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思考
2017-03-07杜君,李红
杜 君,李 红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思考
杜 君1,李 红2
(1. 辽宁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1. 辽宁工业大学 电气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世界范围内的各行各业带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包括教育主客体和教育载体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同时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提出了在思维方式、监督模式、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的思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增强数据意识,改善思维方式,充分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摸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帮助广大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大数据;高校思政工作;创新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序言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1]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世界各地人民在生活、工作以及思维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价值。大数据同样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并且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容易参与到社会舆论之中。信息的多样化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基地,如果对此大数据时代的思想影响关注不够或引导不善,必将对高校主流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引领平台、管理服务方式的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影响
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和高校思政教师队伍,教育的客体是广大学生。
教育主体层面: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状态,因此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可以说传统教育模式有被弱化的趋势。目前网络教学如MOOC形式的网络授课模式备受关注,但网络教学模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教学课件内容的设置还是按照以往的教材和教授者的个人经验设置的,相对陈旧的教育模式和相对教条的说教语言,很难吸引现在的大学生,可以说高校思政教育还处于孤芳自赏的窘状,不能与学校的其他专业教学相比拟,更谈不上有效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另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广泛的共享性,使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内容又受到学生质疑。
教育客体层面: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复杂的未经筛选的信息涌向年轻人,年轻躁动的心灵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之没有独立的辨析能力,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而动态的、多变的网络环境,也使大学生的关注范围呈现个性化和分散化趋势,老师很难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因为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学生们不再单纯信奉老师的教授内容。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学生们在虚拟的环境中更愿意随时表露自己的情感,公开自己的生活状态。如果教育主体能更多地获得相关信息,就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虚拟和现实的学习生涯统一起来,施加引导,起到教育管理的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载体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教育载体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第一,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就是承载形式已经从传统的直线交流转变成了短信、QQ信息、微博、微信等交叉网状形式,这些教育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灵活性强、技术性高、不易捕捉等特点。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学生们在接受新媒体信息时,特别容易被多元价值观影响,很难统一思想。第二,大数据时代使学生所处的的主观环境和客观环境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社会舆论环境中来,甚至主导一些非主流思想的传播。高校教育载体只有适应变化,朝着多样化、多层次化发展,才能吸引更多学生,进而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接受教育内容。第三,高校可以在多个领域应用大数据的信息,比如心理普查数据、就业数据分析以及思想教育内容更新等方面。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依托。
二、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第一,有利于获得学生的动态信息,完善学生信息管理。
学生信息的收集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有了新的信息源,而信息就是指南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当然全国高校几乎都在其范围之内,只要通过正常途径集中收集学生信息,就可以使学校及时掌握广大学生的生活轨迹以及学习状况,进而了解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发展状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用心去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研究信息的本质。就比如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都不是突然转变的,而是会经过一个思想变化过程、逐渐显现出问题的。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数据,然后精确分析,提前嗅得“问题学生”的潜在信号。学生信息的数据化管理对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可以说,完善学生动态信息管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有利于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在获得学生情感、情绪、个人态度等方面的信息时有很大的障碍,很多学生不会把真实的想法表露出来,而大数据时代为科学地调查研究大学生思想状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大数据技术能够使一些原本无法量化的信息,通过整合与分析得到量化显现,进而揭示有参考价值的规律和结论,这样可以达到辅助教育工作者科学决策、智能化判断学生个体或群体行为的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层次了解大学生真实情感、价值取向、思想动态、群体依附关系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增强了高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挑战
第一,现有体制对应用大数据实践行为的局限性。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了国家、社会以及各组织的关注和使用,目前来说使用者是有一定特权的机构或个人。大数据信息在高校的应用也集中体现在职能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不能直观地获得更多的数据信息,究其根源一方面是还没有认识到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高校对应用大数据在实践教学领域的导向性还不明确。导致信息不对等,部分教师对于应用大数据实践缺乏主动性。在实践领域还存在公共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界限模糊,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方面还要有大的投入,建立数据分析平台,为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空间。
第二,网络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需要甄别
不得不承认,当下的中国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推广,恰恰说明,现时段人们的思想意识、人文信仰、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各方面意识流的侵袭,而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个性张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样,这样的年轻人在价值观判断与选择上会有一定的困惑。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当面临一些突发重大事件等网络舆情爆发的时候,大学生往往是反映最迅速、最活跃的群体。传统的舆情收集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舆情分析实践就更迅捷。
当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和隐蔽性特点,很多个人发表的观点有时可能只是一时意气,有时可能是一种角色选择,或张扬多重性格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就有待甄别。高校在信息甄别方面就更加有可作为的空间,既可提供技术支持,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以及周围同学的观察,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
(一)思维方式的创新,发挥网络阵地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是按照因果逻辑推进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线性的、递进式的,信息传递效果就是单向的、封闭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种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网络时代背景下。思维方式往往是非线性的、关联的,信息的传递效果是开放的、交互的,两者虽有差异,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不矛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方式,突出因果关系,即重视传统的理论传授逻辑,又注重教学对象的参与度和交互效果。
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其地位不容忽视。在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合理发挥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受众广、高交叉度等特点,充分占领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常用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QQ群等,以爱国主义情怀为基调,深入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正能量和先进典型,推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比如就业、招生、心理建设、人文关怀等。注重网络语言的使用,方便学生接受和传播。
(二)监督模式的创新,开创高校思政工作网络平台的新机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监督模式的创新。基于基层工作的考察,对于监督模式的创新建议采取多层网格交互模式。多层网格交互模式包括五个层次,分别是:学生个体、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五个层次。以学生个体为最基本单元,分层收集动态信息,利用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及时收集、反馈学生中的反常言论或动态,及时做出处理的判断,把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行为减到最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推行多层网格交互管理模式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在原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新增配备技术人员、网络平台硬件设施、财政投入等,操作中要实现针对特定层级和个人的及时反馈沟通,还要保证各层级的信息员及时互动,达到学院层级的时候要负责分析数据、推断行为结果、采取应急措施等。其次,信息层级之间不仅要做到纵向信息通达,还要做到横向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决策团体的协作功能,方便对个别情况作出判断,行动协调,达到更好的解决效果。在特殊情况下,能否及时快速地处理紧急情况,是一个机制是否发挥作用的重要考量标准。
(三)教育模式的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高校服务育人水平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更应体现在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上。应用新媒体技术,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教育模式,达到即能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又能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目标。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更新教育内容,力图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时代感、先进性,帮助学生增强民族的责任感、青年使命感,提高自身修养,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彰显新时代青年的风采和激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创建融合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模式,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升日常管理水平,真正发挥思想引领的积极作用。
[1] [英] 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
[2] 姜奇平.大数据的时代变革力量[J].互联网周刊,2013(1): 34-37.
[3] 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 47-49
[4] 李正阳.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研究[J].学理论, 2014(5): 193-194.
[5] 胡纵宇, 黄丽亚.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7): 64-66.
[6] 梁爽.大数据大未来[J].未来与发展,2014(11):7- 9.
[7] 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4-108.
(责任编校:付春玲)
2017-01-10
杜君(1979-),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1106.1641.006.html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24
G641
A
1674-327X (2017)06-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