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及进程中的重要转变
2017-03-07刘旺旺
刘旺旺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及进程中的重要转变
刘旺旺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在进程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从开始提出俄国革命是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阶梯”及走向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转变到肯定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晚年发生进一步的转变,提出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并指出俄国以及东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将具有更多特殊性。上述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的阐释及进程中的转变对于当前我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启示。
列宁;十月革命;战略思想;重要转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引起了东西方世界的巨大震动。实践上,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对通过这次革命所建立的政权进行不同形式的围攻和扼杀,直至最后解体。理论上,东西方学术界对这次革命一直存在着认识分歧和思想争论,且这一纷争并没有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终止。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因此,回到列宁所处的时代境遇、所阐发的思想构境、所历经的认识转变中,去体悟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及其转变尤为重要。
一、俄国革命是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及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
从1917年2月至10月这段时间,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思想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以俄国革命为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即以俄国革命引发或推动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二是在俄国国内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利于以后走向社会主义,做好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工作,而不是立即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一)俄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革命,但它应具有更大的规模,使之成为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和“阶梯”
1917年3月,列宁在获悉俄国二月革命胜利的确实消息后,就开始设法从瑞士回国。他回国之前给瑞士工人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指出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只有俄国和全欧洲忠于国际主义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使人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惨祸!”[1]89因此,俄国无产阶级就不能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接着,列宁指出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主义先锋队面前摆着巨大的困难,这些困难的解决需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多次搏斗,是不能急躁的。他说:“帝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客观条件使全人类陷于绝境,使全人类要作出抉择:或者再让几百万人丧生,并让整个欧洲文化遭到彻底毁灭;或者在一切文明国家里使政权转到革命无产阶级手中,实现社会主义革命。”[1]90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一切文明国家”是不包括俄国的。而在列宁看来,俄国虽不属于“文明国家”,但幸运的是,帝国主义战争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革命,因此俄国可以有机会在西方文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帮助下取得胜利。列宁接着重点阐述了他对俄国下一阶段革命的看法。一方面他坚持认为俄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相比,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国家,是欧洲最后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堡垒;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俄国虽有发展但很是缓慢,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俄国是不可能立刻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但这决不意味着列宁陷入了“宿命论”的悲情。在他看来,俄国可以在1905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使得目前的革命具有更大的规模,进而成为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英国等)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梯”和“序幕”。这一阶段,列宁关于俄国革命战略思想的表达是十分清晰的,即将俄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革命的前途命运看作是一个前后有序且紧密相连的整体。
(二)应该将革命进一步向前推进,取得无产阶级的政权,实施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
1917年4月4日,从国外回来的列宁以个人名义发表了对俄国时局的看法,他指出了俄国无产阶级在下一阶段面临的基本任务,包括宣传正确的“革命护国主义”观点、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揭露临时政府的谎话、正确认识工人代表苏维埃处于少数的地位、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党的任务、革新国际等10个方面的内容。这里,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一是列宁提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1]114;二是列宁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110。列宁在这里表达的思想与他在瑞士为《真理报》写的一组文章《远方来信》中的思想一致,都强调要过渡到“革命的第二个阶段”,都强调要争取政权的转移,而没有明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加米涅夫认为列宁对俄国时局的看法是,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完成,应当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策略书》中对加米涅夫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性的回答,并在文章中批评了加米涅夫对他思想的歪曲。他指出加米涅夫这个评述中存在两个错误:一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的问题提的不正确;二是俄国现在能够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和农民革命民主专政”是不明确的。那么,《提纲》中宣布的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等措施意味着什么呢?列宁回答说这些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不采取这些“步骤”,就不能医治长期战争给俄国带来的创伤,俄国就有灭亡的危险。
从上述争论可以看出,列宁并没有主张在俄国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强调先取得政权,然后实施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这一思想还体现在《革命的任务》(1917年9月6日)、《大难临头,出路何在?》(1917年9月10-14日)等文献中。如他在《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说:“由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实行、调节、指导的普遍劳动义务制,虽然还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已经不是资本主义了。这是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个巨大步骤。”[2]
由上得之,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一段时间内关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认识仍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胜利”的思想上。他坚持认为俄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了它的帮助,必然遭到失败。他将十月革命看作是俄国革命向前发展的重要一环,俄国目前的任务只能是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然后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
二、战略思想的初次转变:提出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19年底至1921年初,随着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均势”局面。同时,苏俄也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联系。这样一种逐渐走向缓和的国际环境,使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俄国应该向何处去。对此,他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转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俄国在没有西方革命的帮助下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宝押在国际革命上面”。如1919年12月,在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回顾了十月革命前后他关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认识。他说:“无论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中,我们一直说,我们把自己看作是而且只能看作是国际无产阶级大军中的一支部队,……社会主义革命至少要无产阶级在若干先进国家中取得胜利后,才能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3]371-372但两年艰苦的战争过后,俄共(布)领导下的苏俄不仅赢得了战争,而且能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此,列宁分析认为苏俄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已初步表明新政权面对的“主要困难已经过去了”。他说:“不管我们前面还有多大的危险和困难,然而主要的困难显然已经过去了。”[3]372这里的“主要的困难”是指国际敌对势力和国内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扼杀,这也使列宁初步意识到,苏维埃政权即使没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援,也是可以存活下去的,尽管非常艰难。一年后,他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三年前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时,明确表示“没有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这个胜利就不可能巩固;只有从国际的观点出发才能正确估价我们的革命”[4]22。但三年残酷激烈战争的结局是苏俄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双方都没有取得胜利,也都没有遭到失败。换言之,资本主义扼杀苏维埃政权没有得逞,苏俄寄希望的世界革命也没有到来。为此,他提出:“我们不仅有了喘息时机,而且得到了某种更为重要的东西。……而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存在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我们已经基本上能够在国际上生存下去。……现在我们要谈的已经不只是喘息时机,而是比较长期地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4]23-24
上述话语中可以看出,列宁的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即认为在没有西方革命援助下的苏俄,在成功应对帝国主义入侵危险后,依然可以生存下来,并且这种生存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暂的。
(二)由寄希望于世界革命的援助转移到聚焦国内自身发展上
这一思想转变可追溯到1919年底。到这年年底,苏维埃政权已成功坚持两年之久,且经受住了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大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围剿。在列宁看来,在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且被战争弄得破败不堪、精疲力尽的国家里,苏维埃政权能坚持两年之久,可称之为“一个奇迹 ”。世界局势的变化促使列宁开始思考苏俄今后的发展方向或者说在未来更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如何发展。为此,他在有关代表大会上多次强调要走上和平建设的大道。他说:“在军事和国际方面,我们基本上已取得了胜利。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和平建设的大道。”[3]388在列宁看来,苏俄在军事上的胜利将促使国家和平建设时期的到来,到那时,就可以用全部力量来进行和平建设。在1921年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俄共(布)十大上,列宁对苏俄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后指出,无论如何,苏俄现在不能指望欧洲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能通过革命来支持俄国,这样的认识是绝对不正确的、也是不清醒的。他说:“寄希望于国际革命,并不是指望它在一定期限内爆发,现在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到春天可能会引起革命,但也可能不引起。因此,我们要善于使我们的工作同国内外的阶级关系相适应,以便能长期保持无产阶级专政,消除(哪怕是逐渐消除)我们遭受的一切灾难和危机。只有这样提出问题,才是正确的,清醒的。”[5]这里可以明确看出,列宁已经实现了战略思想的转变,由过去寄希望于“西方革命”转变到“一国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表示,西方的革命可能爆发,也可能不爆发,不能指望它在短时间内爆发。因此,苏俄需要调整国际国内战略,调整国内外阶级关系,以便长期保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消除政权灭亡的危险。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这一时期关于俄国革命战略思想的转变,一方面是基于外部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干涉的挫败以及西方工人革命的衰落,另一方面是基于苏俄能够逐渐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以保证苏俄经济发展。此阶段,列宁一方面仍寄希望于世界革命的爆发及其对俄国进行援助;另一方面,开始认为苏俄在目前“均势”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形势下,已经能够站得住,且能够进行自己的建设。
三、战略思想的再次转变:提出东方社会主义战略
1922年底至1923年初,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已落入低谷和东方落后国家如中国、印度、朝鲜等国的革命形势日益高涨,即革命形势呈现出“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局面。世界局势的变化促使列宁提出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这一转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东方国家已经卷入世界革命的总漩涡,并将影响到“斗争的结局”
列宁在第二次中风后于病榻上的思考中,其战略思想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即寄希望的支持力量由西方转移到东方。列宁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分析了一战后世界国际关系体系并指出,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胜利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采取诸多改良措施来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延缓了这些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进而造成了相对稳定和平的“均势”局面。但与此同时,列宁也注意到,印度、中国、朝鲜等处在世界东方的国家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入侵,被迫卷入到全世界革命运动中来,并且表现出极强烈的革命性。紧接着,列宁提出了三个尖锐的问题:一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转入低潮,且阶级矛盾缓和的情况下,俄国能否坚持住;二是在国际革命渐行渐远,国内困难日益加重的形势下,俄国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三是俄国能不能避免在未来同帝国主义国家发生冲突。列宁回答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这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斗争的最终解决将会如何,是不可能有丝毫怀疑的。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6]391
此时的列宁已充分认识到俄国面临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要求俄国必须实现战略和策略的重新调整。这时的列宁已经将视线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把苏俄的前途命运与占世界人口多数的东方国家(如印度、中国等)人民的革命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认为这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完全和绝对的保证”。
(二)东方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将面临更多的特殊性
十月革命的胜利大大影响了这些正处在水深火热中苦寻出路的东方国家,在第三国际的指导下,这些国家纷纷成立共产党,领导本国人民进行革命运动,如1920年印度、伊朗等纷纷成立共产党。同时,人民革命运动在这些国家也蓬勃发展,如印度发生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工人罢工,朝鲜爆发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三一起义”。1920年,共产国际二大举行,中国、印度、朝鲜等东方国家的代表出席大会,并报告了本国的革命运动发展状况。列宁在大会上高度赞扬了东方国家的革命运动,并初步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列宁积极探索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认识到俄国道路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道路,表现出更多的特殊性。1922年底1923年初,列宁的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已趋于成熟,其表现在:一方面回应了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对俄国革命道路的歪曲,另一方面深入思考和详细论证了占世界人口多数的东方国家(如印度、中国等)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列宁在分两次口授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详细论证了俄国革命道路发生的必然性、合理性、特殊性。必然性表现在当时的处境使得俄国能够采取不同于西欧其他国家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发展进程;合理性表现在俄国革命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与自身特殊国情相结合的结果;特殊性表现在俄国革命能够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呈现出某些“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的特殊性。同时,在这篇文章中,列宁也多次提到“东方国家”“东方”等概念。如他说:“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6]372即东方国家的情况无比多样复杂,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般性并不排除各个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特殊性,且这种特殊性是正常的,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路线。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也验证了列宁思想的正确性。
由上得之,列宁在对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关系的辩证分析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如果说列宁在先前的思想中认为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先决条件”是西方先进国家帮助的话,那么在他晚年的思考中,明确提出了东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四、现实启示
列宁十月革命的战略思想在进程中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变,即从开始提出俄国革命是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阶梯”及走向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转变到肯定俄国可以先于西方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晚年提出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列宁的上述思想对于当前我国人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坚定“道路自信”具有启示意义。
(一)深刻理解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
列宁认为俄国只有先通过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然后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最后在西方革命的帮助下,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极大地鼓舞了处于世界东方的国家,特别是为正在水深火热中寻找出路的中国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都高度肯定了十月革命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49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大会上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7]1988年邓小平也明确提出:“我们怎么搞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呢?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我们走的是十月革命的道路,其他国家再走十月革命的道路就难了,因为条件不一样。”[8]习近平2013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和2016年的“5·17”重要讲话中都提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9]上述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十月革命世界意义的评价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发展中,时刻秉持着列宁十月革命的思想。也正是在十月革命所开创的道路、所指明的方向、所积累的经验指引下,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走到今天,且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的更多特殊性
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从俄国实际出发探索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预见到在东方落后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或建设将会有更多的特殊性。这些思想启迪当前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走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已经意识到,并突出地强调不同国家的建设道路都要遵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如邓小平在1989年的有关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意义。他说:“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292意思是说,列宁正是因为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才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邓小平还说:“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10]292为此他强调,总结过去,开辟未来,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不能将其绝对化和凝固化。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1]这段被外界赞称为“鞋子理论”的经典论述即表明,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道路,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富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创新道路,应有足够的自信彰显自身的特色。
(三)坚定“道路自信”,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列宁晚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针对质疑俄国革命的反对派提出的责难,详细论证了十月革命所开创之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特殊性。这些思想对于回应当前国内外少数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误读和坚定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具有重要镜鉴意义。国外部分学者片面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姓“资”也不姓“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多于“社会主义”。[12]这些论断由于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和艰难探索的整体性认识,因而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2013年,习近平有关讲话中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3]2016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习近平在梳理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后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14]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回应了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人,对于世界认识中国、国人坚定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纪念十月革命,前提是拨开十月革命的层层迷雾,正确理解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战略思想及其发展轨迹。归宿在于汲取前人的经验,沿着十月革命所开辟的道路和所指引的方向,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以此为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19.
[3]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5.
[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8]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15.
[9]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3.
[12]徐艳玲,申森.国外学者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知[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89-93.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责任编辑:曹桂芝
A82
A
1004-3160(2017)05-0035-06
2017-05-19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项目编号:KYCX17-1009);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研究理想社会的原则与实现中国梦研究”(项目编号:14AKS004)。
刘旺旺,男,河南焦作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