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文言文探究学习举隅
2017-03-07任思颖
任思颖
摘 要:针对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现状,根据网络教学的特征,将网络与文言文这一对古老与新兴的矛盾体进行有效融合,达到理清并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探索网络环境下文言文教与学新模式这两个目的。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与深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文化修养、语文素养等全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文言文;探究学习
一、课堂探究
“言”之探究——网络环境与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整合。“语文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笔者认为文言文的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够掌握古代语言,读懂古代作品,掌握古代文化。网络提供一个小组展示、组组互评的平台。文言文之“言”即以古代汉语等文言基础知识为主,包括文言文中的字词释义、文言句式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将大量的课时耗费于此,教师为使学生弄清每一个字词的释义而将全篇课文肢解,毫无美感可言。而学生只需要老实听讲、老实记录、老实背诵即可,可谓事倍功半地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与资源。
在课堂探究这一环节,把网络环境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解决字词翻译的问题,还可以加强传统教学中经常忽视的断句、朗诵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步骤。
一读: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一块敲门砖,只有读通文言文,读顺文言文,读懂文言文,才能保障下一步的学习。在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一定要注意古字的读音,尤其是古今读音不一致的字、通假字、生僻字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读以引起学生注意。除此之外,文言文的节奏、语气、语势也要在读的过程中加以注意,尤其是虚词对整句话或者整篇文章情感的彰显,需要学生好好把握。
二译:译包括字词解释、文句疏通翻译。学生学习文言文字词最好的方式便是查询字典。然而厚重的文言文字典不仅携带不方便,而且与课本相分离,学生要查找某些字词的释义不仅繁琐而且速度也慢,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利用网络电子词典的功能,学生即可摆脱上述烦扰。教师不妨在阅读版块链接网上古汉语词典,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便可以直接将其复制粘贴到查询框,点击查询该字的涵义。随着现今应用程序的广泛应用,教师也可以直接将古汉语词典的应用程序直接安装到学习界面,学生遇到生字词,鼠标移至此便有相关注释出现。
三找:文言文的又一基础知识则为文言句式。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还应主动探索发现课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文言现象。笔者认为在找寻文言句式这一部分可以利用网络纵横交错的特点,将句式的用法进行关联。由新发现的某个句式联想到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使学生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自己的文言知识也因网络的存储功能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丰富。
二、综合拓展
仅对单篇课文“文”“言”的探究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以后还应懂得触类旁通、综合拓展。因此在一篇课文的学习接近尾声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自主进行横向、纵深的拓展。让学生的学习能够由课内到课外,由已知到未知,能力层级也不断得到提升。
从横向方面来说,学生应该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或一个知识点后,对这一类的文言文或知识都有所了解,甚至还可以建立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提供有限单一的阅读材料,材料的训练也呈現试题样式,只是对考试、阅读能力的训练。将网络引入文言文的综合拓展,情况则明显不同。学生针对自己在课堂所得可以就任意一点进行网络资源的搜索,就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广泛的涉猎。
从纵向方面来说,综合拓展则更侧重于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与鉴赏。课堂上的探究限于时间有限,只能让部分学生可以有交流分享的机会。在综合拓展这一部分,学生既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继续深入钻研,又可以与师友广泛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还可以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内化为自我的情感体悟、人生体味。网络在该部分就主要起到发现搜索和交流平台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到作者的情感由乐而痛再生悲,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样大幅度的情感变化,学生就可利用网络搜索查询一些关于东晋文人生活、内心状态的网络资料,进而深入理解诗人王羲之所谓的“乐”与“悲”、“悲”与“痛”。而作品提到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些关于生死人生观的感慨,学生则可以在结合自己人生经验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尽情地利用个人作业、师生交流平台、生生交流平台抒发出来、表达出来,达到一种情感的升华。
参考文献:
耿红卫.网络语文教育建构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