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塞病1例误诊分析
2017-03-07祝颖,张卉
祝 颖,张 卉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陕西 咸阳 712000)
小儿白塞病1例误诊分析
祝 颖1,张 卉2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陕西 咸阳 712000)
通过对1例以间断发热为主症的不典型白塞病患儿的病例报道,分析误诊原因,从而提高白塞病的诊治水平,减少白塞病的误诊、漏诊。
小儿;白塞病;误诊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以累及多系统和多脏器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和会阴部溃疡、皮疹、眼葡萄膜炎及关节肿痛等,也称眼-口-生殖器三联征。多见于青年人,儿童较少见,儿童患者中,男女发病比例为12:5,约45%有家族史,儿童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特点;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由于BD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对BD临床诊治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现将我科近期误诊的1例不典型BD报道如下。
1 病例报告
男,4岁,患儿以“间断发热2月”为主诉于2016年12月31日入院。患儿2月来反复发热,体温波动于37.5℃~40.0℃之间,曾以支气管肺炎在我科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出院后3天患儿口周、颊粘膜处发现溃疡、手足可见散疱疹,遂又以"手足口病重症合并脑炎、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于外院住院治疗9天,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患儿又出现持续低热,再次入院。既往体质差,自出生3月至今,中性粒细胞计数持续偏低。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初期,患儿持续低热、双侧颊粘膜、下唇可见散在溃疡面,结合实验室检查,暂诊断:1.发热原因待查:①EB病毒感染;②败血症;③结缔组织疾病;④血液病;2.口腔溃疡,予以静点罗氏芬抗炎、阿昔洛韦抗病毒及地塞米松等药物,外用药物局部治疗。体温控制尚可,入院第九天患儿诉肛周疼痛,查体可见肛周粘膜稍红肿明显,可见三个小溃疡面,请肛肠科会诊,排除肛周脓肿,给于对症治疗。入院第十天口腔、肛周溃疡渐趋好转,患儿诉右侧阴囊处疼痛,查体可见阴囊处可见数个红色斑疹,再次系统详问病史,患儿曾多次患结膜炎,口腔溃疡亦反复出现,结合病史、症状及各项检查,诊断:1.白塞病2.粒细胞减少症;继续美罗培南抗感染,给予强的松片口服。入院第十八日复查双侧阴囊B超考虑睾丸附件扭转,右侧附睾继发性肿大。诊断睾丸附件扭转,转入泌尿科在全麻下行右侧附睾复位并右侧睾丸鞘膜翻转术,手术过程顺利。后转入我科继续给予对症治疗,患儿病情平稳,发热控制可,口腔、肛周溃疡基本愈合,入院第二十三天患儿突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转入普外科手术治疗,手术顺利完成,后转外院治疗。出院诊断:1.粒细胞减少症2.白塞病3.右侧附睾扭转4.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2 查 体
体温37.5℃,脉搏105次/分,呼吸26次/分,体重16.5 kg。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巩膜稍充血,双侧颊粘膜、下唇内可见散在溃疡面,咽稍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心、胸、腹部查体未见异常,肛周5、7、11点位皮肤发红,每个点位处可见一梭形溃疡面,触痛明显。右侧阴囊增大,阴囊处可见数个红色斑疹,神经系统查体未查及异常。舌质暗,苔厚白,脉浮数。
3 诊疗经过
血常规:WBC:4.58x109/L、NEUT%:24.4%、LYMPH%:69.9%、NEUT:1.12×109/L、RBC:4.10×1012/L、HGB:106 g/L、PLT:412×109/L,CRP 43.5 mg/L,hs-crp>5 mg/L;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异形淋巴细胞2.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4.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9.0%、淋巴细胞73.0%、单核细胞2.0%,红细胞形态稍示大小不一,着色未见明显异常,血小板簇及散在血小板数易见。尿常规未见异常;呼吸道(IgM):MP-IgM(-)、CPn-IgM(-)、FLUA-IgM(+)、ADV-IgM(-)、RSVIgM(-)。血沉:74mm/h;EB病毒:抗原IgM(-);抗原IgG(+);血细菌培养:无菌生长;骨髓涂片可见粒细总数减低,原始粒以下各期细胞均见,以早幼粒细胞为主,比例明显左移,自身抗体系列未见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CD3+79.27%、CD3+CD8+18.32%、CD3+CD4+55.88%、CD3+CD4+T/CD3+CD8+T3.0;ESR48 mm/h、PCT 0.53 ng/mL、肝功检查未见异常;风湿二项:ASO45 IU/mL、RF5 IU/mL;免疫球蛋白定量:IgG5.49 g/L、IgM4.57 g/L、IgA0.12 g/L;双侧阴囊B超显示:右侧附睾及睾丸间低回声结节,考虑睾丸附件扭转,全身血管B超回报: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余未见异常。入院后先后给予罗氏芬、阿昔洛韦、美罗培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地塞米松、强的松片抑制免疫,口服维生素B4片、沙肝醇片升白细胞。中医辨证施治,初期从湿热辨证,以清热祛湿为主,选用甘草泻心汤配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泻火护阴;后期辅以益气养阴。
4 讨 论
BD国际研究组制定诊断标准即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同时具备以下4项中至少2项:(1)复发性生殖器溃疡;(2)典型局限性眼损伤:以慢性复发性双侧葡萄膜炎为特征;(3)典型局限性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或假性毛囊炎或脓性丘疹;⑷针刺反应阳性:针刺皮肤24~48小时后出现小丘疹及脓疱样损伤。综合分析小儿BD误诊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医生对BD缺乏认识是主要原因;(2)小儿BD临床罕见,而较少考虑;(3)对于急性发作型患者,各部位损害同时发生,但又常以某一症状和体征为主,而其他症状被忽视,从而造成误诊、漏诊。(4)慢性发作时,各部位损害相继发生,各系统受累甚可间隔数年,难以同时发现,以致容易发生误诊。(5)询问病史及查体不够全面、详细,易受局部病变迷惑。(6)患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7)本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8)医生对针刺反应在BD中的诊断价值认识不足,董怡[1]等研究报告,我国BD针刺反应阳性62.2%,针刺反应阳性是本病的特征性损害,有较高的特异性,多出现在疾病活动期,可以作为BD重要诊断依据和判断疾病活动的指标[2];(9)缺乏整体观念,只满足于某个诊断,如误诊为口腔溃疡,是因没有进一步查找病因而误诊。
体会 作为临床医师,首先需要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对临床较少见的病种也应该有所了解,在诊断疾病时应尽量做到以点及面,多病鉴别。对病史较长又涉及多系统损害的患儿应详细询问病史,动态观察整个发病过程;查体要细致、全面。尽管BD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但针刺反应特异性较高,且操作简便,临床医师应对针刺反应予以足够重视。另外,护士每天给患儿输液,应加强护士观察针刺反应的意识。BD临床表现复杂,多系统损害症状各不相同,常因为首发症状而就诊于不同的首诊科室,提高相关科室医师对BD的警惕,加强各专科医生之间的会诊,动态观察临床症状的演变是减少误诊、漏诊的关键。对一些怀疑BD但诊断依据不足的患儿应进行追踪随访,以明确诊断[3]。
[1] 董 怡,邱小明.张乃峥.白塞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探讨及针刺反应的临床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8):549
[2] 黄 红.白塞病30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3(11):1001.
[3] 虞万良,铁 涛,薛慎伍,等.表现为TIA发作型血管型白塞氏病1例报告[J].河南医药信息,2000.8(11):61.
R597
B
ISSN.2095-8242.2017.38.7492.02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