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探索

2017-03-07孙佳琳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企设置方案

孙佳琳,张 括,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和探索

孙佳琳,张 括,丁岚峰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高职院校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课程设置,就必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中彰显出专业特色与绩效,要重点解决好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落差现象,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中心目标,寻求“专业课程设置的知识产业化、产业发展的课程设置知识化”的统一;课程设置要与产业用人需求相适应,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协作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细致化、系统化地阐述课程的绩效评价依据,并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无效课程设置。

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既是开展专业教学的指向标,也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实施教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材资源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更是行业企业选用高职毕业生的参考依据。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要想做好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课程设置,首先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要彰显专业的特色与绩效

特色就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众不同点之处,绩效就是高职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和专业建设所取得的各项成果。为了彰显高职专业特色与绩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建设中应当重点强化在数据时代背景下,对绩效的积累与成果的总结和完善,特别是对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与学”中绩效的数据积累,鼓励任课教师要发扬“前进一公里”精神,不断创新绩效数据的积累。因此,既要深入研究探讨校企深度融合的机制与内涵,又要突出教师个人绩效的数据化积累和成果积累,更要提倡教师课程建设的个性化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要强化课程标准与课程建设中的成果积累。

2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构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必须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大力开展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更要深入企业调研核心岗位的用人需求与标准,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中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落差现象”,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中心目标,不断寻求课程设置和产业发展的高度融合统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时要以专业群为基本单位,注意专业群内课程的横向整合与纵向贯通,同时要密切关注课程科目的统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要优先考虑专业特色与发展;课程设置要符合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方向;专业群内课程科目及学分应统一,不可自相矛盾;专业群课程设置中的选修课程必须符合学生就业、升学和拓展的需求。在制定课程设置时,为了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特色及执行教育部的规定课程外,还应制定以下课程设置规划[1]:

(1)设置高职院校“通识性”课程(高职院校特色课程、教育部规定的课程),采取以专业群为中心的授课机制;有些课程可以不按班级建制授课,多安排在非授课时间(如形势与政策、公共体育等课程等可安排在无专业课程的空挡期,体育课程建议在教师指导下,以参观、郊游、爬山、清明扫墓等多种活动形式授课)。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要充分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同时要充分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标准)高职院校层面的创新办学理念。

(3)顶岗实习前集中开设《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专业群为单位开设《岗前培训》课程,利用公用时间开设专题性《企业文化讲座》、《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

(4)遵循学生每周的有效学习时间是48小时,安排每周授课时间24学时,充分设计安排学生每周的非授课时间24学时(如专家讲座、图书馆学习、团队活动、体育课程活动、文化活动、校企参观以及“互联网+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制定除了充分体现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强化德育教育之外;还要深入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密切关注产业人才需求;更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以及“社区”环境等综合办学条件。

(6)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必须要有适于产业用人需求(适合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可行性调研报告,要有切合实际的专业办学综合效益分析(规模效益、专业效益、专业社会效益和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效益);此外还需要构建“学生、教师、行业三方多元化”企业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该评价体系一定是全方位、客观真实的评价系统[2]。

3 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能力目标和有效性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必须与产业用人需求相适应,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协作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遵循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高度融合,并且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中应执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的精细程度不够,缺乏课程绩效评价的依据和可操作性,甚至存在无效的课程设置[3]。虽然少数高职院校已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但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缺少法定程序,实际应由专业带头人牵头进行校企深入调研,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区域经济产业需求、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中长期发展目标等多方情况,组织专业教师予以制定;先通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学生家长、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初审;再通过高职院校教务工作会议的终审,由高职院校院长签发文件执行。还要有规范性审批程序和批文,这也是依法治校的必然结果,同时体现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的严肃性、重要性和科学性[4]。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普遍缺少抗风险分析环节。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SWOT分析法,即优势(S)、劣势(W)、机遇(O)和威胁(T)四项目分析,既可提高专业办学的规模效益、专业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又杜绝了盲目增设专业,进而保证了专业建设的程序性和可控性。此外还要进行招生目标管理分析、教学目标管理分析、教学仪器设备目标管理分析和教学团队教育目标管理分析等。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能力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分析不到位。能力目标包括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学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一般能力等(德育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重点要对专业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能力、一般能力与它们所对应的课程科目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按专业要求设置有效的课程,排除无效课程。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制定缺少重点描述“课程标准”。应明确列出公共课程、拓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的课程标准、细附专业课程设计,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与教师所授的课程密切连接,使每门课程的设置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更突出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力,形成课程教学、教法、能力以及教学设计(专业教学一般采用“学做一体化”、项目化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要有明确的课程考核与过程考核)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浑然天成。

总之,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方向来看,高职院校的各位专业建设者必须要立足传统观念的更新和建设理念的改变,在制订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时,综合宏观思考、中观设计和微观实施等方面的全方位把握。尽量避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孤立性﹑盲目性和片面性;在此前提下所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指导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专业建设与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1]丁岚峰,陈益武等.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J].职业教育,2014(1).

[2]丁岚峰,包玉清等.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学生实训教学制度与运行机制[J].新西部.2015(15).

[3]丁岚峰,包玉清等.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制药技术及涉药类专业群建设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1).

[4]侯晓亮,卢毅等.校企合作创新顶岗实习教程建设探索[J].新西部.2015(16).

[责任编辑 包国民]

小知识·教育科研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

课题的选择及研究假设的形成,决定着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首先是要弄清所选的课题要研究些什么内容?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方法也就容易确定了。研究内容实际上就是将研究假设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使我们对假设有一个更可操作性和比较具体的研究问题方向。如,“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根据它的假设,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为7个比较具体问题加以研究:(1)建立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学习效果形成最佳结构;(2)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和分层学习指导的模式,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3)探索将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4)检验分层递进教学与学生能力形成的显著性;(5)分层递进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6)分层递进教学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显著性检验;(7)构建分层评价体系,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又如,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的时间、材料结构的研究”,它的研究假设是:“通过对授课时间系统和教学材料系统的整体性设计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假设下,可以进一步地把问题细化为:(1)根据阶段教学材料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时间,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理需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根据阶段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性质,设计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对这两个问题还可以更进一步的细化。

研究的问题明确后,就可以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了。如,上面提到的课题:“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采用:(1)用调查研究法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的收集;(2)用实验研究法对投放的自变量所引起的效果进行研究;(3)用测验研究法对教学效果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4)用比较研究法对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2017-03-20

孙佳琳,1988- ,女 ,满族,吉林人,助教,在读博士,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张括,1988-,女,哈尔滨市人,讲师,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丁岚峰,1957-,男,哈尔滨市人,高等教育究室主任、教授,高职教育和制药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校企设置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