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以启思,驱动探索

2017-03-07曾毅敏

新课程·教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针对性思想品德分层

曾毅敏

摘 要:问题是启发思考的引信。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囿于照本宣科式说教,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所以,为了激活课堂活力,提高认知效率,可以通过巧妙设置问题来启发思考,驱动体验和认知。

关键词:思想品德;问题;针对性;情境;分层

在初中校园里随机采访一些学生,问哪个科目最枯燥,绝大多数都说:思想品德。可不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历史有故事,地理有山川,而思想品德按传统教学方式多是说教,同学们很难有兴趣。为此,新课标提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启发思考,驱动探索。当然,问题的设置既要严密结合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死搬习题,照本宣科。鉴于此,本文就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怎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巧妙设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引导设问,温故知新

思想品德教材看似每个章节和课程没有联系,实际在思路上也有一定的关联和承接关系。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前面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关联的问题,启发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实现学科核心素养中“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例如,学习粤教版七年级下“直面挫折”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前面我们才学习了《珍爱生命》,认识到“生命宝贵”,憧憬着“人生多彩”。对于生命、人生意义和价值等重大问题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那么,现实中,奋斗之路都是通途大道、一帆风顺吗?这样结合前面的认知、理解,一步步将学生引导进来,然后抛出与本节课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复习旧知识,激发新思考,为启发学生深入探索奠定基础。

二、灵活设问,吸引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学习态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效课堂追求的三维目标之一。所以,课堂设问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

如,在教学粤教版七年级下“直面挫折”一课时,有的教师从挫折的定义到挫折的产生一步步解说,这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的教师这样设置问题:“你遇到挫折时候会怎么办?”“只有普通人才有挫折吗?”……这类问题也直接针对内容,看似也很有代入感,但实际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引起兴趣,只能得到滥竽充数的泛泛而谈。我们可以结合孩子们熟悉的情况,以最常发生在他们之中的挫折现象问起:(1)做作业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怎么办呢?(2)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挫折呢?(3)还可以让学生看关于《千手观音》的表演,残疾人可以表演出这样美轮美奂的舞蹈,给学生震撼,激发他们的情感,驱动他们深入思考如何直面挫折这个问题……

问题的设置要灵活,并不是只取热闹,而是要灵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然就无法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针对设问,契合认知

教学不是看热闹,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严谨的教与学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针对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认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为知识转化成能力奠定基础。

在教学“直面挫折”时,上面三个问题都抓住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旨:第一个问题,是从学生最熟悉的“挫折”问起,每个学生都遇到过解决不了的作业问题,他们最能说出自己当时的心灵路程。这样便于启发他们全面认识遇到挫折时的心境,懂得逃避挫折只能陷入恶性循环,而积极思考或者请教,直面挫折才能让问题迎刃而解,这其实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最后再通过另一个案例,让同学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体验和感受,这样结合前面自己的心灵路程,就能全面体会到挫折无处不在,我们要时刻积极面对挫折,直面挫折才能创造奇迹,从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实现教学目的。

四、分层设问,共同进步

学习新事物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设计问题也要遵循学生的这条认知规律;另一方面,同一个班级,几十位同学,肯定存在认知上的客观差异,一刀切的方式教学就无法满足共同进步。所以设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如,在粤教版七年级“自我保护”这节课,看似简单,实际具体问题很多,很多学生思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些,我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层次来提问,启发学生结合问题梯度拾级而上,完成认知。

第一组:(1)我们身边的不良诱惑有哪些?(2)你是如何抵制这些诱惑的?(3)抵制不良诱惑算不算自我保护?

第二组:(1)生活中容易出现的疾病和意外伤害有哪些?(2)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和意外情况?(3)怎样巧妙规避侵害?

这样我们分两个角度、三个层次设置问题,难易梯度明确,便于逐步启发和引导学生。针对思维角度不一样的同学,及时给予点拨和指正,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

五、实践设问,驱动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说理论,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践整合教学内容,善于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善知识生成和发展的体验。

例如,我们在学习“直面挫折”时,为了让学生详细认知造成挫折的因素,我们可以這样结合实践设置问题:

(1)同学们各自想一下,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以先小组讨论,然后自由发言,并选典型原因写在黑板上,“将课堂还给学生”。(2)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对比教材,看看与自己归纳的因素有什么异同。目的是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设置,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说出对应的生活案例,总结出造成挫折的原因,同时也分析出规避挫折和直面挫折的态度与方法,教材难点迎刃而解。

六、情境设问,发散思维

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与时政新闻有紧密的联系,很多时政新闻都可以用我们学习的知识点来理解和解释。所以,时政分析也是思想品德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就是考查我们灵活运用知识点为生活实践做指导和服务。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筛选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的时政新闻来设置情境,引导同学们对具体问题深入分析。

例如,在讲授“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这一课时,结合最近的一则新闻来设计问题,引导同学们掌握思维方法:由于上游企业非法在河道排污水,造成下游养鱼专业户池塘污染。鱼虾大量死亡。可以如下设置问题:

(1)这则新闻中谁是生态文明的破坏者?(2)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从自我做起维护环境?(3)当今我们很多省市自治区都实行“河长制”“路长制”,请问这一创新的举措能实现“河长治”“路长治”吗?你还有哪些好方法可以协助解决这些问题呢?

……

很多新闻时政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现象,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结合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在问题启发下对身边环境破坏现象和整改方案做了详细的分析。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根本,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开展。尤其对于思想品德这样比较枯燥的课程,我们不要只顾说教,而是要积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抓住教学中的难点、矛盾点和转折点,从而设置问题,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层层深入,探索进取,最终完善认知和体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袁忠平.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学,2016(11).

[2]杨春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学园,2013(20).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针对性思想品德分层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中考英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针对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