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宣传阐释及其意义

2017-03-07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国家制度建设

李 斌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宣传阐释及其意义

李 斌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3)

毛泽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中都非常重视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和政策的特点。在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毛泽东反复说明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为外国友人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进而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开展国际交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社会主义;对外宣传阐释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非常复杂,西方掀起反苏反共的运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全面展开,中国不得不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下,西方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极其狭隘。为此,让更多国外友人了解了真实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宣传成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工作。毛泽东曾在1955年12月指出,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新华社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应当加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1]。这是毛泽东宣传中国的一个重要策略。毛泽东不仅要求宣传部门宣传中国,而且他在各种对外活动中也积极宣传和阐释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经验和制度,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打下了基础,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一、阐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曾两次面临着走什么道路的选择和挑战。建国伊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突破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封锁,以苏联为榜样走社会主义道路,并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一)宣传中国所走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以苏联经验为参照,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非照搬苏联经验,全盘“苏化”,而是在学习苏联的基础上,极力提出走自己的路,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能够不断开辟新境界的真谛。1956年4月29日,毛泽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谈话,说:“各国应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决定方针、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特点结合起来。中国的经验,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即使是好的经验,也不一定同别的国家的具体情况相适合。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2]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照搬他国模式就会导向失败。而中国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照搬别国模式,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毛泽东在对外宣传中,并没有盲目宣扬中国的成绩,而是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中国的不足之处。这使外国友人能客观地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绩与失误,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二)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

毛泽东在对外交往中,不仅强调中国在现阶段的建设成就,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国情和存在的困难,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需要时间,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尽管1956年以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设想脱离了中国的国情,但在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个步骤。毛泽东在外交活动中也反复强调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两个阶段。毛泽东曾多次向外国朋友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国是一个正在开始改变面貌的落后国家,经济上、文化上都比西方国家落后。但是现在正在开始改变面貌,已经取得了改变的可能性。”[3]但是,毛泽东也指出,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56年4月29日,毛泽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谈话指出:“中国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还很落后,要取得真正的独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工业现代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各国同志和人民的支持。”[4]毛泽东关于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判断,是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源头,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依据和基本出发点。使外国友人能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历经的曲折,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二、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强加其意识形态于中国,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阴谋从未停止。针对国际社会存在的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和质疑,毛泽东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宣传阐释中国的各项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不可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强调中国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在1954年12月11日同缅甸总理吴努的谈话中指出:“中国也有各种党派和团体。中国的各种党派是有差别的,并不是在一个水平上,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分别。中国各民主党派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针对西方报纸污蔑中国搞傣族自治区是要侵略泰国这一说法,毛泽东解释中国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非侵略他国。他说:“外国报纸怀疑我们搞傣族自治区是要侵略泰国,是要建立什么‘自由泰国’。傣族在云南省有三十万人,他们组织一个自治区。在广西省的壮族有七百多万人,他们也组织一个自治区。我们还有好几十个这样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例如,朝鲜族、蒙古族的。我们也准备在西藏建立一个自治区。”[6]毛泽东关于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阐释,打消了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

(二)强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是发展我国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毛泽东于1954年8月24日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表示:“中国是农业国,要变为工业国需要几十年,需要各方面帮助,首先需要和平环境。”[7]同年10月23日,毛泽东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再次指出:“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凡是赞成这个目标的,我们都能同它合作。”[8]毛泽东强调,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因为中国需要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正是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三)宣传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一直遵循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毛泽东向国际友人宣传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说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制度是能和平共处的。毛泽东于1954年8月24日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说社会主义中国可以与英国工党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平共处,可以与非社会主义的事物,像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王国等共处,“因为我们认为,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9]。10月23日,毛泽东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再次指出,中印两国人民对互访的两国领导人所表示的欢迎,说明他们看重的不是思想和社会制度方面的不同,而是我们的共同点[10]。在同其他国家领导人谈话中,毛泽东每次都强调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泽东对外宣传和强调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朋友,得到了第三世界广大兄弟国家的支持,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基础。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宣传阐释的两个特点

毛泽东在对外交流中宣传阐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经验时,还注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中国的国际担当精神。

(一)指导对外宣传适度地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中,如何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形象和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项重要的对外宣传工作。毛泽东提出,要“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11],并且主张对外宣传马克思主义。1968年4月6日,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起草的关于帮助外国人员进行训练的文件时,保留了“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容。1970年12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关于邀请“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马列)”派代表团访华的请示》上写道:“对于一切外国人,不要求他们承认中国人的思想,只要求他们承认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该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基本原则。我已说了多遍了。至于他们除马列主义外,还杂有一些别的不良思想,他们自己会觉悟,我们不必当作严重问题和外国同志交谈。”[12]另一方面,毛泽东也反复要求对外宣工作“要注意不要强加于人”[13]。毛泽东在宣传中国的同时,希望相关国家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他希望各国将马列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不要求将马列主义强加给各国。这一对外宣传指导思想既避免了外国访华代表团的反感,又加强和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交流。

(二)强调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担当精神

毛泽东一直强调,社会主义中国是有国际道义、国际担当的。扩大我国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维护中国在国际上应有的权益既现实又迫切。因此,毛泽东在对外交流中非常注重宣扬中国的国际担当精神。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同巴西记者马罗金和杜特列夫人谈话中豪迈地表示:“所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要我们助一臂之力,我们都是愿意的。”[14]1959年6月11日,毛泽东同秘鲁议员团谈话中表示:“中国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自己过生活,还应该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对世界有些益处。同别的国家一样,不仅要为自己而且还要对世界做些贡献。”[15]对中国国际责任的宣传,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强调无条件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对兄弟国家给予大量无私无偿的帮助,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舞台。1971年,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把社会主义中国“抬进”了联合国。

毛泽东不仅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在各种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中,都非常重视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制度和政策。毛泽东对外宣传阐释中国社会主义,向世界说明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向世界说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局势,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为维护安定团结和实现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形象。毛泽东在外交活动和对外宣传中对中国社会主义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相关国家的误解,抵制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攻击,增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维护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1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C].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82.

[2][4][1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4,64,403.

[3][5][6][7][8][9][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0,375,377,340,365,340,362.

[12][13][14][1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3,432,403,71.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6.024

D61

A

1009-2293(2017)06-0085-03

本文系湖南省毛泽东研究中心2016年重点项目“毛泽东宣传思想与治国理政研究”(项目编号:16MZDYJZZ11)阶段性成果。

李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许 烨)

猜你喜欢

国家制度建设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