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文化强国

2017-03-07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陈 杨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文化强国

陈 杨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抓住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根本,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文化强国是推动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条件,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中把持住自身的文化特性,以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理解文化强国的深刻内涵,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联系,是全面理解把握十八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 价值; 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中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着眼于精准地实现中国道路的价值建构与文化表达,通过持续推进中国实践和讲好中国故事,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强健和温暖当代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强国意味着一个国家或民族其外显的文化体系能够健全和发达,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更要自觉和自信,有一股在国家或民族发展上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的质朴的精气神。因此,积极推进既立足于中国主体又具有世界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实践,对于实现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文化与价值的概念

(一)文化与文化强国。文化因涉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极具歧异性和复杂性,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明确定义。大致而言,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来描述文化。

第一,文化是人的整个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总称。英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泰勒就较早地把文化归纳为人类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中国研究学者梁漱溟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他将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生活层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生活层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三是物质生活层面,如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享用。

第二,文化既可以定义为人类生活外在、给定的行为规范体系,又是人内在的精神修养、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养。任何文化系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都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和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对每一个人而言是外在的,不是自己制定的,而是通过学习乃至某种强制而遵循的。与此同时,文化其实更是一个人内在生命自然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的生命不是生下来就已经充足完备,而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养。这种教养当然不是要扭曲、泯灭人性,而是要保持、扩充人性中良善的方面,使人获得健全而卓越的人生。

第三,文化是人能动的自由本性和超越本性的实现。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不甘于自然之子的命定身份,并不断探索、创造意义和价值,实现“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人虽然同其他自然物一样具有自然的规定性、自然的机能,但是人可以合理地超越自然的限定,创造出自然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

第四,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来看文化。我们可以把上述的文化因素简单概括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不同层次。精神文化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知识系统、价值系统和审美系统。这些要素在功能作用上相互依存,在组织建构上相互连接,一起发挥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功能。

(二)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一般被理解为某种关系范畴,指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与满足的关系。这样理解的价值是一种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区分基础上的相对的评判标准,是主体作出的有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的某种判断与抉择。随着评判者、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所指对象的不同,价值的含义与特征常常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使价值问题显得特别复杂。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客观的,但评判者的评判却总是主观的,主、客体的性质是多样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主、客体本身是变化的,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变化的。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主客关系的多重性质和多个选项加以概括,逐渐形成价值问题的三大基本领域和三对基本选项,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选择了前者,以作为思考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人们对众多相对价值不断进行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些普遍的价值。价值本质上是指人的内在尺度。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归根结底来自人的复杂性。像一切外在尺度一样,人的内在尺度也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与一切外在尺度不同,人的内在尺度并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固定的度量方式。尤其是一群个体的人聚集在一起组成共同体时,共同的内在尺度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

价值系统包含众多层级众多元素的价值理念,这些不同的价值理念在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有不同的价值排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对某个价值系统的经验的直观的认同和自觉。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是或应该是对这个社会多数人的价值排序的表达。核心价值指一个价值体系中最高和较高层次的一些价值理念,其重要性和优先性足以使一个价值体系区别于其他的价值体系。因此,一个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可以分属不同层次,但数量不会太多。一个社会或一个共同体,必须在价值观上达成某种共识才可能存在,否则就会解体。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有时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或进一步变革的强大动力,有时也会导致严重的价值冲突,以至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动荡或危机。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社会经济转型,是在社会主义根本价值观的指导下作出的抉择,促进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深层次特征:

第一,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社会开始呈现从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的趋势。改革开放的实践、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些变化不断地唤醒、强化了不同价值主体的意识,使得社会整体逐渐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过去的那种脆弱的、不健全的主体意识,由于无法承受改革和转型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演变成种种失控和失落的状态,因此也造成了思想混乱和世风败坏,严重地削弱甚至瓦解着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二,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虚幻走向务实。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普遍觉醒及价值重心的转移,各阶层主体的利益需求则普遍而多层次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生活显现出本性的丰富多彩。然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样化也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那就是怎样处理好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取舍、协调和均衡等。显然,这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最为繁杂、最为艰巨、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第三,社会的理想系统在不断自我审视的同时,开始重新建立。在主体多元化、价值多维化的条件下,确立一种健康、积极、务实可行的社会理想和信念,使它成为每一个主体进行价值选择的方向标和灵魂,这成为我国文化和价值观领域的焦点。与此相关联的,则是建立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大问题。理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需要通过实现市场经济,从而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齐发展,齐繁荣的目标。这些都需要科学、健康、积极、文明的观念融入其中,事实上构成了当代中国最现实的社会理想问题。

第四,社会主导价值的冲突日益明朗化。我国是一个有长期的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是在长期社会封闭的条件下开始搞改革开放的。这就使得多年来我们在价值观建设领域始终面临着三重任务,一要反对拜权主义、封建主义、家长主义泛起,二要防止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和金钱主义泛滥,三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本位价值,不仅在理论上,更应该注重在实践上,在社会体制、社会操作乃至社会风气中都得以贯彻落实,这仍然是我们目前最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历史性任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价值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是同步发生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的表达,是国家和民族之魂,而核心价值则是文化之魂,是国家和民族的魂中之魂。从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来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核心价值观则是民族血脉的基因,是精神家园的顶梁柱。中华民族是由多个不同的民族组合而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种族血缘谱系,各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结成一体,形成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有一致的文化认同,它是维系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纽带。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历来都备受尊重,这种对文化差异的尊重能够一直追溯到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普遍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的认同,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加深巩固,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它是这个时代人们精神上孜孜追求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区域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它是由这些文明的原创性、传统性文化成果奠基的,这些原创性、传统性成果在每一个新的时代都会被重新阐释,以便能够在充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同时,成为持续支撑这个文明的最深层最稳定最强大的精神之源。现代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然包含着中华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经典性的成果,包含对这些成果的现代意义的重新阐发。同时也包含中华民族在现代性追求中所达成的普遍共识。精神家园中,最能给人以家的温暖和力量的东西,就是能够将这些原创性、经典性成果与现代共识融为一体的核心价值体系。

从当代中国的急剧变革来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世界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期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则是这些重要源泉、重要因素、重要支撑和热切愿望的聚焦点。中国的变革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正在进行着一场全球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也把文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文化在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迫切,而价值观的吸引力正是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在通常情况下,为人们提供常情、常理的共识,为人们的思考、交往和活动提供决定性的前提和保障。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站到足够的高度。惟有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我们才会对它真正重视起来。从国家层面来讲,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心,就是争夺价值制高点。争夺价值制高点不只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而是有关民族生存维系的精神纽带、有关国家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重大课题。只有占据价值制高点,我们作为执政党才有合法性,才有号召力,才能在变革中不迷失方向,才能把中国带向光明;只有占据价值制高点,我们才能在全球性的文明对话中获得话语权,才能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中掌握主动,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正当性,才能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新蓝图。价值的背后是利益,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向人类的根本利益提升,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争夺价值制高点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达到足够的深度。深度,主要指理论的深度。价值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价值的理论说服力,来自理论深度。要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及我们的真实意图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并说得有力量,需要真正的理论思维和理论深度。需要“以中国为价值”走向的思维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性、一致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在思想上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为了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根本利益和福祉的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为建设主体,去追求全体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价值建设实践。一方面,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其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包括我们对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必然要和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具有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号召,还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建设,其是否能有效运作和产生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自己文明的一致性。如果没有真正地看到并建立起这种一致性,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会遇到以往我们曾经遇到的困局。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已经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当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卓越建构,同时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展现。中国道路的形成和发展不是靠其他力量,而是靠中国人自己的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乃至牺牲所实现的,其奠定了当代中国开展自身价值活动的社会实践基础。当然,也从根本上确认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于形成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核心价值观,并以之为标准和根据去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的权利和责任。

(三)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尤其需要有足够的力度。足够的推进力度,是核心价值观有效宣传的保证。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主要靠教育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是强化教育的主渠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文化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各方面,要覆盖所有人群和所有时段。其中,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则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价值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最重要的是加大实践的力度。虽然我们还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但我们的价值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的,即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价值之魂,也是价值制高点的实质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我们在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上和执行上都要与其相符合。价值如河流的方向,制度则是保证流向的河床。制度的安排和运行,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置身其中的现实环境,其中所透露出来的价值指向人们可以切身地直接感受到,它的说服力比空洞的说教强大一百倍。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在宣讲价值。而法律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尤其引人注目,法院的每一个判例,都在代表国家传达着鲜明的价值取舍。制度的安排和运行都是由人来操作的,因而操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操守,就成了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败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只是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的事,更是全党乃至全民的大事,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必须要做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模范。要坚持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和创造性实践,注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始终坚持和保障人民群众在价值观建设上的权利和责任。

编辑:王 玮

2016-12-25

陈 杨(1992—),女,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主义价值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与人的现代化理论。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价值观主体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