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停了,还有什么可以拯救智能手表?

2017-03-07

新潮电子 2017年2期
关键词:续航手表终端

2016年对于新兴科技设备企业而言一点都不值得怀念,这边VR实现从宠儿到弃儿的大逆转,那边智能手表又哀鸿遍野。智能手表鼻祖Pebble将要面临关门倒闭的悲剧、Moto 360搁置新品计划、inWatch欠薪裁员……原本在风口上激情飞扬、挥斥方遒的智能手表突然来了个180度的转弯,故事情节急转直下,从风口上的焦点变为需要救赎的Loser,究竟发生了什么?智能手表还有希望吗?

陷入行业低谷的智能手表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似乎在智能手表领域过于遥远,自Apple Watch于2015年进入市场后,不少人都将2015年看做智能手表井喷式发展的一年,Moto 360、三星Gear Live、LG G watch等人气型产品都引发了市场高度关注,加大投入的巨头以及众多赶着上车的中小型创业企业,都将智能手表当做了潜力无限的金矿。数百家企业开始疯狂涌入智能手表领域,加上数量同样庞大的白牌企业,整个智能手表似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

原本以为智能手表产业会在2016年持续上涨,可很少有人想到市场风向会转换得如此快。相比2016年年初的看多、唱多智能手表领域的分析报告,市场实际数据惨不忍睹。根据IDC的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为350万块,较去年同期的510万块下降了32%,而到了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表的出貨量仅270万块,同比去年同期560万块减少了51.6%。连续两个季度的“暴跌”让智能手表领域企业感受到市场的残酷,“崩盘”似乎随时都可能发生。

巨头们也混得不尽如人意

2016年以来,可穿戴行业迎来低谷。即使是科技巨头,同样没能在智能手表领域捞到什么好处。Google宣布Android Wear 2.0的发布会推迟到2017年年初;Moto 360搁置新品计划,确认2017年年初也不会推出基于Android Wear 2.0的新款智能手表;智能手表鼻祖Pebble更直接倒在了2016年底,被Fitbit并购。

终端消费市场增长缓慢,出货量持续下滑不单让众多新兴中小创业企业难过,即使是一些有深厚资源背景的大企业,面对智能手表现实的市场状况,也只能无奈选择收缩防御,而华米、inWatch等企业的市场状况真有那么好么?

高弃置率与低购买欲望

好的产品往往能拥有较好的消费者市场口碑,并在使用中国催生用户黏性,但智能手表显然很难做到这一点,过去两年里,智能手表弃置率长期居高不下让市场对其前景充满质疑。Gartner调查了9500名智能手表消费者,得出结果是,智能手表的弃置率为30%。而更多分析报告指出,在大概三个月的蜜月期之后,用户对智能手表尝鲜的喜悦就会锐减,不少人甚至将它放进储物柜。

即使是Apple这样相对封闭且凝聚力较强的品牌,调查公司Wristly发布的调查报告同样显示,受访者有将近一半的人在两个星期之后就放弃了Apple Watch,有三成人在两周之内就不佩戴了,剩下将近两成的用户甚至使用不到一天。而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不久前也表示,一开始很喜欢苹果手表,但是现在经常是出门忘了佩戴自己都不知道,并没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和用途。

同高弃置率相对应的是终端消费市场较低的购买欲望,近两年来,各种关于智能手表的调研报告中,终端市场消费者明确购买意向的占比通常不会超过60%,除了价格,“没有理由去使用它”成为人们不愿意购买智能手表的重要原因。或许当下较低的购买意向预示着未来潜力,但终端市场显然未能完全激活,在终端市场消费潜力未高速释放前,智能手表市场始终难以实现高速成长。

智能手表定义不清

智能手表是什么?按照百度百科的收录,智能手表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手表。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显示方式包括指针、数字、图像等。这句话似乎告诉了我们智能手表的定义,但一旦再细思儿童、老人、运动、商务等众多种类智能手表,绝大多数消费者会感到一头雾水。

智能手表这个产品品牌崛起时间过短,终端消费市场还来不及对消费者进行培育和市场沉淀,大众对智能手表的定义概念原本就模糊,行业也缺乏基本的制造和生产标准,即使是存在类似“深圳智能穿戴标准与知识产权联盟”的组织也偏向行业自律,没有强制的规范的背景下,消费者连智能手表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何来购买欲望?

高歌猛进酿苦果

回顾智能手表发展历程,行业兴起之时,在没有任何一款智能手表能够拿出成熟的产品之际,各家公司们的创始人们就开始活跃于媒体、活动、甚至电视节目。他们都在强调自己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表”,都说产品与时尚完美结合,都夸耀自己的硬件工业和设计理念卓尔不凡。

当众筹平台订单开始出现,消费者提货时间临近的时候,创业者们才清楚地认识到产品还处在原型阶段,离工业化生产尚有距离;界面优化方案难定,在手表上的操作复杂程度甚至超过手机;功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名为手表却“可穿戴”不起来……

2013年,一款号称全球最薄的手表CST-01出现在了KickStarter众筹网站上。这款手表以其最薄的设计(厚度仅为0.8mm)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并最终筹集了100多万美元的款项。而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项目团队一直无法完成全部的订单,并且在2015年6月宣告了项目失败。根据最新的消息称,当初筹集的100多万美元的资金如今只剩3万美元,其他的97万美元不知去向。这样的故事在智能手表领域并不少见,只不过CST-01的卖点噱头以及款项稍多而已。

细分透支市场生命力

近年来,“交钥匙”的生产模式让科技硬件领域方案商、制造商、贴牌企业合作得无比流畅,成熟的代工、贴牌模式往往能在上网本、移动电源、智能手环、蓝牙音箱等等设备崛起之初便快速蹿红,较低的制造门槛很容易让新兴领域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连企业自己也意识到同质化的严重问题时,细分市场似乎成为弯道超车的最好选择。

智能手表诞生没多久,商务、运动、老人、儿童等众多细分市场专属产品系列甚至品牌就被推出,营造出百鸟争鸣的景象。但缺乏了时间沉淀的智能手表领域,原本终端消费市场人群就有限,没有足够人群基数的支撑,根本无法顺利开拓并培育细分市场。不少品牌或产品看似成功开拓了细分市场,但实际却透支了整个市场潜力。

各种看似个性十足却实际一个模子长出来的产品,不但不能满足终端消费者对个性的需求,更成为了整个市场的慢性毒药。

同质化成致命毒药

目前,以智能手表和运动手环为主力军的可穿戴设备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实用度不高,同类产品同质化严重。无论是JawBone還是小米手环,几乎所有的运动手环的功能都只停留在记步、监控睡眠而已。

智能手表也同样如此,无论是苹果的Apple Watch还是搭载Android Wear的Moto 360、三星Gear S2,都只能实现计时、运动监控、简单的信息互动等基本功能,续航能力弱,使用体验差。厂商试图通过智能手环表带材质、颜色乃至于表盘造型、材质等细节追求个性和差异化,但外观设计并不是产品的全部,功能定位上的重叠让智能手表同质化严重。

实用性缺失让消费者说NO

除了功能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难以获得满足个人需求的产品外,智能手表本身搭载的功能在实用性方面也有所欠缺。运动监控计步及运动量数据不准确、续航时间过短造成各种充电困扰、GPS定位不准另儿童手表防丢失功能形同虚设……

智能手表缺乏相应实用功能已经丢失了不少潜在消费群体,而一些关键性的功能却无法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弃置率。对于潜在消费人群而言,不强的实用性显然难以激发其购买欲望。

续航能力需继续提升

续航能力一直都是智能手表产品被吐槽的焦点,最初只有18小时续航时间的Apple Watch即使是果粉也难言满意,而后每代产品都将续航能力作为重点提升要素。智能手表首先是作为时间度量工具存在,接下来才是用于智能,如果智能手表连最基本的使用时间都保证不了,需要用户三天两头充电,势必极大削弱用户体验。

虽然后期MOTO 360这样的产品宣称续航时间能够达到30小时,第三代 Apple Watch续航能力也将大幅改善,而采用了电子墨水屏技术的Pebble系列智能手表虽然可以坚持一周,但同智能手环、传统手表相比,其续航能力显然不会让终端市场消费者满意,想要真正被消费者接纳,智能手表续航能力还需继续提升。而这样的目标,不单单是先进电池技术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系统、应用、显示技术等多方面努力才行。

基础功能及定义需明确

作为时间度量工具,智能手表在拥有智能的同时,首先得保障用户读取时间这样的行为习惯不会变的繁琐,可时间常亮显示又会降低产品续航时间,或许通过电子墨水屏的加入或者更智能地激活显示方式可以解决该问题,但显然大部分智能手表产品并未周详地考量这类基础功能设计。

除最基本的时间读取方式有待改进外,智能手表基础功能及定义也有待完善。智能手表产业应该明确地告诉消费者,一款智能手表应该后者必须具备哪些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实现的程度。否则光是智能手表是否应该具备独立的电话拨打/接听功能都足以让市场争论不休。

专属功能需深度定制

时间度量虽然是智能手表的重要功能却并不是唯一功能,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加上各种特色功能,能够很好地提升产品附加值及应用适应性,但智能手表厂商并不应该抱着“撒网捞鱼”的心态,借助功能的堆砌撬开消费市场的大门,而是该通过功能的深耕,从深度上满足终端消费者所需。

以UI界面为例,其关乎智能手表信息内容显示以及人机互动两个方面,即使是谷歌和苹果这样的巨头,也基本是重新设计、推出一个新的系统给终端市场,而如果厂商再进行二次开发,必然需要在深度定制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才能实现差异化。此外,类似儿童手表、运动手表这类定位细分市场的产品,其功能设计上更需要针对应用场景进行深度定制。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改善及革新,才能推开智能手表终端消费市场大门。

积极推动生态圈的构建

智能手表虽然是赋予传统手表智能,看上去是科技行业与传统钟表行业的融合,但其不能像平板电脑一样简单复制手机体验,其作为两个领域融合后的创新结晶,需要有专门的应用生态,无论是系统UI界面还是App开发又或者同其它智能设备的联动性,智能手表完全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身的产业链或生态圈,相对独立的存在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市场角色,并成为用户生活的必需品。

单一智能手表企业本身很难实现终端消费市场的培育,更何况不少智能手表创业企业都是依靠创投资金才得以存活,生态圈的构建能够有效推送整个智能手表领域资源利用率,并通过合作的形式推送行业技术及市场开发。

首先需要冷静的态度

智能手表想要改变现在的市场状况,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创业者本身。当投资者热度开始降低、终端消费市场未能顺利开启时,众多智能手表企业需要的是精简架构、节约成本,将更多资源投入产品研发与创新中,而不是频繁的发布会与营销。

“辞退所有员工,将公司规模缩小至10人”—Pebble老板反思失败时曾做过这样的设想,在一个尚未进入成长期的市场,无限制的推广以及过度乐观显然会加速企业走向死亡,而思路不清的智能手表企业,同样会让整个市场变得混乱,对于需要培育的消费者而言,自上而下的混乱足以让其迷失。

独立的产品价值体现

手表、钻石这样的产品价格里面有很大部分是附加值或者说产品隐形价值的体现。当人们用“传世”、“爱情”等情感去定义产品时,其价格本身已经远远超脱了成本价值的束缚,可智能手表现在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超脱,人们更多时候会用制造成本、配件成本加上人工、运输、税费等环节去考量一款智能手表的价格值与不值。

Apple认识到这样的市场状况后,Apple Watch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营销策略,都向着奢侈品牌靠近,但依靠Apple文化和情怀打造的品牌附加值很难说服大众消费者付款。而Pebble則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走上了追求效率的传统IT设备路线,当效率或者说性能无法支撑时,消费市场对其价值的认可度直接反应在销量上,其走向“死亡”也可理解成一种必然。

未来,智能手表想要持续健康地成长,必须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一些超脱实用工具的附加值才能让其具备对传统手表的替代性,而这样的高附加值才能确保智能手表企业有足够的资源投入运营、研发和创新中。从目前的市场状况看,结合健康和塑身的智能应用相对能够打动市场消费者,而针对这类应用的深入挖掘,或将成为智能手表价值回归之路。

同智能手机的博弈与协作

智能手表会取代智能手机吗?这个问题其实可理解为智能手表应该独立存在还是依附于手机存在,传统手表毕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其价值的体现和功能的应用并不需要其他设备进行支撑,但智能手表在应用中,免不了会同智能手机、PC进行互联互通。

对于三星、Apple这样的科技巨头而言,智能手表可以成为其硬件产业链的组成部分,甚至独特的系统和生态,让巨头们拥有了涉足移动操作系统、App应用产业链的机会。巨头们庞大的产业链让其有足够的资本应对智能手表洗牌甚至寒冬,而在“剩者为王”的市场中,这类巨头至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Fitbit、MOTO这样的品牌自身硬件产业链布局并不完善,尤其是Pebble这样以智能手表为主业的品牌,当市场出现明显颓势并不具备足够的风险抵御能力,这类产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需要加入某一个阵营或者依靠更大的品牌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此外,智能手表企业同传统手表企业合作,共同赋予传统手表智能也是一条不错的路线。

写在最后

需要时间沉淀的智能穿戴设备

智能手表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足以成为整个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缩影。万物互联原本便是物联网时代的标志,因而智能穿戴设备的崛起并没有太多疑问,只不过整体市场尚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唯有时间的沉淀与洗涤,才能让整个产品领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续航手表终端
充电5min 续航200km 试驾小鹏G9
售价14.9万元,2022款欧拉好猫GT 401km续航版上市
39.36万元起售,岚图FREE超长续航纯电版上市
是谁拿了手表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谁偷走了手表?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发力“摘帽后的续航”
手表
多功能北斗船载终端的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