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战理论学科建设若干相关概念辨析

2017-03-07杨君武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参政党政治学马克思主义

杨君武

统战理论学科建设若干相关概念辨析

杨君武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统战学、统战理论、统战研究三个概念可通用,其中统战理论概念最适宜。统战理论关涉不同政治力量为共同目的而结盟这种政治现象,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统战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人民政协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属于统战理论。参政党理论与统战理论在论域上交叉。统战理论是一级学科政治学下一个二级学科,与政治思想史研究、政治制度学、政务管理学、政党学、国际政治研究等政治学下真正二级学科内在交叉。统战理论应有且实有一定程度学理性,但它本质上是强应用性学科,具有浓意识形态性。统战理论还具有内在交叉性。统战理论体系可分为统战原理、统战应用研究、统战史研究,或称理论统战学、应用统战学、统战历史学。

统战理论;学科建设;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学科特性;体系构成

因多数语词本身不可避免带有歧义性,更兼一些政治术语语义因时而异,故当前中国学界关于统战理论若干相关概念内涵及其关系存有混淆或误解,有必要清晰界定这些概念内涵,厘清其间关系。

一、统战学、统战理论、统战研究、统战思想

统战学(United Front Science)、统战理论(United Front Theory)、统战研究(United Front Studies)三个概念可通用。其中,统战理论概念最适宜。

一般说来,一门学科若其历史较悠久(创立于前现代)、其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体系较成熟,则可称为“某某学”。绝大多数一级学科和部分二级学科情形如此。在西语中,这类学科名称一般采用古希腊语构词法,带有后缀“-κα”或“-λογια”(在英语中分别变成“-cs”、“-logy”),如数学(mathematics)、物理学(physics,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应理解成博物学——自然科学总称)、力学(mechanics,或译“机械学”)、工艺学(technology,或译“技术学”)、天文学(uranology,又名 astronomy)、地质学(geology,应译为“地文学”)、生物学(biology)、人类学(anthropology)、生理学(physiology)、心理学(psychology)、经济学(economics)、政治学(politics)、社会学(sociology)、民族学(ethnology或 ethnonymics)、考古学(archaeology)、语言学(linguistics,又名 philology)、教育学(pedagogics)、诗学(poetics)、美学(aesthetics)、伦理学(ethics)、逻辑学(logics)、知识学(epistemology,又译“知识论”)、宇宙学(cosmology,又译“宇宙论”)、形上学(metaphysics)等等。

然而,也有少数学科,尽管其历史较悠久,其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体系较成熟,却被称为“某某理论”或“某某研究”,如艺术理论(art theory)或艺术研究(art studies)、宗教理论(religion theory)或宗教研究(religious studies)、法律研究(legal studies)、历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等。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学科形成之时,学者们约定俗成以其研究范围或对象命名之,而没有称之为“某某学”。不过,在汉译中,这些学科习惯上被译成“某某学”,如艺术学、宗教学、法(律)学、历史学等。若定要采用古希腊语构词法来命名这些学科,亦未尝不可——艺术学(artistics或 artiology)、宗教学(religiology)、法(律)学(legalics或 juriology)、历史学(histriology)。与此情形类似,哲学(philosophy)和医学(medicine)作为首批古老学科成员,也未采用古希腊语构词法,不带后缀“-κα”或“-λογια”。

统战相关学问初兴于1980年代中国。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而且顶多定位于二级学科层面(详下),统战相关学问被称为统战理论较为适宜。号称“统战学”有自高之嫌,界外人难以认同;自署“统战研究”又略显低调,界内人心有不甘;而取名“统战理论”则比较适合于其学科身份,界外人和界内人接受度皆较高。有必要指出,有些研究者认为统战学科形成于1848年K.马克思、F.恩格斯出版《共产党宣言》之时,这种说法有混同统战理论与统战思想之嫌(详下)。

统战理论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统战理论意指研究不同政治力量为共同目的而结盟这种政治现象之学问,其研究对象包括古今中外一切政治结盟现象,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合纵连横,现代议会制国家大党联合小党执政。中义统战理论意指研究马克思主义所指导政治力量与其他政治力量结盟这种政治现象之学问,实即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这是统战理论外延第一次收缩。狭义统战理论意指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指导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与其他政治力量结盟这种政治现象之学问,实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其最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战理论,这是统战理论外延第二次收缩。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统战理论特指狭义统战理论,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无疑,这种统战理论为当代中国所独有。

有必要指出,在K.马克思和F.恩格斯那里,统战有内部统战与外部统战之分,内部统战是无产阶级自身范围内各阶层、各派别之间内部结盟,外部统战是无产阶级与其他可联合阶级之间外部结盟。不过,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统战不再包括内部统战,而仅指外部统战。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仅研究中国共产党及其政府与其他政治力量之间外部结盟,这是统战理论外延第三次收缩。

统战思想(United FrontThought),顾名思义,意指人们(主要是政治领导人)关于统战制度和实践之思想。它往往被混同于统战理论,如在不少论文标题中出现某某领导人“统战理论”研究之类表述。统战理论与统战思想之别,有如哲学(形上学)与世界观之别。较之统战思想,统战理论思辨性更强、系统化程度更高。统战制度和实践古已有之,统战思想也古已有之,但统战理论作为学科晚出很久。类似情形在学术史上并不少见,如教育思想、审美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即已出现,但教育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直到近代初期、中期甚或晚期才形成。

二、统战理论、参政党理论、多党合作理论、人民政协理论

与统战理论高频同现概念还有参政党理论(Parties-Participating-in-Polity Theory)或民主党派理论(Democratic Parties Theory)、多党合作理论(Multiparty Co-operation Theory)、人民政协理论(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on Theory)等。相关研究机构不仅有各级统战理论研究会(或学会),还有各级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多党合作理论研究中心、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或中心)。相关研究项目不仅有各级统战部门所立项统战理论课题,还有各级民主党派组织所立项参政党理论课题或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课题、各级政协机构所立项人民政协理论课题。

这四类理论之间关系在某些研究者那里未经仔细分辨,参政党理论、多党合作理论、人民政协理论都被归入统战理论。

把人民政协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归入统战理论没问题。因为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人民政协理论就是对统战性政治协商专门机构———人民政协相关问题(如构成、特性、职能、历史等)之研究;而多党合作理论就是对统战性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关问题(如特征、机制、意义、历史等)之专题研究。若统战理论被定位在二级学科层面,则人民政协理论应被定位在三级学科层面,而多党合作理论应被定位在更低级次(四级甚或五级)学科层面。故此,为避免不同级次学科概念混乱,人民政协理论、多党合作理论应分别改称人民政协研究、多党合作专题研究。

在当代中国,民主党派被定位为参政党,因此民主党派理论等同于参政党理论。参政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参政意指参与政治(participating in polity),包括议政、行政、监政三途径。广义参政不能与议政并列。狭义参政意指参与政府(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限于行政。狭义参政可与议政并列,但撇下监政不妥。参政党概念中“参政”显然应取其广义。

正如统战理论,参政党理论也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关于古今中外参政党之学问属于广义参政党理论,关于马克思主义所指导国家里参政党之学问属于中义参政党理论,而关于当代中国参政党(民主党派)之学问属于狭义参政党理论。在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参政党理论特指当代中国民主党派理论。

把参政党理论全部归入统战理论颇成问题。因为参政党理论与统战理论彼此交叉,而非前者从属后者。二者立论视角不同,参政党理论着眼于参政党视角,而统战理论着眼于执政党视角。在参政党理论中,关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关系之研究,关于参政党性质、职能、作用之研究,当然可归入统战理论;但关于参政党建设(与多党合作相关建设除外)之研究大多不属统战理论,关于参政党历史(多党合作历史除外)之研究也大多不属统战理论,正如中共党建研究和中共党史研究大多不属统战理论一样。

三、关于统战理论学科归属: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于统战理论学科归属,当前中国学界出现多种说法,主要有:(1)统战理论属于一级学科政治学;(2)统战理论属于政治学下二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3)统战理论属于新设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4)统战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此外,还有一种有趣说法,统战理论属于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交叉而成学科公共关系学(或公共关系研究)。

前四种说法之争表面上出自观念分歧,实质上源于概念分歧。

统战理论属于政治学这种说法可接受度最高,因为不论广义、中义还是狭义统战理论,都是关于一定范围内不同政治力量为共同目的而结盟之学问。

统战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这种说法,主要依据中共中央统战部关于第一次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总结报告(1985)中一个论断:统战理论是一门科学,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论断又来自两位曾主管统战之中共领导人(李维汉、习仲勋)相关言论。这些领导人所云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因此他们说统战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统战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把统战理论归入政治学下二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不是一回事。

那么,统战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说法是否能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本不是一个一级学科。2005年,为推进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把政治学下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为一级学科,不是着眼于研究领域,而是着眼于学术立场,与传统学科设置视角不一。从学术立场出发,自由主义理论、社群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立或异质理论亦可被称为一级学科。在当代中国,包括统战理论在内一切人文社会学科都被要求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但指导思想不等于学科归属。若以指导思想定学科归属,则当代中国一切人文社会学科都可说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过,把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可争议。

统战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种说法,即便仅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而言,亦成问题。只能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统战思想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统战主要目的是搞好政治领域里一种特殊公共关系——主导性政治力量与其他可联合政治力量之间关系,故此,为新人耳目起见,说统战理论是一门特殊政治公关学也没错。它不同于企业公关学和非政治组织公关学。

把统战理论归入一级学科政治学,本不应有争议。但统战理论能否成为政治学下一独立二级学科,倒是值得商榷。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所发布最新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政治学下设七个二级学科: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这种二级学科设置在学理、逻辑和语义上问题颇多。政治学理论作为二级学科名称不妥,应改称政治学原理或政治学基础理论,因为政治学下各二级学科研究成果皆属政治学理论。包含于政治学理论中之政治思想史研究应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二级学科。论理,政治史研究应成为政治学下一个二级学科,但考虑到文明时代(后蒙昧时代)历史学主要研究人类政治史,为不致历史学“半失业”,政治学下只好不设政治史研究二级学科。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改称政治制度学(或政治制度研究)更好,政治制度史研究包含于其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归入政治思想史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应归入历史学门类世界史学一级学科下外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应归入历史学门类中国史学一级学科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政党是近现代政治中一种普遍现象,政党学(或政党研究)作为政治学下一个二级学科不应缺席,而“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研究)应归入政党学。

行政管理学(或行政管理研究)原本是政治学下一个二级学科,后来却被划归新设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这是典型喧宾夺主做法,或者通俗点说,这是暴发户诈骗老财主,借鸡生蛋不还鸡。政治虽不等于行政,但行政是政治首要实现方式(在古希腊语词源学语义上,政治即公共事务/城邦事务),政治学不研究行政管理,无异于军事统帅交出其王牌嫡系部队指挥权。考虑到政治领域中不仅有行政管理,还有党务管理和其他涉政管理,行政管理学应扩展为政务管理学。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外交学三个学科彼此交叉或重合。主权国家外交主要属于国际政治行为,大体可归入国际政治;涉政国际政治关系当然属于国际政治研究范围;因此,三个二级学科大致可合并为一个二级学科———国际政治研究。至于非涉政国际关系,其学科归属情形比较复杂,其中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法律关系分属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律)学研究领域(因现代政府“手越伸越长”,故国际经济和法律关系中相当大一部分也带上政治色彩),但教育、科技、人文、医疗、体能竞技、日常交往等领域内国际关系尚无专门学科研究。故此,非涉政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个二级学科暂时可留在政治学下。

深究可知,统战理论各部分可分别归入政治学下不同二级学科(详下)。若说政治学诸二级学科为“块”,则统战理论就是“条”,“条”被各“块”分割。考虑到政治思想史研究、政务管理学、政党学并未作为独立二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于政治学下,建议把统战理论作为独立二级学科纳入政治学,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所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2009),二级学科设置应符合三个基本条件:(1)与所属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拥有相近理论基础或不同研究对象;(2)具有相对独立知识体系,形成若干稳定研究方向;(3)其相关专业人才有一定规模社会需求。比照这些条件,应当说,统战理论具备成为政治学下二级学科之较充足理由。首先,它与政治学下其他二级学科拥有相同理论基础———政治学原理;其次,它具有相对独立知识体系,业已形成统战原理(或统战基础理论)、统战制度研究、统战实践研究(惯称统战工作研究)、统战历史研究等稳定研究方向;再次,其相关专业人才在当代中国有相当可观社会需求,各级中共党委统战部门、政协内设机构、民主党派机关、社会主义学院等都需要统战理论专业人才。

四、关于统战理论学科特性:强应用性、浓意识形态性、内在交叉性

毋庸置疑,统战理论是一门应用性政治学科(简称应用政治学)。它具有强应用性和浓意识形态性。

关于强应用性。统战理论应统战实践之需而产生,其主体部分属于应用政治学。服务于统战实践,是统战理论安身立命之根本。较之政治学下其他真正二级学科(如政治学原理、政治思想史研究、政治制度学、政务管理学、政党学、国际政治研究),统战理论应用性更强。

关于浓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即政治派系性,意指不同群体在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诉求、政治理念等政治意识方面具有派系差异性,主要体现为种族性、民族性、党派性、教派性、阶级性(或阶层性)、社群性等。大多数研究者称意识形态性为政治性,若不严格考究,二者可通用,但若严格考究,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性不可等同,因为前者仅是后者表征之一。学科意识形态色彩有浓淡之分。统战理论属于浓意识形态学科。相对于其他一些人文社会学科,政治学意识形态色彩更浓。而在政治学下诸二级学科中,统战理论意识形态色彩最浓,因为统战理论毫不掩饰其为特定政治集团(往往是政党)服务之意图,当代中国统战理论毫不掩饰其为中国共产党长期稳定执政服务之意图。正因为统战理论具有浓意识形态性,所以研究统战理论不能不“讲政治”,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皆如此。

关于内在交叉性。既高度分化又深度交叉是现代学科演化大趋势。学科如树木。每棵树既独立,又与其他树在根系和/或枝叶交混;每个学科既独立,又与其他学科在论域上内在或外在交叉。某些学科之间,尤其是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之间,界限本就不甚分明,交叉地带可为一学科所研究,也可为另一学科所研究。统战理论无疑具有交叉性。首先,统战理论与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学科外在交叉。例如,在非公经济界统战、统战法制化、新社会阶层统战、民族统战、宗教统战领域,统战理论就分别与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交叉。但外在交叉是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许多学科之间,并不稀罕。统战理论独特之处在于,它与政治学下多个真正二级学科内在交叉。统战基础理论属于政治学原理。统战制度研究属于政治制度学,其中共和国时期中国统战制度(如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学。统战实践研究部分可归入政务管理学,部分可归入政党学,而其中国际统战实践研究归入国际政治研究也不无理由。统战史研究中,统战思想史研究可归入政治思想史研究,统战制度史研究可归入政治制度学(至于统战实践史研究,可归入历史学,其中现代中国统战史———如国共合作史、共盟合作史——研究可归入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五、关于统战理论体系构成:统战原理、统战应用研究、统战史研究

关于统战理论体系构成,当前中国学界有多种说法,无一得到公认。其中某些说法在概念上有含混之处。

统战理论作为一门应用政治学有其理论基础,它以政治学原理为直接理论基础,以政治哲学为深层理论基础。统战理论不能停留于统战实践经验总结层面,而应上升到学理高度。而任何一门学科都拥有或长或短历史,统战理论自不例外。故此,统战理论体系可分为三部分:统战原理(或统战基础理论)、统战应用研究、统战史研究,或者,统一用“某某学”命名,理论统战学、应用统战学、统战历史学。

统战原理包括元统战理论(统战学科论)、统战本体论、统战战略论(或统战方针论)、统战战术论(或统战方法论)等。元统战理论涉及统战理论学科本身相关重要问题,如统战理论之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学科特性、体系构成、核心范畴、基本问题、主要论域、研究方法等。统战本体论涉及统一战线本身相关重要问题,如统一战线之内涵、本质、特征、类别(或形态)、产生、演变、结构、功能(或作用)、地位、价值等。统战规律论分布在统战战略论和统战战术论中。严格说来,人文社会学科中没有普遍必然之规律和真理,只有合理程度较高或适用范围较广之规则和真义。所谓统战规律,实即因合理程度较高或适用范围较广而可接受程度较高或成功概率较大之统战战略战术。

应用统战研究可从多种不同视角细分。从应用过程视角,应用统战研究可分为统战制度研究、统战实践研究等。统战制度研究涉及现行统战政策、法律、(政府)法规和(部门)规章,在当前中国主要是统战政策和规章,统战法律和法规极少——不过,随着统战法制化逐步推进,未来统战法律和法规也许会越来越多。从应用领域视角,应用统战研究可分为政党统战研究、阶级(或阶层)统战研究、民族统战研究、宗教统战研究、政治特区统战研究(可进一步分为治内政治特区统战研究和治外政治特区统战研究,前者如港澳统战研究,后者如台湾统战研究)、国际统战研究(如国外华人华侨统战研究)等。

统战史研究包括统战思想史研究、统战制度(主要是政策)史研究、统战实践史研究、综合统战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研究与现代中国统战史研究交叉。

有些研究者把统战思想研究归入统战原理(或统战基础理论),不当。统战思想研究不是统战原理一独立构件。统战原理研究者可引用他人统战思想,但不必专门论及。统战思想只有转化为统战制度,才能对统战实践产生实际影响。有效统战思想研究其实隐含在统战制度研究中。而不论是否转化为统战制度,既有统战思想都可被纳入统战历史研究(进一步说,统战思想史研究)范围。

为推进统战理论学科建设,促成统战理论作为相对独立学科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承认,早日成为研究生教育专业,统战理论界应就本学科一些关键概念和重要问题达成基本共识,而不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否则,难让界外人承认和重视统战理论。

[1]李景源.统一战线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2]丁三青等.统战学新论[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罗振建,吴文华.统一战线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陈喜庆.中国统一战线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李小宁.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6]周述杰.统战学学科建设研究必须厘清的几对关系[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5).

10.3969/j.issn.1009-2293.2017.06.007

D613

A

1009-2293(2017)06-0024-06

本文系2016-2017年度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学学科建设招标课题“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编号:TZX201602)的研究成果。

杨君武,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研究(湖南)基地特邀研究员,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朱小宝)

猜你喜欢

参政党政治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