上空(图3a),倒槽东侧的东南风在贵州形成明显的风速辐合区,贵州西高东低的地形促使携带大量水汽的东南气流在当地辐合区沿地形抬升,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动力条件[20]。17日08时500 hPa和700 hPa在贵州西部均有倒槽形成,倒槽东侧向贵州的东南风呈风速辐合,有利于水汽在贵州中西部辐合产生较强降雨,同时贵州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有利于倒槽东侧的东南风沿地形抬升增强降雨(图略)。

随着台风登陆继续西进减弱,17日20时以后副高又西伸至110°E以西,贵州处于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控制。同时,700 hPa在河套地区的切变东南移至四川东部,与台风倒槽南北向叠加,形成贯穿贵州西部的南北向切变,此切变维持至18日08时(图3b),此时,地面冷锋进入江南,贵州中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已受到冷空气影响,但台风外围的低空急流亦较前一时段有明显减弱。随着冷空气的逐渐加强,地面准静止锋趋于消失,而贵州地区大气低层冷锋锋区和大气斜压性得到增强[21-22]。因此,在17日20时以后,贵州西部地区降水的形成主要与副高西侧及台风尾流中的暖湿气流跟地面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有关。

图3 2014年9月17日02时及9月18日08时高、低空环流形势(细实线为500 hPa位势高度,粗实线为700 hPa切变线及台风倒槽,风向杆为700 hPa急流,箭头为200 hPa急流,阴影区为500 hPa垂直上升区)Fig.3 The upper- and lower-level synoptic weather pattern at 0200 BJT 17 Sep and 0800 BJT 18 Sep 2014. The solid lines are geopotential height at 500hPa (units:dagpm); the bold solid line is wind shear and typhoon troughat700hPa; the shaded areas are rise area at500hPa; the vectors and bars are separately the wind speed≥40m/s at 200hPa and≥12m/s at 700hPa

综上所述,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持续影响是造成此次贵州中西部地区大范围暴雨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前一阶段是由台风系统引发的持续性降水过程,而后一阶段则是低层切变系统引导北方冷空气南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及台风尾流中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从而引发的暴雨天气。

3.4 水汽输送特征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是台风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且台风暴雨强度不仅与台风强度有关,还与台风变性、弱冷空气的入侵等密切相关[23-25]。

为分析此次暴雨过程前后2个时段水汽来源的差异,给出了9月16日20时—17日20时、17日20时—18日20时过程平均的700 hPa水汽通量分布(图4)。由图4a可见,在强降水发生的第1时段,伴随台风外围东北侧的低空偏南急流,形成了一条自孟湾低压向东跨越南海转而进入西南及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带,其中台风中心东北侧的水汽通量输送高值中心超过了36 g·cm-1·Pa-1·s-1,该高值区与此时段内台风倒槽附近出现的强降水落区有较好地对应。而第2时段(图4b),随着台风逐渐减弱,之前自西向东的水汽输送带变为台风尾流中的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副高边缘经南海向内陆地区输送,且水汽通量强度减小至14 g·cm-1·Pa-1·s-1。

图4 2014年9月16日20时—17日20时(a)、17日20时—18日20时(b)过程平均的700 hPa水汽通量(箭头为水汽通量,阴影区表示水汽通量大于10 g·s-1·cm-1·Pa-1的区域)Fig.4 The vapor flux(vectors, units: g/(socmoPa)) at 700hPa which (a) is averaged from 2000 BJT 16 to 17 Sep 2014 and (b) is averaged from 2000 BJT 17 to 18 Sep 2014

4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4.1 模拟方案设计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V3.5版本),对此次由台风及中低层切变系统共同造成的贵州中西部地区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方案采用双层嵌套,模拟中心为20.0°N、100.0°E(图5)。粗网格(domain1)格距30 km,水平方向格点数368(x)×505(y),范围为9°S~49°N、46~153°E;细网格(domain2)格距10 km,水平方向格点数222(x)×304(y),范围为10~37°N、80~129°E;垂直方向为38层,顶层气压为20 hPa。模拟时段为2014年9月14日08时—20日08时,共144 h,积分步长90 s。

图5 模式模拟选择的双重嵌套的网格范围及区域内的地形分布(单位:m)Fig.5 The distribution of double nested grid and the terrain in the model area(units:m)

前人的研究表明[23,26-29],不同的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对模拟的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结合多次试验的结果分析及对已有研究的总结,本次模拟微物理过程方案粗网格采用Kessler(暖雨)方案,细网格采用Ferrier(newEta)微物理方案;长波辐射方案采用RRTM方案;短波辐射方案采用Dudhia方案;近地面层(surface-layer)方案采用Monin-Obukhov方案;陆面过程方案采用Noah方案;边界层方案采用YSU方案;积云参数化方案粗网格采用浅对流Kain-Fritsch (newEta)方案,细网格采用Grell-Devenyi集合方案。

4.2 台风模拟对比

图6给出了台风“海鸥”移动路径及强度的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由图6a可见,在16日20时之前,尽管模拟出的台风中心和移动路径与实况相比略有偏差,但均朝着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两者平均距离相差90 km,最大偏离距离137 km,最小仅相差51 km,16日20时之后,台风移动路径及中心与实况基本一致。从强度的演变上来看(图6b),模拟的强度在16日20时之前较实况偏弱,之后则比实况偏强,但台风强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此外,模拟的台风减弱速度比实况稍慢,这可能与台风登陆后客观分析对台风强度的描述偏弱有关。总体看来,WRF模式对此次台风的路径和中心强度模拟效果较好。

图6 2014年15日08时—17日14时的台风路径(a)与强度(b,单位:hPa)的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Fig.6 The time-serial of simulation results and observation of typhoon track(a) and intensity(b, units:hPa) from 0800 BJT 15 to 1400 BJT 17 Sep 2014.

4.3 降水量模拟对比

为探讨WRF模式对于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效果,给出9月16日20时—17日20时和17日20时—18日20时的24 h累计降水量的实况分布和数值模拟。9月17日20时的24 h累计降水(图7a、图7c)显示,第1时段的强降水落区与实况均存在较为分散的特点,基本位于贵州南部及中部偏西的部分地区;但模拟出的降水中心位于黔西南州中部,其中心值为100 mm左右,无论是降水中心强度还是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范围与实况相比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WRF模式的模拟方案对于台风的描述不够精确有关;但模式仍体现出该时段贵州的降水呈现东北少西南多的分布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贵州西部存在强降水中心的事实。18日20时的24 h累计降水的实况及模拟可见(图7b、图7d),实况的强降水范围比第1时段24 h更为集中,暴雨以上级别的降水主要集中六盘水市、毕节市东南部,且超过100 mm的强降水范围比第1时段大;而模拟降水的分布与实况相比,强降水中心强度依旧偏弱,其中心值为50 mm,但降水大值区域的分布与实况基本吻合,即主要集中在贵州西部地区,且反映出强降水中心在六盘水市中部。

图7 实况观测(a、b)与模拟(c、d)的9月17日20时(a、c)及9月18日20时(b、d)24 h累计降水分布,单位:mmFig.7 The observed (a、b) and simulated(c、d) accumulated 24-hour rainfall (units: mm) of 2000 BJT17(a、c) and 2000 BJT 18 Sep 2014 (b、d)

综上所述,2个时段的累计降水模拟值均小于实况观测值,且第1时段模拟的强降水中心及范围与实况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与模式地形精度同实际地形有所差异以及对台风模拟效果不够精确有一定的关系。但总体上仍反映出了贵州降水呈西多东少的分布特征。

4.4 水平风场模拟分析

相对螺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低空急流对强降水的作用[26]。本文对东亚地区700 hPa的流场及相对螺旋度进行模拟分析,9月16日20时(图8a),700 hPa台风中心位于广西与越南交接处,贵州处于台风外围偏东气流的影响,相对螺旋度大值区位于台风北侧的倒槽附近,数值超过了800 m2/s2,螺旋度的大值区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对于台风而言,相对螺旋度亦能反映台风周边地区低层水汽的输送状况,说明贵州南部地区在16日20时已具有较为充足的水汽输送,为后续的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18日08时(图8b),台风流场有所减弱,相对螺旋度亦有明显的降低,表明后期降水的水汽输送有所减弱,模拟与实况基本一致。同时,在贵州北部地区的风场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辐合线,而影响贵州地区后期降水的南下冷空气与此系统的存在有密切联系。

图8 东亚地区700 hPa流场(流线)及相对螺旋度(阴影,单位:m2/s2)分布(a,9月16日20时;b,18日08时)Fig.8 The flow field at 700 hPa on East-Asia area(streamline) and relative helicity (shaded,units:m2/s2)(a,2000 BJT 16 Sep 2014; b,0800BJT 18 Sep 2014)

4.5 相对湿度和垂直速度模拟分析

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较长的持续时间是暴雨发生的3个重要条件[8]。为分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贵州上空的水汽及垂直运动分布,模拟前后两个时段贵州强降水中心的相对湿度及垂直速度的剖面图。由图9a看出,强降水开始时,贵州东部地区(105~110°E)有深厚的湿层,高湿区域延伸高度超过了400 hPa,且上升运动区同样深厚,随着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台风外围对流能量受地形抬升等作用开始释放,强降水开始逐渐形成。18日00时(图9b),贵州以北仍受强烈的上升气流控制,上升运动中心位于贵州西部25 °N附近,此时,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系统伴随大范围的垂直上升运动自北向南缓慢移动,随着北方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贵州交汇,高湿区域范围与伸展高度较前一时段有明显的增大,加上强烈的垂直抬升运动影响,为第2时段强降水的持续提供充足的动力条件。

4.6 假相当位温和比湿模拟分析

对假相当位温和比湿进行模拟分析,16日20时(图10a),在台风“海鸥”的外围气流开始逐渐影响贵州时,850 hPa的比湿达到16~18 g/kg,对流层中低层的偏南气流携带暖湿空气输送至105~113°E之间的不稳定层结中,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雨带亦逐渐形成,并自东向西移动。18日00时(图10b),随着台风减弱,其对贵州的影响亦逐渐消失,此时贵州处于切变系统控制下,贵州近地面比湿仍维持在16 g/kg左右,贵州北部不稳定能量逐渐释放并向南移动,随着系统南移减弱,能量释放完毕,贵州强降水天气趋于结束。

图9 9月16日20时沿25.5°N(a)及18日00时沿105.5°E(b)所在直线上的相对湿度(阴影,单位:%)及垂直速度(等值线,单位:Pa/s,虚线表示负值区)的垂直剖面,★号表示贵州地区降水中心Fig.9 Vertical section of relative humidity (shaded, %) and vertical velocity(contours,Pa/s) along with 25.5°N at 2000BJT 16 Sep 2014 (a) and 0000BJT 18 Sep 2014 (b), ★ is for the precipitation center in Guizhou

图10 9月16日20时沿25.5°N(a)及18日00时沿105.5°E(b)所在直线上的假相当位温(阴影,单位:K)及比湿(等值线,单位:g/kg)的垂直剖面,★号表示贵州地区降水中心Fig.10 As in Fig.9, except for Pseudo-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shaded, untis: K) and specific humidity (contours, units: g/kg )

5 结论与讨论

①此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在第1时段具有降水强度增长迅速、持续时间长及局地性强等特点,强降水中心较为分散;第2时段的强降水持续时间短,但最大小时雨强较第1时段强,且24 h累计降水超过50 mm的范围较第一时段更为集中。

②引导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天气系统在前、后两个时段内略有差异但存在联系,第1时段主要受到1415号台风“海鸥”外围云系中的对流云团影响,而在台风减弱后,第2时段降水则主要与低涡切变系统侵入台风尾流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引发的降水云团再生有关。

③模拟结果与周明飞等[7]研究相比,此次过程中台风“海鸥”的移速及强度衰弱同样较快,台风云系带来的深厚湿层与暖湿气流沿地形动力抬升作用,使得贵州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促使此次暴雨过程中第1时段强降水局地性的形成;第2时段强降水主要受副高外围及中低层低涡切变系统南压的影响,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明显,并有冷空气入侵台风尾流使降水云团得到重新发展,从而导致贵州中西部地区的强降水维持。

采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台风、强降水落区、水平风场、相对湿度、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和比湿进行了模拟,虽然模拟结果与实况观测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该数值模式仍能较好地模拟出1415号台风“海鸥”的演变特征及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大致趋势,并揭示了此次暴雨过程形成的重要机理及前、后两个时段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今后将继续利用该模式对台风引发的贵州暴雨个例进行分析,完善该模式在贵州类似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1] 张娇艳.中国台风降水和灾害气候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21-22.

[2] 程正泉,陈联寿,徐祥德,等.近10年中国台风暴雨研究进展[J].气象,2005,31(12):3-9.

[3] 姚蓉,黎祖贤,叶成志,等.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特大暴雨山洪成因分析[J].气象, 2007,33(8):40-46.

[4] 周冠博,崔晓鹏,高守亭.台风“凤凰”登陆过程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其降水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12,36(1):23-34.

[5] 梁军,张胜军,黄艇,等.辽东半岛“达维”(1210)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J].气象,2015,41(3):364-371.

[6] 谭健,乔琪,李登文.2003年登陆台风对我省天气的影响分析[J].贵州气象,2004,28(z1):39-42.

[7] 周明飞,周永水,杜小玲.影响贵州的三次台风倒槽暴雨诊断分析[J].暴雨灾害,2011a,30(2):167-172.

[8] 周明飞,万雪丽,杜小玲.“凡亚比”台风与冷锋共同造成湘黔暴雨成因分析[J].贵州气象,2011b,35(3):13-17.

[9] 江漫,漆梁波.1959-2012年我国极端降水台风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16,42(10):1230-1236.

[10]晏红明,肖子牛,张小玲,等.低纬高原地区南支槽强降水中尺度MCS系统的模拟与分析[J].高原气象,2005,24(5): 672-684.

[11]孙建华,齐琳琳,赵思雄.“9608”号台风登陆北上引发北方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J].气象学报,2006,64(1):57-71.

[12]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J].气象科学,2008,28(1):1-7.

[13]李琴,崔晓鹏,曹洁.四川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2014,38(6):1095-1108.

[14]吴海英,陈海山,曾明剑,等.冷空气对台风“海葵”(1211)倒槽特大暴雨作用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14, 30(5):871-880.

[15]戴竹君,王黎娟,管兆勇,等.登陆热带风暴“Bilis”维持和暴雨增幅与低纬水汽输送的关系及其数值试验[J].热带气象学报,2014,30(2):45-54.

[16]许映龙,张玲,高拴柱.我国台风预报业务的现状及思考[J].气象,2010,36(7):43-49.

[17]许映龙,韩桂荣,麻素红,等.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预报误差分析及思考[J].气象,2011, 37(10):1196-1205.

[18]Joyce R J, Janowiak J E, Arkin P A, et al.Cmorph:a method that produces global precipitation estimates from passive microwave and infrared data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J].JournalofHydrometeorology, 2004,5(3), 287-296.

[19]Skamarock W C, KlempJB, DudhiaJ, et al.A description of the advanced research WRF version 2[J].AVAILABLE FROM NCAR; P.O.BOX 3000; BOULDER, CO,2005,88:7-25.

[20]杨舒楠,张芳华,徐珺,等.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及其环境场特征[J].高原气象,2016, 35(6):1476-1486.

[21]刘勇,袁媛,潘留杰,等.大气层结对流稳定条件下一次区域性暴雨的成[J].高原气象,2016, 35(5):1317-1326.

[22]庄晓翠,崔彩霞,李博渊,等.新疆北部暖区强降雪中尺度环境与落区分析[J].高原气象,2016,35(1):129-142.

[23]江志红,梁卓然,刘征宇,等.2007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1,35(2): 361-372.

[24]余贞寿,陈敏,叶子祥,等.相似路径热带气旋“海棠”(0505)和“碧利斯”(0604)暴雨对比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9,25(1): 37-47.

[25]赵宇,李静,杨成芳.与台风“海鸥”相关暴雨过程的水汽和干侵入研究[J].高原气象, 2016,35(2):444-459.

[26]寿绍文,王祖锋.1991年7月上旬贵州地区暴雨过程物理机制的诊断研究[J].气象科学,1998,18(3):231-238.

[27]Braun S A, TaoWK.Sensitivity of high-resolution simulations of hurricane Bob(1991) to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parameterizations[J].MonWeaRev, 2000,128(128), 3941-3 961.

[28]Davis C, BosartLF.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genesis of hurricane Diana(1984).part ii: sensitivity of track and intensity prediction[J].MonWeaRev, 2002,130(5),:1100-1124.

[29]Liu Y, Zhang D L, Yau M K..A multiscale numerical study of hurricane Andrew(1992).part i: explicit 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J].MonWeaRev, 2008,125(12): 3073-3093.

猜你喜欢

实况强降水水汽
青藏高原上空平流层水汽的时空演变特征
京津冀地区FY-4A水汽校正模型研究
2020年8月中旬成都强降水过程的天气学分析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江淮区域水汽源汇的诊断分析
滇中引水工程主要受水区水汽输送时空变化
2020年江淮地区夏季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
2020年黑龙江省夏季延伸期强降水过程预报检验
临汾市多尺度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乡村小学的愿望与现实——宜君乡村教育实况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实况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