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心绞痛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2017-03-07韩君波
韩君波
(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一科,安徽 滁州 239000)
在心血管内科当中,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导致这一疾病的原因是冠状动脉出现供血循环障碍,心肌突发性暂时性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的一组综合征。一旦患者出现心绞痛的话,所存在的死亡风险是非常高的,所以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与干预的方法,能够使得患者的疾病痛苦降低,将治疗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得死亡几率得以降低。文章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64例来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应用,将其作为重要的依据,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平均每组患者的人数为32例。在常规组患者当中,其年龄最小的为43岁,最大的为69岁,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人数为12例;在治疗组患者当中,年龄最小的为44岁,最大的为73岁,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7,女性患者人数为15.在所有的患病人员当中,其表现出来的疼痛症状时不一样的。对所有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差异性不明显。
1.2 治疗方法
在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并且进行仔细的询问,并对患者的平时用药状况加以了解,尤其是患者不能服用的药物,应当进行掌握,比如患者有溃疡病的话,就不能够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及氯吡格雷来进行治疗。在常规组的患病人员当中,对患者服用的是阿司匹林肠溶片,采用的是口服的方式,用药疗程为一个月,每日一次,每次100 mg。而对于治疗组的患病人员,采用的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方案。氯吡格雷的服用方式也是口服,一日一次,每次75毫克,治疗周期为1个月;阿司匹林在口服方式方面与常规组是一样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包括治疗效果、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时所持续的时间等等,对治疗效果分为3个指标:无效指标、有效指标、显效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软件展开此统计工作,计量资料以“±s”表示。
2 结 果
2.1 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在经过治疗之后,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相比于常规组来说更高,对组件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性比较明显。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持续时长对比情况
在经过治疗之后,在治疗组当中,其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以及所持续的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
3 讨 论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在心绞痛疾病当中,其主要的诱发因素与血栓形成、心肌缺氧方面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对心绞痛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心肌耗氧量进行减少,使得心肌供血循环得以改善。当前,在临床上,对心绞痛进行治疗的药物品种比较多,常见的有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以及他汀类调脂药物等等。而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能够对血小板的凝集进行抑制,从而使得血栓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阻碍,相关实践表明,在这一类药物当中,如果与β受体阻滞剂进行配合使用的话,其对于质量心绞痛疾病来说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典型的心绞痛当中,其所呈现出来的疼痛性质主要是窒息性的、压榨性的以及紧缩性的。在有疼痛的情况发生的时候会有轻微的症状先出现,从而使得症状加重,从而迫使患者将正在进行的活动停止,如果患者在睡梦中的话,也会突然醒来,严重情况下一些患者会有濒死的感觉。而在非典型性的患者当中,其表现出来的症状为气短的持续性胸部闷痛的症状。心绞痛在急性发作的时候诊断起来是比较容易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特征性症状以及既往史,并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临床体征进行联合分析。但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太过于对心绞痛发作时所必须具备的何种阳性体征或者是心电图变化情况加以强调;对于急诊患者不能够对其进行轻易的否定,需要在症状缓解之后再对其进行深入的检查然后才能确诊。此外,也可以对药物试验性诊断来对其进行确诊,在使用扩冠药物之后短时间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出现持续性胸痛的情况的话,应当要加以注意,不能够与急性心肌梗死相混淆。
综上所述,通过对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对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通过临床药物干预的方法,可以使得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病症得到有效地改善,在患者治疗之后可以对疾病的复发加以良好的预防,对其干预作用的综合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能够将临床治疗的效果大大的提升,所以可以在临床方面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