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控”到“自控”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探究
2017-03-07蒋宏,刘实
蒋 宏,刘 实
从“他控”到“自控”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探究
蒋 宏,刘 实
(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 121013)
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自主能力培养的现状,把研究重点放在自主学习对学生英语技能提高的实践方法上,从重视学习策略和自学能力培养入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构建任务型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由“自知”到“自觉”的转变,形成符合英语教学特点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模式;网络环境
近十年来,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研究在教育界,特别是在外语教学研究者中,已成为一个热点议题。2007年由教育部制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是要适应我国国际交流及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应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目标,把培养学生能力与传授英语知识相结合。
英语教学中,在给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以渔”是着眼长远的根本。我们要通过对自主学习的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承担起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责任,将自主能力的提高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有益于所有语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模式。
一、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
1981年Henri Holec最早将自主学习理论引入外语教学。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他认为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学习者具有明确学习目标、掌控学习节奏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1],即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0世纪90年代自主学习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国内外专家对自主学习理论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研究其理论背景、厘清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并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的路径。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极力提倡:重启发学生,使能自动研究的教育方法。主张教育学生能够做到“自动”、“自学”和“自觉”。
近十年,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研究给予极大关注,他们通过研究国外自主学习理论并结合国内高等教育实际情况提出自己对自主学习的见解。
王笃勤指出通过策略培训、学习者训练等方法可以提高外语自主学习能力[2]。邓跃平提出了网络或多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外语自主学习能力[3]。钱晓霞认为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举足轻重[4]。余文森认为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主要特征[5]。
庞维国指出:具备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内在需求会通过学习策略来实现并对学习过程自我调控[6]。
谈言玲等指出自主学习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达到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7]。
虽然英语自主能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主要集中在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国内教育环境中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两个方面,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短板,如自主学习策略的选择、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和多媒体条件下自主学习手段研究较少。
二、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对策
(一)聚焦学习策略选择和自学能力培养
学习策略的选择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有目的、有意识采取的方法或行动[8]。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介绍适当的学习策略,用以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体现学生主体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的学习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习策略有意识的应用过程就是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过程,也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经历是一个渐变过程,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学习策略的养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学习行为,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按照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策略,通过有意识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自我监控和评估,使学生对学习行为实现自觉,从“他控”到“自控”。策略训练是策略能力形成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学习策略,把语言学习与策略的使用合二为一,使学生了解自己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不足,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通过完成一项交际任务,解决在语言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的同时,更要知道“怎么学”。
学生应知道什么样的策略是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然后知道如何系统而又有效地管理它们和使用它们,最后学会在适当时候将所学策略迁移到新的语言学习活动和情境中。
(二)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活动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合作学习”理论,并在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入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采用的主要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指利用一定的指导原则把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使得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共同学习。它为学习者提供了组内合作的合理架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效度最大化。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为实现小组总体目标,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取长补短,通过实现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达到总体任务的完成。更重要的是,小组学习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使得小组成员在外语学习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1)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充分锻炼了小组成员在公众面前展示的能力。通过与来自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的比较,可以扩展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角度,同时也激发学习者发现和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2)培养了团队精神,增进了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全体成员共同思考、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学生可以从中分享成功和体验集体智慧带来的快乐,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开启思维的天窗。
(3)激发学习小组间的竞争,并且可以激发学生间的内在潜能。在竞争机制的激励下,同学们纷纷为小组成绩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学生们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在组内讨论分配任务,并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性的意见,然后各自分工协调,充分调动小组所有成员的力量,任务结果内容丰富,并富有创意。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按照学生志愿或学习任务的需要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尽量保持总体特点的均衡,使每个小组具有基本相同的竞争力,同时保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要明确分组活动要完成的任务、内容以及合作学习的时间。教师要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充当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必要时还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从个体独立思考到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总结,最终教师评价小组成果和其中成员效果的模式。对于新的信息,每个成员应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促进和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然后,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将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David Nunan认为任务是在课堂活动中,要求语言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理解、操练、运用或交流[9]。“任务型教学”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学生通过由教师设计的语言交际活动实现任务目的。“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是实现任务的前提,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完成任务是实现某一个有价值、与现实世界有联系、具体而真实的目标并贴近学生生活经历和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老师在布置任务时,应使学生对任务信息和背景知识有充分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如何实施任务,任务要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任务布置简单明了、任务目标具体清晰。任务型教学法使语言的使用具有目的性,为语言学习营造了‘做中学’的氛围,也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技能提供了驱动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交际性和话语意义的表达而非语言的形式和语法,语言学习者是在互动的和有目的的交际中习得语言的,是一种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的任务和教学活动使得学习者的交流和互动的内容实用性很强,设计的活动也是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要达到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用目的语交际的实际需要为本,选择真实、有意义的、学习者感兴趣的主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学生可以从中感觉到自己会用英语完成任务和工作,成果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2)在学习方式上,以学生为中心,要求语言学习者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学习者或老师合作学习中,强调在用目标语实现任务目标的互动过程中学会如何交际,语言成为掌握知识的载体。
(3)教师定位的转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
(四)创造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式学习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构建体验式学习环境提供了条件。我们通过“朗文交互英语”课程的开设,通过真实情景交际,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实践。该课程基于可定制的开放课程模式,从课程学习单元中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层面将标准课程个性化,是真正由教师(虚拟教师和任课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同时具有支持在线交互、支持PAD在线交互、支持手机离线学习三种模式,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泛在学习,符合教育部“国家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倡导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应用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优势突出。首先,学习内容由多样形态呈现。计算机可以设计出融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情境来模拟不同语境下交际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自觉实践。其次,教学资源时代特征明显。互联网丰富的资源为外语学习提供了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时效性、观赏性、可重复性、实用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为学生构建外语知识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最后,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需求,对学习进度进行调节,轻松氛围和愉悦的心理体验成为学习的主要氛围,课堂学习焦虑、紧张的心情得到极大缓解。
束定芳指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与当代国际教育界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学习重点的转移的趋势相一致的[10]。要实现学习者未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环境三方面共同发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方面亟待做出更多努力。教师要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良性循环,为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1] Holec, H. Autonomy a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en. 1981: 62-67.
[2] 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47-49.
[3] 邓跃平. 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阅读与大学生英语习得可行性研究[J]. 外语学刊,2009(6): 130.
[4] 钱晓霞.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2010(2): 46-47.
[5] 余文森. 论自主、合作、探索学习[J]. 教育研究,2004 (11): 28.
[6] 庞维国. 自主学习一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6.
[7] 谈艳玲.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思考[J]. 外语电化教学,2007(5):37.
[8] O Malley, J.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9): 184-195.
[9] Davi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 51.
[10] 束定芳. 外语学习主体研究漫谈[J]. 外语教学,1995 (3):45-47.
(责任编校:付春玲)
2017-12-20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6DYY001)
蒋宏(1965-),男,江苏南通人,副教授。
2017-04-24 16:1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70424.1616.004.html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3.038
H319.1
B
1674-327X (2017)03-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