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唑磺菌胺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初探
2017-03-07苏军
苏军
摘 要:本文通过实验了解200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以及该产品对马铃薯的安全性、產量、品质的影响,为该产品推广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吲唑磺菌胺悬浮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16
1 试验对象
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 de Bary)。
2 作物栽培、品种及环境条件
试验区设在河南乡试验地,试验地土壤为黑壤土,有机质含量4.1%,pH值6.7,前茬作物是玉米,秋整地、春起垄,土壤墒情较好。使用48%撒可富马铃薯专用肥做种肥一次施入,施肥量:40kg/667m2,始花期追施尿素15kg/667m2。机械播种,播种期为5月2日,马铃薯品种为克新13,6月5日出齐苗,出苗率92%以上。株行距为20cm×65cm。采用人工除草处理,对马铃薯生长无影响。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试验药剂
200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日本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提供。
3.1.1 对照药剂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江苏龙威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3.2 小区安排
小区面积(或植株数):26m2(宽0.65cm×4垄×10m 长)。
重复次数:4次重复。
3.3 施药方法
人工进行叶面喷雾。
3.3.1 施药时间及次数
每间隔8d施1次药,一共施3次,时间分别为7月3日(马铃薯初花期始见病斑)、7月11日(马铃薯盛花期)、7月19日(马铃薯盛花末期)。
3.3.2 使用容量
处理1:200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制剂用药量2mL加水4.7mL;处理2:200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制剂用药量3mL加水4.7mL;处理3:200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制剂用药量4mL加水4.7mL;处理4: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制剂用药量15.6g加水4.7mL;处理5:空白对照。
3.3.3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二十八星瓢虫。
4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4.1 调查次数
第1次调查:(7月3日)调查病情基数;第2次调查:施药后间隔8d(7月11日);第3次调查:第2次施药后8d(7月19日);第4次调查:第3次施药后10d。
4.2 调查方法
施药前、下次施药前和末次施药后10d调查防治效果,每小区5点采取对角线的方式取样,每点取2株马铃薯,调查全部叶片。
药效计算方法:
4.3 对马铃薯产生的影响
通过施药后观察,马铃薯没有发现矮化、畸形及皱缩现象的发生,这证明200g/L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马铃薯生长安全。
4.4 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每个小区取中间行1m2,株数相同,单独测产,单独收获。从测产结果来看,药剂处理区均比空白对照区增产。处理1的产量为39500kg/hm2,比对照区增产8.90%;处理2的产量为40900kg/hm2,比对照区增产12.82%;处理3的产量为43000kg/hm2,比对照区增产18.59%;处理4的产量为38500kg/hm2,比对照区增产6.02%,明显看出处理3的增产率最高,和处理2与对照(处理5)之间比较均达到显著水平;处理1与对照药剂结果相当,表明试验药剂对马铃薯产量提高上效果显著。
4.5 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未见对其他病虫害有影响。
5 结果与分析
施药当天调查病情,马铃薯晚疫病已有发生,病情指数在0.20~0.29之间。第2次施药前调查,对照区病情指数达到5.45,而施药处理病情无大进展,各处理病情指数在0.27~0.59之间,防效在82.89%~92.75%之间;第3次施药前调查,对照区病情指数达到8.18,而施药处理病情进展不大,各处理病情指数在0.40~1.25之间,防效在78.45%~90.53%之间;第4次调查为第3次喷药后10d,对照区病情指数已达11.53,5个处理病情指数在0.87~2.25之间,防效在73.92%~86.61%之间,从防治效果看处理3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处理2的防治效果,比较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药剂防效好于对照药剂防效,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比较,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