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与途径探究

2017-03-07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州 福建 35001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与途径探究

胡应泉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州福建350017)

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不合理、金融市场发育不足、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民营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为了消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积极地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产业结构;要素市场;经济体制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存在的机会来决定要进入什么行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也会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形成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国家的要素禀赋、经济技术以及市场需求又会发生变化,这时候企业就要相应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方面的调整,国家也要对产业的发展进行新的规划和引导。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初期都是根据劳动力充裕、土地廉价和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或者资源性产品行业。当遵循这一比较优势,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已经积累起了一定数量的资本,同时劳动力的成本又提高了,土地和资源等也变得不再廉价了,这时候就要开始进入那些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当经济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又开始出现资本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时候再继续发展这些行业已经变得没有经济效益了,从而就要适时地转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技术方面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1]。一个国家的发展大体上都要经历这些阶段,当然其中前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甚至三个阶段都可以部分地重叠在一起,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这个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优化升级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得企业在原来的市场上利润不断地降低,一直会降到行业平均利润的水平。为了打破这种市场的一般均衡,获取更高的利润,企业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经济技术方面的创新,不断地从旧的产业转移出来,寻找新的商机,进入新的产业。企业只有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能提高效率,保持发展的势头。正是有一个个企业对超额利润的不断追求,不断地进行经济技术的创新,才带来了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带来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只要市场经济的机制是健全的,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会在一种自发演进秩序的作用下顺利实现。如果一个社会长期存在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始终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是市场经济机制方面出现了重大缺陷,从而无法正常地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建立和健全起来,同时产业结构也不断地得到优化升级,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始终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还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问题,从而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必须积极地寻找阻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各种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二、我国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模式就是在政府对要素资源的控制和对经济活动的主导下,通过把主要的要素资源投入到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值和低效益的产业,实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些产业领域往往对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要求较低,而对资本投入的要求较高,因而十分适合于政府主导的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也能取得迅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对市场机制进行人为扭曲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使其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使那些“三高一低”的行业畸形地发展,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而那些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行业却难以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升级,使经济效率得不到提高,资源被大量地浪费,无法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这种发展模式无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实现同步增长,并且还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由于要素资源与市场准入受到政府的控制,使机会和财富分配变得十分不公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而越来越难以为继了。

1.越来越大的资源压力

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片面地发展那些原材料工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资源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会面临越来越紧张的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的钢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35%,水泥、玻璃产量占50%,铝产量占28%[2]。与此同时,对资源的消耗也在急剧地增长,国内的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量地从国外进口。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许多原料的最大进口国了,对外依存越来越大,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均超过了50%,使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包括资源出口国政局变化所产生的供应风险、卖方市场下形成的价格风险、国际政治格局变化所产生的航运风险等。同时,对资源性产品的过度进口也在很大程度上拉高了国际市场价格,对国际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面临着较大的国际压力。

2.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

由于政府控制了主要的要素资源,并且实行低价的政策,使企业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片面发展那些“三高一低”的产业,企业过度地消耗资源,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根据水利部《201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当年万元国内生总值(当年价)用水量为96立方米,相当于美国的近10倍、日本的20多倍[3]。环境的污染给人们的生活以及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会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年来由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上升,影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数保持年均近30%的增速[4]。这种状况已经敲响了警钟,继续这样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更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社会的稳定。

3.产业和产品结构变得越来越不合理

过去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我国过度地依赖投资,从而导致大批工业项目迅速扩张,传统资源性工业过度地发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对初级加工品和原材料工业的需求不断减少,产能过剩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这表现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连续回落,工业品库存的大幅增加,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2014年第三季度产能利用率为78.7%,其中有19个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在79%以下,7个在70%以下,均低于欧美国家公认的79%-83%的合理水平。更为严重的是,目前产能过剩的范围,已经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传统产业逐渐扩展到战略性新兴产业[2]。与此同时,那些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却难以发展起来。同时,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即那种低技术、低品质、低附加值的产品人们已经没有太大的需求了,而那种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却无法有效地供应。现在人们出国旅游后大都疯狂地进行扫货,从化妆品到食品药品,从电饭煲到马桶盖,无所不买。这些产品国内不是不能生产,只是人们对其品质无法产生依赖,从而出现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这状况无疑使产业和产品结构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意味着生产要素要从低技术、低品质、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业,要从产业链的低端转移到产业链的高端,即要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制造)向两端(前端是研发,后端是营销与服务)延伸,以创造出更高的价值。从三大产业的结构看,服务业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直是偏低的。因此,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中介、物流、研发、营销等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和领域,从而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从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看,我们仍然处于以加工工业为中心的高消耗、低效益的“卖苦力”阶段,因而需要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大力发展那些低消耗、高效益的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同时,产业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的阶段适应,服务业的超前发展会导致产业的空心化。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是引导第二产业由低端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转型,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5]。政府也意识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方面的工作多年来都一直在进行,但是效果却十分有限,落后产业就是无法及时地淘汰,新兴产业就是难以顺利地发展起来。因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需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而这恰恰又是我们的短板,所以迟迟难以实现。

一方面是许多传统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许多新兴行业无法顺利地发展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我们经济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持续性的下行。虽然这其中有外部的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而带来的外需不足的因素,同时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出现下降也是大势所趋,但是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了经济发展动能的下降却是更为主要的。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的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的许多问题包括就业的问题、两极分化的问题、地区差距的问题以及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等,也都要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同时,经济体制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只要能够有效地进行改革,消除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就能使产业结构得到顺利的优化升级,从而不断地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的更好发展。

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障碍

我国原先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价格和竞争的作用下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效率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的市场经济机制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控制要素资源,制定产品的价格,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制定计划、配置资源、发展产业。建国后我国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是由当时所处的那种国际形势以及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但是实行这样的发展战略又必须人为地压低资金等要素的价格,扭曲市场经济的机制,以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这些当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违反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注定是没有效率和效益的,这些产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因而必然会出现严重的产业结构问题。同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发展经济缺少了有效的激励和信息机制,也使经济发展无法顺应市场的需求,国家选择的产业发展方面总是错误的,因而也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问题。在那一时期,总是优先地投入资源发展钢铁、机械等重工业,而这些行业由于与市场的有效需求脱节,因而总是会出现大量的过剩,成为“长线产品”。而在原材料行业方面却投入严重不足,或者因为价格严重不合理,生产严重不足,成为所谓的“短线产品”,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在许多消费性领域,更是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产品严重短缺,人们需要凭票证购买。产业结构的问题的持续存在和严重恶化,屡次使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危机,不得不屡次对之进行调整。但是每次调整过后,由于这种体制性的根源没有改变,发展战略也没有改变,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国实行改革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有了自身利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开始面向市场进行生产,产需开始结合起来,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把资源配置到有需求有效益的部门,从而使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升级,一些过去薄弱的行业像生活服务和轻工产品等,以及一些新兴的行业像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等发展了起来,而一些过剩的缺少需求和效益的“长线产品”被淘汰。正是有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经济效率不断得到提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市场机制还很不完善,政府还控制着大量的要素资源和对经济活动进行大量的干预,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以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和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问题还一直存在着。具体地说,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

1.市场机制

许多要素资源还是由政府控制着,像土地、资金以及水、电、煤、气、石油等资源性的产品至今尚未实现有效的市场化。政府控制了这些要素资源,人为地压低要素资源的价格后,就可以把其投入到优先发展却未必符合市场需求和具有经济效益的领域,从而使这些行业过度地发展起来,产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政府对经济活动还实行各种的管制,存在各种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从而导致严重的行业垄断,企业能否进入要看是否符合政府的意志,而不是看是否具有市场的需求。然而,由于政府在利益激励、风险约束以及信息机制等方面的缺乏,政府选择的产业方向和投资项目往往是错误和没有效率的,从而导致资源的错配,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由于政府控制了价格,使价格无法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资源的稀缺性,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市场的信号,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配置,使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过度地发展起来,而许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行业却发展严重不足。同时,在这种僵化的价格管理体制下,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这些基础性产品价格政府容易实行管制,而种类繁多的日用消费品却无法限价,因价高利大而盲目发展,从而使我们的产业结构出现恶化,即许多加工制造业过度地发展,而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性的行业却发展严重不足,成为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6]。

2.财政税收体制

我国原先实行逐级财政包干制度,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竞相扩大加工工业的投资。这种财政包干制度不仅加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热,而且破坏产业政策,使长线产品变得越来越长,短线产品变得越来越短,产生一种反向调节的作用。税收本应是调节产业结构的重要杠杆,国家对需要限制的产业和产品征收重税,对需要鼓励的产业和产品减税或免税,但是这必须由中央征税才能发挥作用。在财政包干制度下,绝大部分税款由地方征收,按一定比例上缴中央,税率越高,地方的财政收入就越多,本想限制生产反而变成了鼓励生产;反之,中央减税免税的产业和产品,由于地方的财政收入很少,反而不愿意积极生产。这促使各地争相生产税高利大的产品,产烟叶的地区争办小纸烟厂,产羊毛的地区争办小毛纺厂等,用高档的原料制造低档产品,使设备和技术先进的大厂因缺乏原料而被迫减产,经济效益严重下降[6]。当时实行这种财政包干制度有利于调动地方以及企业的积极性,甚至也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因为它们有了自身的利益追求,就要求在价格、投资和流通等领域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那一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表现在使全国统一的市场无法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从而使资源受到很大的浪费,产业结构变得十分不合理。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使全国统一的市场开始形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经济效率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但是财税税制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税制结构仍然不合理,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3.金融体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金融在现代的经济体系中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只有金融体系健全起来了,社会资源才能有效地流动起来,才能在流动中得到优化的配置。然而,我国的金融体系却是很不完善的。在银行方面,我国的银行长期以来并不是一种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而是成为政府财政的出纳机构,服务于国家按照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需要。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银行的商业性质,在这一领域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但是至今市场化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首先,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不是所有者明确、直接面对市场、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代银行,而是国有银行,经营活动要受到政府意志的左右,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致使大量的贷款流向那些缺少效益的国有企业和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而那些有效益的民营企业和有市场需求的行业却难以得到贷款,或者只能求助于利息高昂的民间借贷,从而使产业结构无法变得合理起来。有学者研究发现,2009年之后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要比私营企业平均高出6%;2013年更是达到了8%,这反映出国有银行的贷款方向明显偏向国有企业[7]。其次,长期以来银行的利率是政府制定的,从而使价格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使资源无法得到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资本市场看,我国的资本市场也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是要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的,上市指标要向国有企业倾斜,向政府指定的领域倾斜,而那些真正具有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民营企业和新兴的行业却很难得到,这样就使产业结构变得不合理。

4.国有企业改革

由于国有企业没有明确的所有者,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机制和利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难以有效地面对市场的需求,难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进行有效的投资,难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这决定了国有企业只能存在于公共产品领域、自然垄断领域以及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发展方向的领域,而不是竞争性的直接面向市场的领域。然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却广泛地分布在竞争性的行业。同时,仍然未能通过改革建立起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1993年就提出来的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由于改革没有到位,国有企业进行大量无效和低投资的弊病无法得到消除,从而使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产业结构无法实现合理化。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大量分布和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那些高新技术行业,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机制而难以有效地发展起来。

5.民营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产权明晰,具有很强的市场信息机制和利益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可以有效地面对市场的需求,可以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进行有效的投资,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原先那些十分短缺的轻工消费品领域,之所以很快就变得不再短缺,就是因为这些领域往往是国有企业顾及不到的,允许民营企业的进入,从而迅速地发展起来。许多新成长起来的行业,也大都是一些民营企业家凭借敏锐的眼光以及创新的才能,使其发展了起来,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然而,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许多的限制和障碍,表现为很多行业无法进入、要素资源难以获得、税费负担很重等,从而使民营企业无法更好地发展起来,无法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虽然政府不断地出台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它们大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许多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的现象。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者产能过剩严重时,在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中,受到限制的往往是民营企业。当经济出现下行和出现通货紧缩时,在政府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受到政策优惠的又往往是国有企业。同时,政府的大量投资还会对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产生了国进民退现象。

6.政府职能转变

我国的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制定出各种的产业政策,然后投入各种的社会资源,对企业进行各种的补贴。但是由于政府缺少相应的市场信息机制,也没有相应的利益和风险约束机制,因此很难有效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总是加重了产能过剩,使产业结构变得更加不合理。以前我们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国力得到了增强,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是这种发展战略违背了比较优势原理,扭曲了市场经济机制,必然要带来经济上的低效率,总体上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这一发展战略,但是赶超的思想仍然存在着,政府仍然习惯于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制定出各种产业政策,从而加重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同时,政府在直接从事经济活动方面投入过多了,而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人们的产权、提供各种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就会变得不足,而这些对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行经济技术的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现象从政府财政投放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来。在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支出长期占据最大的比例,2011年经济建设支出比例达到36%,此后几年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8]。政府的过度投资一方面对民间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方面的缺失,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十分不好。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产业结构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途径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在自发的市场竞争秩序中,通过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破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障碍。首先应当进行要素资源市场化的改革,按照谁出高价谁得到的原则,在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使要素资源由低效的部门流向高效的部门,实现优化配置。同时,对于那些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的领域,还应当征收适当的环境税和资源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税收的杠杆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这样,那些“三高一低”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那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新兴产业就能更好地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9]。其次,应当进行投资体制的改革,使政府的投资仅限于那些市场失灵的社会公共产品领域、自然垄断行业以及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行业,而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则要退出,让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导下进行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完善财政税收体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税制关系,为规范政府的行为、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税制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进行改革。首先,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使两者相匹配。目前地方政府的事权过多,而财权过少,因此在发展经济方面,尤其是发展产值大、利税高的重化工业方面积极性很高,从而使这些行业过度地发展。同时,把土地出让所得作为地方政府的一块主要收入来源,使得房地产行业得到过度的发展,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要通过完善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工作的重心由GDP增长转向为社会提供各种的公共服务[9]。其次,要使全国统一的市场能够形成,使市场能够更好地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把关于产业的税收即营业税和增值税等变为中央的税种,而地方政府的收入要主要依靠各种的财产税以及所得税。由地方政府征收营业税以及分享增值税,会促使地方政府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而片面发展一些行业尤其是“三高一低”的行业,从而造成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对产业发展产生反向调节的作用。

3.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首先要使各种所有制的银行都充分发展起来,尤其要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11]。发展民营银行一方面可以使民间的资本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使资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而不是集中在房地产等投机性的领域;另一方面,可以使民营企业尤其是广大的小微企业更容易得到贷款,它们的贷款小、抵押少,难以从大银行那里得到贷款,需要大量的中小银行为其提供服务。其次还要对国有的银行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使其成为股权多元化和治理规范的现代银行,可以自主地开展经营活动,有效地进行利益约束和风险控制。在资本市场领域,也要进行市场化的改革,把行政色彩很浓的审核制改为面向市场的注册制,同时还要大力地发展创业板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使资本市场可以充分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使进行创业和创新的企业以及个人可以更好地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可以更好地实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12]。

4.对国有企业进行根本性的重组和改革,正确地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提出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实际上这两种提法是自相矛盾的。国有企业具有产权关系模糊、经营机制落后的特点,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就必然要求国家给它们吃各种偏饭,可以垄断市场的机会,廉价地得到要素资源,还要享受各种的补贴,从而才能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就无法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市场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国有企业就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平等的竞争,不能享受任何的特权,它们就必然竞争不过其他企业,就无法发挥主导作用和做大做强。因此,为了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一方面,国有企业要从一般竞争性的领域退出,投入到那些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型的领域,解决那些市场无法解决同时又是经济社会正常发展需要解决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对留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实行改制,引入社会资本,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股东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向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开招聘管理人员,建立起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国家对国有企业由管资产为主转变到管资本为主,不再过多地干预企业的运营,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济主体障碍。

5.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体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面对未来的很大不确定性,需要敏锐地捕捉市场的信息,需要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而这些只有民营企业才具备。一个民营企业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很难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国内来看,那些民营企业发达的地区,像浙江、广东、江苏等,也是经济发展较快、就业充分、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地区,而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这些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就业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地区,也是民营企业不发达、国有企业包袱很重的地区。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民营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再用传统意识形态的眼光看待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改革消除各种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出台有关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并使之得到有效的落实,从各方面为其发展创造平等的条件。

6.积极地转变政府职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府的职能不在于在控制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经济活动进行各种的干预,与民争利,而在于要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解决各种市场失灵的问题[10]。应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督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首先,政府要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效地保护人们的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进行创新总是要面临各种的不确定性,要提高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就必须使人们能够通过成功的创新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就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其次,政府还要投入资源用于基础科学的研究,为企业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些领域往往是投入大、周期长,同时外部性大的,企业无力承担也不愿承担,因此需要政府组织开展。对于政府在产业发展的规划方面是存在争议的,但是通过实践证明并且理论界存在较多共识的是,政府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应当慎重,只是限于大的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发展方向,更不是具体的投资项目。政府要做的不是对具体的项目进行鉴定然后予以各种的财政补贴以及贴息贷款,这往往导致企业进行骗补的现象,并且反而使产业结构更加恶化,而是要采取统一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减免税费。政府转变职能还表现在要进行简政放权的改革,减少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实行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成本,使企业可以更好地进行创新和创业,这样才能使经济发展保持应有的活力,才能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

[1]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19.

[2]宋 立,郭春丽.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50-51.

[3]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10-413.

[4]夏建萍.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33-234.

[5]张 辉.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新浪财经[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jcgc/20150311/183921698990.shtml,2015-03-11.

[6]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28-329.

[7]张 玥.“中国的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低效企业”——访同济大学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钟宁桦[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177,2016-07-11.

[8]朱稳根,李文军.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进与优化对策[J].经济纵横,2013(3):41-44.

[9]吴金光,毛 军.财政分权、区域竞争与地方政府非税收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4):5-11.

[10]张树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服务型政府的内存联系与实现途径[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6(3):92-98.

[11]杨胜刚,刘亚雄.湖南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J].湖湘论坛,2016(1):53-59.

[12]胡秋灵,刘 唯.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二级度的实证检验[J]金融理论探索,2016(1)64-70.

ResearchonObstaclesandWaysofOptimizingandUpgradingIndustrialStructure

HU Ying-quan
(DongfangSchool,FujianAgriculture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17)

The optimiz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facing mang obstacles,such as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fiscal and tax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 the financial market hypodevelopment,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laggin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s limi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s not in place, which has brought a seri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s of upgrad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chieve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need to further promote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s, to make the marke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 and actively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factor market; economic system

10.16546/j.cnki.cn43-1510/f.2017.05.010

F127

A

2095-1361(2017)05-0092-09

2017-05-14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融资供给视角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AS160909)

胡应泉(1977- ),男,福建连江人,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回暖与升级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