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对促进教育变革的影响研究
2017-03-07吴小娜
文/吴小娜
互联网以其不可阻挡之势进入到教育领域,成为教育变革的崭新契机,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教育变革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手段,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变革与创新,引发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跨界耦合,为中国教育的顺利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教师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运用教育智慧,更好地提升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一、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内涵与特点分析
互联网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代表,与教育实现跨界耦合,形成新的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它提供了云网端一体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使学习成为随处可见的状态,并以数据和信息资源成为核心,全面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实时协同的通讯网络,在虚实融合的教育空间之中,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供给,更好地实现教育知识的学习评价与反馈,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显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
互联网提供的知识信息容量不断增大,并呈指数的形式不断膨胀,而人的时间和学习的容量是有限的,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类的认知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在实时通讯的网络连接之下,形成快速、大规模的社会化、分布式的协同状态,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认知的创新,发生了深刻的认知方式的改变,变革了社会认知的基本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提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
在互联网与教育充分、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化技术优化了教育的流程与模式,对教育关系进行了重塑和再构,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1)教育服务供给的社会化。互联网技术重新配置人力、物力等学习资源,形成了社会化协同的新型分工形态,在不同学习主体、层级之间形成了动态关联、共同发展的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体系,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和民主化。(2)教育服务供给的个性化。互联网以数据为核心要素,形成了连续的、覆盖师生所有学习过程的数据体系,可以精准地实现对学习者的定向支持,并通过预测性的分析和评估,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加以判断,更好地优化学习者的选择效果,提供全面、个性化的精准教育服务,及时发现学习者的知识盲区,提升和完善学习者的知识架构。(3)教育服务业态的虚实融合。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衍生出全新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服务业态,出现了自动化批改、人工智能解题、即时反馈、在线答疑辅导等,尤其是MOOC、翻转课堂的出现,极大地拓展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形成了虚实融合的育人空间,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对教育带来的机遇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互联网实现了对人力、财力、物力的优化配置,使复杂性、碎片化的教育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和公开化,加强了跨区域、跨时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妥善解决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2.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在线教育,并在个性化教育为其核心优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适宜的学习课程,形成学习的个性化体验。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实现了重新组合和设计,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出现了“班班通”、“人人通”,教育的边界从此被突破,学习者可以达到“随心所欲”式的自主学习。
4.丰富学科课程内容。在互联网与教育相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中,变革了原有的教学方式,生成了信息共享、互动合作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可以通过“手机+二维码”的方式传递教学资源信息,从而极大地增强教学的交互性。
(二)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挑战
1.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在我国的农村偏远地区及山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之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的现象,同时,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相对陈旧简陋,难以满足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变革。
2.教师的信息化利用能力有待提升。在互联网与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要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在农村区域之中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规划和执行能力还明显存在欠缺,这就使教育信息化变革的成效有所降低。
3.学生辨识知识的能力面临挑战。在互联网环境之下,知识信息呈现不断融合、更新和拓展的趋势,这就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习者需要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筛选和分辨知识信息,并要在网络学习环境下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三、互联网发展对教育变革的路径探索
(一)促进智慧环境的变革
互联网对教育变革的促进首先体现于智慧环境的变革,在以云计算、普适计算、语义网等智能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之中,可以开展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教育改造,利用网络实现虚实融合,营造出无缝链接、智能化的教育生态体系,更好地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在促进智慧环境的变革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有:
1.学习全程的数字化与互联化,可以实时动态生成与采集教育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环境的相关信息。
2.实现横向互联、垂直贯通的数字化信息网,使信息能够在教育各个业务领域得到充分的流转和传递。
3.智慧学习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主动、适应性的教育服务,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空间、时间、学习状态及需求的全面了解,可以智能化、个性化地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
4.智慧学习环境利用传感器技术,智能感知环境,并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对环境的自动监控和智能化的调节,使学习环境中的温度、光线、声音、气味都满足健康舒适的标准。
5.智慧环境中的未来教室将成为开放式、交互性、人性化的设计氛围,可以对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在线课程、互动浆液、开展在线学习活动等。
(二)促进课程形态的变革
互联网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变革性影响,对课程结构、课程表现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课程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数字化、立体化的趋势,大规模的MOOC进入到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学校的常态课程表现形态。课程教育的内容也以项目设计和实施为载体,与实际生活产生更多的链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2.课程整体结构由分散走向整合,并以技术为中介,形成培育创新素养人才的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并逐渐形成了模块化、碎片化、动态可重组化的课程设计内容,并在网络基础设备普及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过程中,使“微课程”走入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促进教学范式的变革
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促使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要由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促进教学范式的变革,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1.由知识传递转变为认知建构。在互联网与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下,教师要由侧重于资源设计和课堂讲解转变为强调活动设计和自主学习,并由单一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转变为适应性的评价,实现由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的转型。
2.由面向内容设计转变为面向学习过程设计。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背景下,面向内容的教学设计要向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设计转变,不仅要关注学习者在课堂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3.加强实践性反思,生成教学智慧。教师要在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背景下,自发、自主、自觉地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反思,要实现“本我”、“自我”的对话、反思和辩证,可以通过撰写关键教学事件、书写个人教学感悟等方式,形成实践教学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并生成教学智慧,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4.实现全面智能化教育。在互联网与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日常教学工作形态全面智慧化,充分利用课堂即时评价反馈系统、增强现实技术、人工智能工具等手段,实现智能备课、智能批阅、智能推荐及个性化辅导,实现跨区域的在线教育服务。
(四)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互补与融合,利用情境学习模式和方法,在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支持下实现学习活动的课外延伸,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情境化、社会化的迁移。
2.衍生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学习方式,如:协作学习、社会化的学习、游戏化的学习、仿真探究学习、泛在学习等,并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习的全程跟踪和记录,实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教育服务业态不断转型升级,创新出全新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服务供给方式,并以适应性、开放性、个性化为核心特点和优势,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效率,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态,更好地培育创新能力的人才。
[1]张京京,刘正安.“互联网教育”催生新教育主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11).
[2]安鑫,杨亚芹.“互联网+教育”:内涵、趋势与推进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3).
[3]尚倩.基于citespace的“互联网+教育”研究热点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2).
[4]韩慧仙.“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根本性改变——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08).
[5]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6.
[6]陈海燕.“互联网+教育”模式中对话教学的价值表征及实现条件[J].教育视界,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