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文化的融合者——华裔女性作家
2017-03-07张明悦
张明悦
中美文化的融合者——华裔女性作家
张明悦
(辽宁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在中美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她们力求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和谐,力争走进主流社会。无论中国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都是复杂的,多样化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美国文化标新立异,但是华裔女性作家冲破多远文化限制,打破两种文化的矛盾,破除对立,最后达到两种文化的融合。著名的华裔女作家汤婷婷,谭恩美从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中走出来,通过不断的探索,考查最终实现融合并存。
中美文化,华裔女性作家,冲突,矛盾,融合
一、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
中华文化又称作华夏文化或者华夏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主体构成是汉族文化。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地域广泛,因此它的文化也源远流长。中国人讲究传统美德,更强调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文化强调为他人着想,谦虚谨慎。然而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正好相反,尽管早期的移民把欧洲的文化代入美国,但是与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相比,美国仅有五百年的历史而已。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文化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而且很快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文化追求形式新颖,风格新颖,表现新颖。因此它是全新的文化,相反中国是古老的文化。美国文化的核心是讲究个人价值,个人主义至高无上,它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发展理性和实用。美国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的两面性。一方面以人为本,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个体促进了整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美国才能在短期内各个方面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美国社会都已个体为中心,人的自私以及个体特立独行,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很难融合。“美国华裔文学以其特有的内容,经过艰苦,坎坷的奋斗,终于在美国文学中脱颖而出。”[1]华裔女作家就在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中找到融合点,发扬两种文化。通过汤婷婷的《女勇士》我们看到了尽管几位华裔女性经历了美国文化带给她们的种种困惑和苦难,几位女性的悲惨遭遇,几乎都是中国传统思想遭遇美国式的困境之后,不能继续前行,不能摆脱困扰的情况下,最后导致不理想的人生。但是最后的小女孩觉得这歌词翻译的不错,明显看出她做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谭恩美《喜福会》中的女儿们最终明白了母亲们的良苦用心,不再和母亲争锋相对,她们一方面接受中国传统,另一方面不抛弃美国文化,她们真正做到了中美文化的融合。从这两部小说我们看到了中美文化的思维差异,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美国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都存在着差异。但是这些女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这些差异有多大,但是她们不断前行,不断接受新鲜事物,不断的改变自我,这样才可以做到融合,联系,中美之间彼此尊重,最后达到两种文化和谐共处。
二、中美文化的冲突
中国是传统的东方文化,历史久远,而美国是新生的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矛盾中实现融合。”[2]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在《喜福会》里林多家里特别显眼。林多的家里,肯定是林多强势,作为母亲希望女儿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当自己的女儿把男朋友带回家的时候,她完全惊愕,因为女儿带回来的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里奇,里奇完全不懂中国文化,而且里奇的一系列做法,母亲开始无法接受。母亲把做好的饭菜端上来很客气的询问,菜的味道如何,这本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特有的谦虚,但是里奇无法理解,他真是觉得菜的味道不完美,因此他要倒一些酱油,他的美国式做法和美国式思维让韦弗利很尴尬,林多更是不能接受。这不仅仅是家庭矛盾,这是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讲究谦虚,自我谦卑,而美国文化就是简单直白,美国人喜欢直率的表达自己的看法,里奇看不出表里的,表外的,因此无法被女朋友的母亲林多接受。里奇和韦弗利的家人一起饮酒的时候,也同样发生了类似的事件,里奇只管自己喝酒,自己倒酒,自己喜欢的菜自己自助,完全是西餐的标准。他的行为不符合中国传统,中国人喜欢大家共进晚餐,相互谦让,里奇的做法看似不尊重主人,这是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美文化冲突的表现。中美文化的差异也表现在经济方面,莹莹阿姨的女儿李娜结婚了,她的丈夫也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通常情况下,中国的男人赚钱,女人管家,家里的经济大权应该在女人手里。然而李娜的丈夫不但不会把赚来的钱交出来,而且还要平摊家里的各种生活费用。丈夫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猫的消费也要两个人分担,就更别说家里的日常开销了。这样的矛盾是生活中很尖锐的矛盾,但是如果任何一方不做出让步,婚姻就很难维持。但是李娜做出了让步,要想维持婚姻,维持爱情,必须尊重彼此,尊重彼此的文化。作品中中美文化冲突的地方特别多,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三、华裔女性作家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所起的作用
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的两种文化,要想在这样的文化中生存,发展,必要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女性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自身的矛盾情节在文学中的体现和反映就显得尤为生动。”[3]华裔女性作家不断的在矛盾的中美文化中找到共生的精华,并把这样的领悟带给读者。因此汤婷婷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喜福会》都起到了文化融合的重要作用。汤婷婷的《女勇士》里面的小女孩也不完全是虚构的,这里有作者的影子,作者希望能在这样的文化中寻找自我价值,能够走进主流社会,不想被社会边缘化。“我看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可以解决。”[4]汤婷婷在20世纪70年代,就能构建出这样理想的华裔女性形象。不能不赞叹她的超前意识。虽然文中描写中有很多理想化的色彩,远离真实,但是它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规划。也能看出作者也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勇往直前,有目标,有志向,才有前进的方向。文中这么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一方面是作者汲取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当然故事中不乏有很多真实的写照,无名姑姑,勇兰,月兰,“我”都来自美国元素中的华裔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但遭受着性别歧视,同时还遭受着来自美国异族的种族歧视,她们艰难的寻找女性存在的价值,并且努力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最终成为女勇士。我们在字里行间也不难发现,任何人只要你有理想,坚定的信念,在经历磨难之后,尽管你是个小人物,你也会得到生活的眷恋,你同样会实现自己理想。所以无论男性,女性都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20世纪的华裔女性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诠释,经历了边缘文化,困惑之后,积极面对,努力奋进,不断思索,最终做到真正的觉醒,获得彻底的解放,成为真正的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发表之后,很快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小说中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它向西方人讲述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故事讲述了四对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不仅仅是母女之间的怨恨,这些冲突明显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母亲们深受中国文化浸透,完全是中国式思维,而女儿们在美国长大,接受美国教育,她们尽管在美国生活遭遇挫折,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很小很小。因此母女之间的冲突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看看精美和她妈妈之间的冲突,精美的妈妈从中国逃难来到美国,但是尽管她身在美国,但是她仍然是中国式思维,她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女儿的身上,完全没有自我。精美妈妈宁愿做保姆赚取微薄的收入换来精美学习钢琴的机会,妈妈以为精美会接受这些安排,顺从的弹琴,最后走向成功,但是精美完全不按照母亲的要求做事,她竟然在客人面前反驳母亲,表明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绝不是母亲嘴里吹嘘出来的会弹琴,天才小女孩。直至后来,精美故意偷懒,故意把事情搞砸,目的就是惹怒母亲。精美的叛逆使得她在表演会上彻底失败,但是精美妈妈不但没有放弃精美,反而对她要求更严格,这完全出乎精美的意料。精美的妈妈就是成千上万的中国母亲中的一个,望子成龙,她希望女儿有一技之长,她希望女儿能讲流利的英语,她希望女儿在家里听从母亲,总是都是她希望的,她好像没有问过女儿的喜好,但是精美是在美国长大的,接受正宗的美国教育,她追求自我不会完全听从任何一个人,也包括母亲在内。很明显精美和精美妈妈之间的矛盾就是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如果双方都不让步,只能两败俱伤,因此必须接受两种文化,改变自己。母亲制定女儿成长的方案一定要征求女儿的同意,尊重女儿的意见,双方达成一致才能实行。作为女儿不要一味的反抗母亲,自己独立思维和生活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尊重长辈绝对是一种美德。另一对典型的母女就是林多和韦弗利之间的冲突。林多和精美妈妈一样,寄予女儿极大的希望,费尽一切心思培养女儿学习国际象棋,韦弗利确实很成气候,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大奖,然而林多总是沉浸在女儿成功的喜悦中,到处炫耀,完全失去自我。林多所作的一切让女儿十分反感,女儿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觉得这样太尴尬,太羞辱,因此和母亲发生了剧烈的争吵,林多是典型的中国母亲,总是觉得女儿应该顺从,听话,背叛长辈就是大逆不道。母女之间的矛盾到达最高峰。这也不难看出,女儿接受美国文化,向往自我,追求自我价值,不会完全顺从别人,而母亲是中国式母亲,就是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女人。这就是明显的中美文化的冲突。这对母女的结局仍然是可喜的,最后韦弗利赢得了国际象棋比赛的冠军,女儿也理解了母亲的心思。母女破涕为笑的时候就说明中美两种文化的融合,母亲接受了韦弗利的拥有西方文化的男朋友,女儿也理解了母亲的苦衷,“正是由于华裔作家的独特经历和身份,她们中间有许多人不自觉的担当起消解文化对立,促进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的重任。”[5]因此做到两种文化的融合,是要付出努力的。
四、结语
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后期展示出其独有的魅力,在美国文坛中的价值更是极其重要。尤其是华裔文学中的几位华裔女作家,她们把华裔文学推入一个新的高度,汤婷婷,谭恩美等几位作家的一些经典作品深得美国读者,甚至欧洲读者的喜爱,她们被评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本文讨论了汤婷婷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喜福会》,这两部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华裔女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冲突中挣扎,困惑,迷茫,最后终于清醒的认识到,不能磨灭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融合点,并且发扬两种文化的精华。汤婷婷和谭恩美作为美国的第二代移民,一方面她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无法剔除东方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她们来到美国之后接受了美国的教育,美国的文化也同样在她们身边不知不觉的蔓延,她们身处两种文化的交叉点上,矛盾,困惑。因为东西方文化本身就是矛盾的,无法结合。但是华裔美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不断的探索,在两种文化中共存,跨越两种文化,在两种文化中找到契合点,使其达到融合的目的。中美文化冲突是中美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但是这样的文化冲突不是不能调和,也不会导致中美文化交流障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包容,理解和沟通。因此华裔女性作家在解决冲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种种社会现象表明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可以通过文化手段进行调节的。只是调节的关键是中间人的作用,华裔女性作家因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并且她们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中西文化障碍。她们的作用不是摒弃某种文化也不是全盘继承某种文化,她们的目的是实现文化并存,构建共存,和谐的文化世界。这些华裔女性不屈不挠跨越鸿沟,努力创建一个美好和谐的新世界。《喜福会》中的几对母女,她们就是典型的东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再现。最后母女的和解足以说明,她们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同时她们也认同了自己华裔的美国身份。真正做到了从冲突到融合。
[1] 张龙海. 美国华裔文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1.
[2] 唐蔚明. 显现中的文学: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跨文化的变迁[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274.
[3] 张琼. 从华裔声音到经典文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3.
[4] 吴冰, 王立礼. 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153.
[5] 程爱民, 邵怡, 卢俊. 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0: 19.
(责任编校:叶景林)
2017-06-27
张明悦(1973-),男,辽宁省锦州人,副教授。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18
I712
A
1674-327X (2017)06-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