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2017-03-07李建
李建
摘 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做到分散难点,随时渗透着思维的训练,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在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上都得到很好的训练。日积月累,学生学习数学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他们就更愿意去学习,更愿意让自己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轻松。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思维培养
新课改之后,我们常常听见不少的声音,一方面,教师抱怨新课程内容增多,时间紧,讲了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只能听懂不会做,学习效果不好等。另一方面,学生又觉得高中数学学起来相对初中来说困难了很多,内容多,枯燥无味难于理解,容易遗忘,听得懂做不对等。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不可忽视,就是一部分高中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没有吃透,还在用传统教法。有人曾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者的游戲。作为教师,我们应找到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接入点,或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循序渐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将大大增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课堂中贯穿思维能力的训练呢?
第一,深钻教材,紧扣大纲,吃透教材内容。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教材的编写者都经过了反复钻研,将大纲要求的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放在相应的教材之中,作为教师就要能够结合大纲要求,仔细阅读大纲的目标和要求,以当堂课的知识目标为载体,明确本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到底是什么,并思考如何把此目标落实在授课的环节中。
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针对地制定思维训练的目标和方法。我们也常常听人说,某某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效果好,他教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这里说到的经验丰富,就是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的,老教师心里明白如何处理教材,知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巧妙地安排思维技能训练,能在极其平凡的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闪出思维碰撞的火花,可是,作为年轻的教师,如果没有提前设计好教学的详细过程,那是很难在临时的课堂中让思维闪光的,因此,作为教师,针对学生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地详尽,以便于目标的达成。
第三,作为教师,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数学素养,不但要牢固掌握高中数学各单元章节的知识,还要理清楚各章节知识的联系,能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版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还要时时接受继续教育,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充实自己,才能将知识和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第四,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在展示教师思维过程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而且让学生敢于大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及时给予启发性的点拨,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让他们的思维得以突破。也敢于纵向的深入,不轻易放弃,去寻找曲曲折折的幽幽小径,最后找寻到正确的出口,敢于判断自己思维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
第五,坚实的知识基础是思维能力的得力保证。渝中名师、高中数学专家梁训果老师常说一句话:无知就无能(没有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高中数学知识版块多,知识点多,思维能力不可能是脱离知识点的空想,也不是空中楼阁,思维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建立在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之上的。
第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将数学和平时的生活结合,让数学变得有趣生动,如果学生爱上了数学,就会愿意去认真地学习数学,那么几乎可以说有一大半的可能性可以学好数学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会很乐意去完成一系列看似复杂的解题思维过程。
第七,绝不回避较高要求的抽象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可能一直停留在简单的思维层面,一些老师总是害怕问题太难学生弄不懂,总是自己将比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片面理解了深入浅出的意思,教师可以将难点分开各个击破,但在有目的地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化深为浅,当他们遇到全新的复杂问题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其转化为简单问题。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平时要注意整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到知识与生活的接入点,搜集素材,抓住可以发散和引伸的地方,敢于放开学生的思维,哪怕留给学生的是问题,甚至是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形成学习思维风气,培养学生大胆的敢问敢想的探索精神,将问题化归为我们熟知的基础知识或数学模型,坚持下去,学生学习数学就会进入良性循环,渐入佳境。教学的效果也就会变得好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建荣.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2]高燕玲.论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