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7-03-07王冬梅郭晓亮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传统

王冬梅, 郭晓亮, 周 党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王冬梅, 郭晓亮, 周 党

(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和践行情况不容乐观,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分析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教育功能;问题与对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词源角度分析,文化一词最初不是连在一起用的,且各有各的含义。“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1]直至西汉时期文化才逐步合在一起使用。但是,此时的文化并不是现代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从广义角度理解文化,应该理解为人类活动所创作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狭义角度理解文化,应该理解为文字和语言所创造的文明。“传统”与“现代”相对应,对传统与现代的划分也存在着争议,本文按照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划分“现代”与“传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性条件是要理清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不断发展的、打上自身烙印的文化。[2]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还是有区别的,虽然中国具有文化意蕴,但更突出的是地理范围和政治概念。而中华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而且更能凸显历史概念,能够突出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突出五千多年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因此,在传统文化方面中华文化用词优于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是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精髓、民族精神和在任何时代都对人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传统文化。

二、当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然而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既存在于教育者和教育环境方面,也内在于受教育者的当代大学生自身。

(一)受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学角度看,大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象。目前,“95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高校已经进入“95后”时代,有人说“95后”是网络原住民。据相关调查表明,目前近50%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兴趣;仅仅占10%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3]仅有12.12%的大学生表示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有13%的大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古典著作;主动参加中华传统节日的大学生只有25%;[4]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少。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令人担忧。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甚少,究其原因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反对一切传统文化的阶段,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包括西方价值观在内的西方文化逐步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囿于当代大学生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和缺少对多元文化的批判创新能力,往往更乐于接受西方文化。

(二)教育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

大学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接受、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大学时期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在现实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往往被忽视。这种忽视首先表现在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大学生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置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各高校也将更多的课时分配给专业课教育,忽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在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涉猎的更少。其次,表现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人生观、价值观、民族精神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案例,但是这些丰富的教育内容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环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冲击

教育环境对教育活动的顺利、有效完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可见,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环境从不同角度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划分为国际教育环境和国内教育环境。就国际教育环境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国家的“快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较而言,更利于被现代都市生活的人们所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更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人们更多地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就国内教育环境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处于“间断性”被忽略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发展工作有所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被经济利益所遮蔽。传统文化教育曾出现了“阶段性”缺失状态。当前,传统文化的教育忽视问题已经被认识到,全国各阶段的教育都在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和创新实践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传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寻找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一)教育者明确自身责任,加强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

各级教育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和改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教育管理部门要引起重视,制定进一步落实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制度和考核机制,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领导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计划和方案,形成教育工作层层负责制和问责制度,营造全员参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氛围。建立教学计划和教师培训计划,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位。高校提供专项经费和课外实践基地,从财力和物力上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建立考核机制。第一,设置教育工作监督考核制度,监督教育工作的开展,考核教师的教学是否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考核学生是否获得学习成果,对教育工作进行有效引导和规范。第二,设置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途径,激励工作认真、教育效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要建立激励学生奖励制度,表彰学习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以此来增强师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学习氛围。第三,设置评估机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查找教学中的问题,及时修改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契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受到西方价值观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要正确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全国范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借助全社会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积极挖掘、学习、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层面而言,孔子提出了“使民富足”的思想,孟子有“民贵君轻”的观点,与“富强”、“民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社会层面而言,《孟子·尽心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体现了平等、和谐的渊源;从公民层面而言,《周易 · 乾》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都体现出了爱国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内容上相契合,而且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思维理路、培育路径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指引,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滋润。[5]

(三)依据时代发展特征,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

马克思主义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文化形成的时代能够无障碍地被人们接受。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内容仍具有深刻的意义,但是人们的接受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传播和创新,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发展。

首先,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时代的需求,内容不能面面俱到,理论深度不能太深,教育内容选择还要适合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讲授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符合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特点,不能太难;对于文科生而言,要有一定的深度,否则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失去教育的意义。

其次,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就教育方式而言,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网络是开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既包括传统的网页,也包括新媒体方式,例如微信平台、微博、QQ空间等。当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党”,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手机,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实际,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纪校规、校训、校风、校歌等精神品格之中,存在于校园环境、文化景观、基础设施等载体之上[6]。高校文化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体现着高校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

首先,要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通过物质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通过校园建筑、教室教学设施、文化广场和各种人文景观等物质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大学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刻印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其次,通过校内各种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网站、校院微信公众号、校电视台、校广播站、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方式,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扩大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和继承。最后,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学生活动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学生会可以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

[1] 赵东海, 梁伟.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述略[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61.

[2] 李宗桂.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 学术研究, 2013(11): 36.

[3] 绕品良.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分析[J]. 教育探索, 2014(6): 16.

[4] 朱萌, 张立成. 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11(11): 17.

[5] 房广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125.

[6] 刘德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 思想教育研究,2011(8): 93.

(责任编校:付春玲)

2016-10-20

王冬梅(1981-),女,辽宁鞍山人,助教,硕士。

2017-04-24 16:2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415.C.20170424.1626.008.html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3.028

G640

A

1674-327X (2017)03-0097-03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传统
我的价值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