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机制研究

2017-03-07姚兰郭静舒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成果评价文化

姚兰,郭静舒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机制研究

姚兰1,郭静舒2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是网络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科学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坚持先进性、主体性、主导性、互动性的原则,坚持定量细化与定性分析交替主导、渐进式欣赏与跳跃式推定螺旋上升、主观价值判断与客观工具理性协同递进、政治原则一元与文化多元和谐共生的规律,从而推进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科学运行。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功能与原则;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性评价机制构建的依据

网络文化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新兴事物,也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创造的现代产物,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但是由于网络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元、形式复杂多样,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甚准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一些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评价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有助于对高校网络文化这一特定领域的文化产物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推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建设。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研究,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之必须。

评价是对实践活动的一种反馈,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研究植根实践,立足实际,是对高校网络文化发展情况的综合考察和及时反馈。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价值论为哲学基础,借鉴和运用测量学、统计学、模糊数学、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进一步拓展网络文化的发展视野,从而促进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发展具有更宽阔的格局。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是对高校师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是整个网络教育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环节,可为其目标确立、内容确定、方法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直面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还能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的完善。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评价活动对高校师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发生的影响,可以形成更为深远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它既可以是高校网络文化创作成果与其效果的连接点,又是网络教育工作与其价值的连接点。因此,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网络文化教育过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研究,是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之必然。

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发展与延伸,也是校园文化网络时代的新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着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的心理诉求和价值理念的表达。研究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问题既是建立和完善网络文化发展状况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新形势下,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有助于提高高校师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端正师生的行为模式。网络文化环境开放度和自由度十分广泛,人们的创作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也大大增强,囿于网络环境管理的复杂性,网络文化的管理也一直处于不完善的状态,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也遇到同样的挑战。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将各种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正规化发展的轨道,是践行大学精神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对网络理论文化成果的评价,有助于提高高校的学术水平,营造学校正直、规范的学术之风,有助于增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确价值理念,有助于引导高校师生接受健康的网络娱乐文化,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研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必需。

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向性,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甚至文化认同。在这样的网络环境背景下,加强网络文化研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也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式。

网络在带给人们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制造了很多的有害信息,使人们在很多方面深受其扰。因此,要努力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标准,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既鼓励多样,包容差异,又能有力抵制各种错误、腐朽、低俗思想的影响,努力打造文明、健康的高品质网络文化精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正如沈壮海教授所说,“在多样化思想文化交流互动、各彰其彩的合奏中,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旋律也就越强劲。”[1]要坚持用先进思想指导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现实空间的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更需要高校辅导员主动进入网络空间,把握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动态,着力研究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问题,使高校网络文化成果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推动高校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成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机制的功能与原则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功能。

1.激发创作动机。评价不仅仅是一种衡量文化成果质量好坏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目标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标准体现了学校和社会对创造人员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的要求,起着“标杆”的作用。网络文化创作的过程中,在满足人们学习知识、休闲娱乐、情感表达的同时,如果能够得到认同和认可,对人们的创作激情是一种很大的鼓励,可以让人们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进一步发掘人的潜能。如今,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信息获取、交流、休闲娱乐的最主要手段,多元的评价标准,极大的包容性,也会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调动更大的创作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积极动力。

2.提升网络兴趣。网络世界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和资源,人们不仅可以随时以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其他符号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参加各种网上活动,如读书学习、交友聊天、娱乐休闲等。我国虽然网民众多,但是很多人还只是网络世界中默默“潜水”,在高校的网络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高校网民群体的知识素养优势,发展网络意见领袖,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点起星星明灯,使人们利用网络除了进行消遣娱乐以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满足自己和别人的求知欲的同时,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

3.内化个体人格。网络文化的多元化和内容的极大丰富性,必然伴随着各种文化价值观的相互交融,渗透,甚至引起冲突、碰撞。在网络空间里,各种携带着不同价值理念的文化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网络大众的心理感受和价值判断。特别是网络本身的开放性特点,更容易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价值观的影响。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具有麻醉功能,容易使人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发生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违反道德的行为。[2](p176)而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标准,将会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加强人们良好价值观的培养,为他们的品质、人格、行为的自我评定提供内在尺度。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原则。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原则,是指为了实现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依据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总结建设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的,对网络文化成果进行有效评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应该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正确掌握和遵循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评定网络文化成果的内容、正确选择评定网络文化成果的方法、促进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1.彰显先进性。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的集中反映和体现。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汇聚高地,在网络时代,理所当然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但是,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开展网络文化之争的复杂性。网络文化高度开放、匿名等特点,在实现全球文化信息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渗透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多元思想。面对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化环境,高校的网络文化应该如何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担负起怎样重要的现实责任,成为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基本的出发点便是绝对不可以意识混乱、不可以立场偏离、不可以在思想价值领域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诱导,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政治前提。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进行的评价,首先必须判断该文化成果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是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导向,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引领,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观念的侵袭,才能实现高校网络文化成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

2.突出主体性。

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创作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主体性是指其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地位和特征。

在高校网络文化评价中强调主体性凸显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实践参与的主体,高校师生及管理者是高校网络文化成果创造的主要力量。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时代更是如此,高校的网络文化无时不浸透在高校师生的全部网络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必须着眼于主体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第二,网络文化成果是创作者思想或者研究实践的结晶,是思想、情感和能力外化的表现,这种“内化”和“外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创作者内在的心理认同。如果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广大师生群体等主要参与者的认同,没有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无所谓创作成果的生成。

那么,如何在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突出主体性原则呢?第一,尊重创造的自由与创新。创作活动是一种基于兴趣和责任而自发产生的一种高尚的行为,行政干预和科层管理的方式应该少一点,不能仅强调文化成果的数量增加,却忽略质的提升;不能只强调标签式的认可,而忽视文化成果真正需要的创新。第二,鼓励创作的共建共享。文化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人们置身于网络文化生活之中,既可以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也可以是创造者。高校师生在高校网络文化创造之中需要确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性意识,即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健康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同时要坚决批判和抵制有害的、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推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3.掌握主导性。

主导性即支配性、指向性和引导性。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所强调的主导性主要是指网络文化成果在网络话语权及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方面是否表现突出。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环境中,注重网络文化成果的舆论引导力,是我们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维护思想领域的和谐稳定的必要要求。

就我国目前而言,强化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舆论方面的主导性,就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突出正确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运用正确思想舆论对各种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第一,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要主动设置话语议题。议题的设置是在话语权的掌握和舆论传播方面“先发制人”的最佳手段,通过议题设置,引导人们思想的关注点和注意力,通过有理有据的话语引导,始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高扬主流舆论,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高校网络文化成果所需秉承和坚持的原则。第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主导性不仅应该体现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主动出击,也要展现在应对网络不良舆论的对战之中。针对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思想理论观点的复杂局面,高校的网络舆论要敢于应战,要积极主动加以地引导,形成正面舆论强势。面对外域文化的强势袭击,要针锋相对,深刻阐释和深入宣传党的理论与政策;面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要积极揭露真相,用事实说明,化解困惑;面对社会热点问题,要积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引导公众情绪向健康理性的轨道发展。

4.注重互动性。

互动就是一种交流,互动可以增进了解、启发思考。在开放性的网络社会,每一个系统不仅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且和周围环境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之中。一个系统如果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联系交换信息,一旦交换停止或达不到一定的阈值,系统结构就会瓦解。[3](p130)

第一,增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互动。对于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不光涉及评价者的态度和认可,也要关系到被评者的实际利益,还有密切关联的双方应该是有互动和交流的。评价不能改搞“一刀切”,要集思广益,要听取意见和建议。在高校网络文化的评价中,与被评者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该文化成果创造的深刻意图,获取一些有益的意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被评者的参与积极热情,促使其在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评论本身就是创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评价者与被评者的互动,更加能保证评价的人文性和科学性。

第二,加强网络文化创作者和受众者的交互。互动性是网络传媒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一个显著特点,人们通过网络体现出极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创造过程中,通过创作者与受众的互动,准确把握受众的特点,要坚持“传播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做好文化产品的定位,创作既有理论性和导向性,又有趣味性和生动性的文化作品,既能提升人的思想,又能愉悦人的身心。这样就是通过互动增强了文化创作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高校网络文化工作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向灌输走向多方互动,不断高校网络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

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机制的构建与运用

(一)定量细化与定性分析交替主导。

定性分析是事物性质的判断,定量分析是事物价值大小的界定。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既需要坚持定量细化的原则,又要坚持定性分析的立场,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对文化成果做出更全面的评价。

首先,需要对文化成果做出质的方面评价和认定。当前高校网络文化成果性质的判定,主要是看它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只要是符合人民利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文化就是好的文化,就是值得鼓励和发展的文化;反之,则应该被取缔。对文化成果的定性评价,是一种理念上的认可,文化成果的价值含量的大小,还需要具体到量化分析。

量化评价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已是大势所趋,得到普遍的认可,既方便统计操作,也适合同级比较。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科研理论成果的量化评价标准,比如说,对学术著作出版的出版社、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的刊物级别、成果奖励的发证机关等不一样的文化成果,会赋予不一样的分值,以此作为对文化成果的评价。在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坚持定量细化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别的网络文化成果,具体采用定性或定量分析为主导的评价标准,针对网络舆论形态和娱乐形态的网络文化成果,更要注重定性的分许,对理论形态的文化,则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细化相结合,以定量细化为主。

(二)渐进式欣赏与跳跃式推定螺旋上升。

在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要注重评价方法的合理运用,才能使评价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有很多自己的独特个性、张扬自由,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阅历尚浅,加之网络环境十分复杂,致使高校学生往往容易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在网络文化的评价引导中,注重方法和技巧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要注重言语引导的方式,忌讳将理论灌输、说教等直接运用到网络文化的引导中,而是应该调整思路和角度,用平等交流、友好相处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沟通方法往往能够博得高校学生的喜欢。只有选择契合大学生话语运作方式,以欣赏的眼光和视角去评判他们的思维和言行,才能在舆论引导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主动设置网络舆论议题。在高校网络文化领域,你不能决定受众群体如何思考,但是可以影响他们思考什么,主动设置舆论议题就是抢占话语权和潜在把握舆论方向的最好方法。通过设置舆论议题,引导高校师生关注什么样的问题,通过具有见地的评价言论,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并产生认同。这些潜移默化的方式,就能积极占领舆论场域,主动并且有效地引导好网上舆论,实现高校师生思想的跨越式进步。

(三)主观价值判断与客观工具理性协同递进。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既带有主观情感偏向性的认知,也具有客观理性的公正衡量。在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针对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网络文化成果,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都必不可少。

对于高校网络舆论文化成果,在高校网络舆论这块公共的话语场域内,意见领袖的言论与评判往往会对大众产生引导性的作用,对广大受众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意见领袖的观点就是一种主观性的价值判断,这种主观判定,在受众中具有较大的威信,能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以及对真相的探求,可以从好的方面起到舆论引导作用。高质量的网络评论,在舆论引导方向上将是一面旗帜。因此,在主观价值判断型的评价中,要发挥优势,规避缺点,发挥舆论引导的优势。

当然,在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更不能忽视运用工具理性进行客观评判。工具理性强调利用客观手段实现特定的目标,对于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依据客观的评价标准更能体现出客观、公正、公平的评价程序和结果。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及各高校人文社科处,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一般都具有比较权威、全面、客观的界定。比如说对文化成果的理论价值的分析,对现实意义的评估,以及一些具体的量化标准。工具理性的评价方式,普适性强,操作相对简易,结果客观更体现公平。因此,综合主观价值判断与客观工具理性的评价,更加合理、科学。

(四)坚持政治原则一元与文化多元和谐共生。

政治方向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内容和性质,正确的政治方向才可以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轨道,同样,对于文化成果的评价,首先就需要对其政治性质加以判断。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必须坚持政治原则的一元性,即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立党立国之本,是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根本,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中,首先需要判定它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这是对该文化成果质的评判。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4](p44)因此,对高校网络文化成果的评价,首先必须坚持政治原则的一元性。

同时,在坚持政治一元性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文化有多种样态,当代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是同时存在的,只有鼓励多种文化的共存与和谐发展,才能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与生机。高校网络文化成果也必然是种类繁多的,我们既要鼓励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也要提倡发展体现人文理想的精英文化、还要包容普通大众和谐互动的大众文化,坚持鼓励多元的评价标准,以促进高校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

[1]沈壮海.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11-11.

[2]高鸣.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3]宋元林,陈春萍,等.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 张豫

G644

A

1003-8477(2017)01-0178-05

姚兰(1989—),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郭静舒(1962—),女,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成果评价研究”(14JDSZ2073)。

猜你喜欢

成果评价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谁远谁近?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