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发的隐喻
——中国人头发象征意义研究综述

2017-03-07

关键词:发式头发身体

白 仁 杰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头发的隐喻
——中国人头发象征意义研究综述

白 仁 杰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头发不仅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文化建构的象征符号。中西方学术界不仅从发式和身体史角度对头发进行解读,更将其作为一种代表习俗、仪式以及社会秩序等内容的象征符号,甚至与政治、社会改良和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头发的象征意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塑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被不断挖掘。

头发;象征;身体史;象征人类学

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4 13:40

中西学术界皆有对头发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西方学者把头发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运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挖掘其文化内涵,从而得出自认为是普适性的理论。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人头发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的剃发与剪辫等方面,力图揭示辫发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复杂关系。此外,通过关注古今发式的变迁,考察中国人身体观、时尚观和审美观的变化。该文梳理关于中国人头发象征意义研究的已有成果,考察学界对中国人头发象征意义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关于头发象征意义的研究成果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头发曾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逐渐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先秦时期,人类对自身的生理和许多自然现象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原始的宗教和生殖崇拜,对头发这类生于人体且具有再生能力的事物产生敬畏之情,认为灵魂与躯体是可以分离的,身体的某些部位,比如头发就成为联系两者的媒介,认为它具有特殊的神秘力量,可以代替生命或灵魂。有一种巫术被称为“厌胜”,巫师通过对头发施加法术,达到伤害人体的目的。随着认识的提升,人们对头发有了理性的认知,也赋予头发特殊的文化含义。在儒家礼教文化中,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身体观念逐渐为社会接受,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头发与伦理和孝道观念连在一起,从该意义上讲,头发本身是归属于宗族或家族的,乃至产生了缺少毛发就是身体不完整的观念。因此,有剃掉头发的“髡刑”出现。作为多重文化的象征载体,头发敏感神圣且背负众多内涵,一丝一毫的改变都绝非是简单的个人问题。

近年来,随着“身体史”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兴起,关于头发象征含义的研究更加引起学术界关注,有关头发的论文逐渐增多。

(一)从发式的角度研究头发

中国人的发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岑大利在其著作《中国发式习俗史》[1]中,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发式、结发与剪发、剃发与剪辫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反映出发式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民族习俗之间的关系。刘扬《中国发式三十年(1978-2008)》[2]一文,从改革开放30年发式的变迁考察国人身体观、时尚观和审美观的变化,作者在第二章中探讨头发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在明清易代、辛亥革命和文革时期所体现的隐喻。李灏和蒋栋元的《从文化角度看发型的演变及功能》[3],简述了作为服饰文化之一的发型的演变,总结了发型文化功能、识别功能、审美功能、价值功能及政治理念和宗教信仰等功能。此外,相关研究还有朱笛的《古代辫发小考》[4]、谭燕鹏的《略论唐代妇女发式的特点》[5]和吴爱琴的《商周时期的发式》[6]等。有关中国人发式研究的相关成果可参照张德安《透过头发看历史——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述评》[7]一文,以中国近世发式的变迁为中心,涉及与头发和发式相关的其它问题,对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并指出发式史研究的学术转向以及发式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从身体史角度研究头发

近年来,从身体史角度研究头发的论文不断增多。侯杰和胡伟的《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一文,讨论头发在清代近300年的几次重要变化,认为“辫发,属于身体,更属于历史。辫发是关系统治权力、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习尚的大问题,是历史冲突的焦点,更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轨迹的一份真实记录”[8]。这正体现了“权力”对身体的宰制与规训以及“权力”与身体的相互塑造。张德安的《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中国发式变迁中的权力争斗》考察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中国人的发式变迁,发式的不同象征着国民身份的不同归属,发式文化在权利斗争中被不断放大,以此揭示近世中国社会的政俗变化[9]。叶磊的《辫发与“想象”——晚清报刊的剪辫叙事与民族主义建构》一文,以晚清报刊中的剪辫叙事为切入点,着重阐释革命派与维新派报刊中相关的剪辫事件,研究晚清民族主义的建构[10]。此外,从身体史角度切入来研究女性剪发所反映的国家话语对身体宰制、女权运动及“审美化”的论文有姚霏的《近代中国女子剪发运动初探(1903-1927)——以“身体”为视角的分析》,认为女性剪发在受到国权、女权以及政权的规训与宰制后逐渐回归到审美层面,建立在头发上的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让位于以时尚为标准的美学层面[11]。徐峰的《剪发与革命:苏区革命妇女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以妇女独立团剃光头为例》,以妇女独立团剃光头为切入点,考察妇女参加革命过程中的身体政治化,认为妇女在革命过程中身体被泛政治化,妇女的身体通过“剪发”与“剃光头”被不断建构和社会化,这虽然突出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但也不自觉地消除了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与身份[12]。周洪宇和周娜的《隐喻的身体:民国时期学校中的女子“剪发问题”》一文,从民国时期女学生剪发入手,分析其背后的隐喻以及民国时期女学生的身体塑造过程,认为民国时期女学生的身体是国权、政权、女权以及时髦因素等多重力量对学生“剪发问题”的规训与塑造下逐步形成,这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曲折性与复杂性[13]。

(三)将头发作为象征符号的研究

明确将头发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并从象征人类学角度研究头发文化内涵的论文不多。王金元在《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研究》中,以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为出发点,运用文化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苗族妇女发式及内涵作了深入阐释,解读了发式在黔东南苗族的仪式中所代表的含义[14]。冯智明在《以发寄魂与身体之孝:红瑶人蓄长发的文化逻辑》一文中,以红瑶女性蓄长发为考察对象,挖掘红瑶女性长发习俗背后的身体文化象征以及有关红瑶人头发仪式所反映的该族群的身体观、社会秩序和文化逻辑[15]。陈宝良的《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结及其心理分析》,以清初士大夫遗民群体对头发的认知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面对剃发政策的内心,士大夫遗民认为头发衣冠是旧朝的象征,同时还是民族文化的象征[16]。谈火生在《辫子:政治象征与认同》中将“辫子”视作一种政治符号,考察其从明末至民初这一时期的象征意义,认为辫子在构建社会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7]。此外,周文杰的《论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型制及象征意义》,从与头发不可分割的少数民族头饰物入手,简述其型制,并论述民族头饰的一些象征意义,如头饰与自然环境、原始宗教及图腾崇拜、阶层等级、婚姻制度、民族识别、记述古史以及装饰审美的联系等。周文杰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头饰的某些象征意义在逐渐隐化或淡化,而某些却在显化或强化[18]。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中国民俗学家江绍原在《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19]一书中,分析了古今人们对头发、胡须和指甲的迷信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古人认为发须爪是人体生命的精华所在,他提到的发须爪与其本主有同感关系与弗雷泽在《金枝》[20]中所说的交感巫术相一致。此外,该书还收集了许多有关头发、胡须和指甲的仪式,对进一步进行有关头发问题的研究有极大帮助。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通过论述1768年乾隆盛世时期蔓延整个大清王朝的“叫魂”妖术,揭示了背后的历史意蕴以及清政府内部的通讯系统怎样影响其政策的实际运作[21]。杨振东的《北伐时期的女子剪发风波》,从北伐时期女子剪发运动热入手,了解到无论是为了追求时髦,还是为了显示革命决心[22]。当时妇女除了少数是被动强制地剪发外,大多数女子都积极主动剪发[22]。龚婵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剪发问题研究——以〈觉悟〉为中心》,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中有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剪发热潮为中心,对女性剪发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意义给予正面肯定的评价,认为这是对抗流俗、彰显自我以及社会进步的一个反映[23]。另外,孔定芳的《清廷剃发易服与明遗民的抗争》[24]、吴善中和黄蓉的《浅论辛亥革命前夕狂飙突起的剪辫运动》[25]、张松祥和龚鹏的《剪辫风潮与反清革命》[26]、刘斌和刘利民的《清末民初剪辫运动与近代观念的变迁》[27]、冯尔康的《清初的剃发与易衣冠——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内容》[28]、王冬芳的《清代男子辫发之变》[29]、李喜所的《“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30]和程为坤的《民初“剪辫热”论述》[31]等,或是在讨论清初剃发与政治问题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或是在讨论清末辛亥革命剪辫风潮与反革命的问题,或是讨论民国初年剪辫热与社会改良与发展的问题。这些论文都是围绕明末清初或清末民初的剃发与剪辫问题,与当时社会存在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文化异同以及社会改良等状况相联系来论述。此外,郭春林的《头发的故事——身体的政治》[32]、王志强的《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33]、周晓琳的《身份与文化的隐喻——试析清代小说的辫子书写》[34]、陈建生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式》[35]以及张利艳的《论唐代发式设计的文化意蕴》[36]等,也对头发问题有所涉及。

二、中国人头发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从先秦时期,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象征整个身体,对头发的损毁就是对身体的损毁。随后,头发象征着民族认同,发型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民族以及对民族的认同,此时头发有着文化和政治的象征。中国学界有关头发的论述主要是讨论其发式不断演变的过程,或是运用中国本土对头发的理解论述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剪辫与剃发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从身体史特别是人类学角度来考察头发象征意义的文章不多。除了对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剪辫与剃发问题的象征意义进行研究外,也可以挖掘其他时段头发的象征意义,或是研究少数民族某些特有的发式及其象征意义。

西方学者对头发象征意义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揭示头发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英国人类学家埃德蒙·利奇的《巫术之发》把头发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头发的象征意义,认为头发含有性的关联,头象征着男性的生殖器,发象征着精液,剪发象征着阉割,长发象征着不受制约的性,短发象征着受压抑的性,剃光发须象征着禁欲或独身[37]215-219。英国人类学家霍皮克在其《社会之发》一文中对利奇的头发的象征意义提出批评,他认为剪发既不象征阉割,也不是个人由某种社会地位公开地转变为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是一种社会控制的象征。长发象征着置身于社会之外,而剪发则象征着人们生活在社会之特定纪律的统治之下[37]215。斯里兰卡人类学家奥贝塞克在他的《美杜莎的头发》一书中,以斯里兰卡女性苦行僧蓬乱似蛇状的头发为例,与利奇关于象征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进行对话[38]。这些有关头发的象征意义,可能只有在西方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适合,但在中国文化中就不一定适宜,有些象征意义仅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而在世界范围内则不具有普遍性。王叶菲在其论文《关于毛发象征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中也对利奇和霍皮克的头发的象征意义提出质疑,认为其不具有普适性,并对霍皮克关于头发象征的结论进行了修改,认为“不整理头发象征着置身于控制之外,整理头发象征着处于一定的社会控制之中”,这样能扩大其观点的使用范围[39]。此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有关头发的禁忌、理发的仪式、对剪下的头发和指甲的处理等都体现了头发有某种象征意义。例如,剪下的头发和本人还有交感关系,根据接触巫术的原则,只要伤害这些头发,就可以同时伤害头发的原主人[20]380-385。

随着“身体史”的兴起,对于作为身体一部分的头发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身体史是受西方学术界对异常兴盛的“现代性”进行反思的结果,故其带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与特性。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40]和《疯癫与文明》[41]等著作,开创性地将犯罪的惩罚与规训、精神病学、医学等与身体有关的权力运作奇迹般地结合起来,从“身体”的角度观察世界。此后,身体史逐渐在西方学界走热。而国内史学界身体史的研究相对滞后。侯杰将身体史研究分为5个层次:“身体器官史的研究、器官功能史的研究、生命关怀史的研究、身体视角史的研究和综合身体史的研究”[42],并在身体器官史研究中特别以头发为例说明学界应重视身体史研究。头发作为很好的切入点,亦可以从身体视角或身体器官等方面继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西方对头发的论述多从人类学角度入手,研究某类人或某个族群的头发问题,从中得出其认为是普适性的理论。虽然也有其缺陷,但中国可以借鉴西方人类学,特别是象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头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挖掘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的另一大师克利福德·格尔兹认为象征意义是观念、思想、判断、渴望、信仰以及象征符号表达出来的心情、情绪、激情和情感[43]105-120。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可以把某种或某类人群的头发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

头发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其象征意义不断被重新塑造。可以从身体史视角或运用象征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头发或某民族独特的发式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象征意义。当今中国,除有些少数民族的发式仍有某些独特的象征意义外,大部分中国人的头发本身似乎已经没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但是,头发的长短还隐隐透出某种象征意味。比如,长头发带有“女性化”的象征意义;短头发一般是“男性化”象征。如果女性剪短发有干练、强势或“女汉子”的意味,男性留长发则会被认为有“女性化”色彩或这类人多从事艺术类工作。现在这种象征正在减弱,但并不意味着与头发相关的象征会消失。当然,“发式性别识别的模糊化倾向有着鲜明的地域、职业、文化和时尚特征”[44],这种象征性从另一角度看,正是对身体的一种规训与宰制。然而,对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发式,人们似乎不希望其发式特有的象征内涵在当今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消失。作为少数民族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标识的发式,面临着一系列考验。

[1] 岑大利.中国发式习俗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2] 刘扬.中国发式三十年(1978-2008)[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3] 李灏,蒋栋元.从文化角度看发型的演变及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4):39-42.

[4] 朱笛.古代辫发小考[J].东南文化,2010(2):83-87.

[5] 谭燕鹏.略论唐代妇女发式的特点[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1):63-65.

[6] 吴爱琴.商周时期的发式[J].史学月刊,2008(3):124-126.

[7] 张德安.透过头发看历史:中国近世发式变迁研究述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73-76.

[8] 侯杰,胡伟.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J].学术月刊,2005(10):80-89.

[9] 张德安.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中国发式变迁中的权力争斗[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00):265-290.

[10] 叶磊.辫发与“想象”:晚清报刊的剪辫叙事与民族主义建构[D].合肥:安徽大学,2014.

[11] 姚霏.近代中国女子剪发运动初探(1903—1927):以“身体”为视角的分析[J].史林,2009(2):52-61.

[12] 徐峰.剪发与革命:苏区革命妇女的身体政治史研究:以妇女独立团剃光头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5(2):78-83.

[13] 周洪宇,周娜.隐喻的身体:民国时期学校中的女子“剪发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4):41-47.

[14] 王金元.黔东南苗族妇女发式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学院,2011.

[15] 冯智明.以发寄魂与身体之孝:红瑶人蓄长发的文化逻辑[J].民俗研究,2014(6):142-148.

[16] 陈宝良.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结及其心理分析[J].安徽史学,2013(4):30-41.

[17] 谈火生.辫子:政治象征与认同[J].鄂州大学学报,2008,15(4):12-17.

[18] 周文杰.论中国少数民族头饰的型制及象征意义[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61-64.

[19] 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风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20] 弗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1]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陈兼,刘昶,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22] 杨振东.北伐时期的女子剪发风波[J].文史春秋,2011(8):60-63.

[23] 龚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子剪发问题研究:以《觉悟》为中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4] 孔定芳.清廷剃发易服与明遗民的抗争[J].江苏社会科学,2013(5):184-189.

[25] 吴善中,黄蓉.浅论辛亥革命前夕狂飙突起的剪辫运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2):9-13.

[26] 张松祥,龚鹏.剪辫风潮与反清革命[J].云梦学刊,2002,23(6):49-50.

[27] 刘斌,刘利民.清末民初剪辫运动与近代观念的变迁[J].许昌学院学报,2008,27(3):109-111.

[28] 冯尔康.清初的剃发与易衣冠:兼论民族关系史研究内容[J].史学集刊,1985(2):32-42.

[29] 王冬芳.清代男子辫发之变[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87-89.

[30] 李喜所.“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J].社会科学研究,2001(6):115-121.

[31] 程为坤.民初“剪辫热”论述[J].社会科学研究,1987(3):73-79.

[32] 郭春林.头发的故事:身体的政治[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5):90-99.

[33] 王志强.乾隆十三年剃发案的身体政治史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1(3):59-64.

[34] 周晓琳.身份与文化的隐喻:试析清代小说的辫子书写[J].明清小说研究,2013(1):47-55.

[35] 陈建生.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式[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1):58-61.

[36] 张利艳.论唐代发式设计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2-304.

[37] 史宗.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G].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8] OBEYESEKERE G.Medusa’s hair:an essay on personal symbols and religious experienc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4.

[39] 王叶菲.关于毛发象征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22-124.

[40] 福柯 M.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1] 福柯 M.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42] 侯杰,姜海龙.身体史研究刍议[J].文史哲,2005(2):5-10.

[43] 格尔兹 C.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4] 徐莉.发式文化的性别标识现象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51.

(责任编辑薛志清)

TheMetaphorofHair—A Research on Symbolic Meanings of Hair of Chinese

BAI Ren-jie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Human hair is not only a physical being,but also a cultural symbol shaped by a mixture of 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ulture.In addi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hai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air style and the body history,the Chinese and foreign researches study hair as a symbol of customs,rituals and the social order,combining it with politics,social reforms and national culture.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hair are reshaped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are constantly explored.

hair;symbol;body history;symbolic anthropology

白仁杰(1991-),男,山西兴县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中国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文化史。

K 207

:A

:2095-462X(2017)04-0046-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714.1340.046.html

猜你喜欢

发式头发身体
启发式提问
我的头发『断了』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诗情画意:唐代女子的发与饰
头发飘起来了
浅析清代汉族女子发式造型对当代发式设计的影响
我de身体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
我们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