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对比探究中学习语文

2017-03-07刘兴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春风课程标准诗词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与其他教材不同,充分体现了“生活的海洋有多么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理念。如何用好这个范本,开发好全套教材资源,在對比探究中学习语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主要问题。教师试图从大语文的教学观出发,以新课程标准为纲,以教材选文为例子,抛砖引玉,融会贯通,切实改变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低效费时的现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多元比较探究中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创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基于新的课程标准,以新的课程为纲,出现了多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如人教版、冀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呈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各版本既贯彻了新的课程标准,又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笔者仅就我们使用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为例,探讨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者意图。这一套教材,充分体现了“生活的海洋有多么广阔,语文的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理念,把我们引入到了语文的世界中,虽然只有12课,加上选入的比较探究篇目,就已是一个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再延伸到课外语文世界,更是一个奥妙无穷的语文知识的海洋。

面对如此宽阔的知识海洋,若以一篇一篇为单位去教学,既提高不了语文学习的效率,也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标准。根据教材的体系,进行一个以单元为单位的对比探究教学,就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的内容,增长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多快好省,充分落实新课程的标准。下面就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斑斓春色”的多元对比探究教学为例,探讨对比探究在教学中的实施。

一、开展对比探究,“授之于渔”

《春》和《春风》两文都是经典性的散文,作者的生花妙笔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讴歌了春天,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在感情上,两文都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盼、热爱、赞美之情,但在风格上,却是大相径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是从作者的唯美主义观念出发,不论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风雨虫鸟都是至美的,都是希望、力量、美好的象征,所以一幅幅画面令我们爱不释手,优美的语言在读者口中芳香悠悠。而《春风》又是另一种风格,先是写北国春天的寒冷,跟南国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春天形成了鲜明的比照,继而笔锋一转,浓笔重彩涂抹北国呼啸而来的春风,“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这样的气势,哪里是在写北国的春风,分明是在写北国的豪放、粗犷,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是一种对生命的高歌。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与上文相比是一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把两文放在一起对比探究,学生有话可说,有例可举,体会两文的异同是容易达到的。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往往是教师备课时难以设计到的。

二、精读课文与阅读课文比较探究,举一反三

本单元的《春》和《春风》为精读篇目,之后又编排了十首诗词进行比较探究。在具体施教中,师生通过整体自我阅读探究,对十首诗词有了整体的感悟,明确了十首诗词在内容上都是在描写春天,不同的作家由于时代、遭遇、认识的不同,抒发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可以和《春》、《春风》的内容相联系进行对比探究,主要从作品的内容、作家的风格、艺术形式的表现上去进行,这样做的好处是前面已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后面的知识又能够领会和贯通,起到了把握全局、提纲挈领的效果。也可以对这十首诗词进行整合,从感情的表露上有喜爱和悲伤之情之分,如《祝英台近晚春》抒发的就是凄婉伤感之情。其他细分有的如《春夜喜雨》感情比较深沉细腻,《江南春绝句》显得奔放热烈;《玉楼春》有点及时行乐的浪漫。放在一起品读,每首诗词的感情是不难体会的。也可以从诗词的格律、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文章的体裁上去比较探究,在共性中求异,在不同的见解中提高同学们的分析鉴赏能力。

三、由课本走向课外,开阔视野

课文只是个例子,在浩渺的语文海洋中,课本的知识只是一股清泉,必须逐渐融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同学们学习了课本中的选文,具备了比较探究学习的技能,师生一同进入课外搜集到的同类作品的遨游中。如我们学习了林斤澜先生的《春风》后,同学们就向我推荐了老舍先生写的《春风》,春风在林先生笔下是那样的豪放和粗犷,而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生厌无奈和痛苦。师生一道共同探究两文产生的背景,终于解读出了情感不同的原因,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在诗歌的学习中,描写“春”的诗文更是举不胜举,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吟诵,真可谓“满园春色关不住”。这样的探究学习,老师只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学生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情趣盎然,心灵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雨露中。

四、选文与学生作品对比探究,亲身体验

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运用,在“春”的世界中漫游了这么久,观赏了姹紫嫣红的春花,吮吸了百花的馨香,听惯了莺歌牧童的演奏,同学们已是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就让他们的心扉尽情敞开倾诉,观察自己家乡的春天,自选角度,以“春”为话题进行作文。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在同学们的笔下描绘出来,趁着他们的激情高涨时,在班级中进行才艺展示,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春颂,缠绵悱恻的对春的渴盼,形象生动的绘春,那一幅幅清新亮丽的景象,把听者带入了春的世界中,才发现我们的家乡原来是这么的美。这些稚嫩的作品,虽然还存在不少的瑕疵,但只要是其中有成功之处,我和同学们都给予了热情的肯定和赞扬,而且就长处和大家名作并提,其目的是为这些“雏鹰”喝彩、加油,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成功感,谁能怀疑他们中就没有未来的作家?

五、语言、修辞、名句的多元对比探究,画龙点睛

不同的作家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两相比较,同学们就会了解这一个“哈姆莱特”。朱自清先生的《春》语言清丽秀美,读来如品名茶,芳香沁脾,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所写景物如在目前,无不与你对话,春景成了可感可触的生命。《春风》中的春风猛烈如北方汉子,带着远古游牧民族的剽悍,驰骋于千里草原,跋涉于茫茫沙漠,读来豪放,读后解气。又如酣饮了烈酒,浑身胆气,走向那“三碗不过岗”的景阳岗。

再如“一枝红杏出墙来”和“红杏枝头春意闹”都是千古传诵的写春名句,但前者重在讴歌这位报春的使者,诗人抒发的是与这位报春使者不期而遇的欣喜之情,一扫吃了“闭门羹”的沉闷和不快,写出了春天的威力。而后者重在把杏花竞相开放的情态展现于眼前,不但有静态美,而且充满了动态感,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来临了,“着一闹字,而使境界全出”(王国维语),为作者宋祁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称。

多元比较探究远不止以上的几方面,教者在这里只是管中窥豹,试图了解到北师大这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者意图,从而用好这个范本,开发好教学的资源。

(刘兴民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 734500)

猜你喜欢

春风课程标准诗词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春风沉醉的夜晚
诗词之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